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7 08:12
來源:期貨日報
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作為清潔能源領域的關鍵力量,曾一度深陷「內卷」困境的光伏行業迎來了爆發式增長。隨着政策與行業協同推進「反內卷」行動,目前光伏行業正處於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調整期。與以往不同的是,本輪「反內卷」政策層級更高、協同性更強,頭部企業(隆基綠能、協鑫科技等)通過理性應對、技術創新、成本控制等方式穿越周期,AI技術的深度應用也為行業變革注入了新動能。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光伏行業將逐步從價格競爭轉向價值競爭,在供需協同、技術驅動與全球化佈局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反內卷」已初見成效
近年來,光伏行業在快速擴張過程中,逐步陷入「內卷」困境,這從近期上市企業披露的年報數據可見端倪。據期貨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通威股份、隆基綠能、TCL中環等近20家光伏企業發佈2025年上半年預虧公告,其中,通威股份預計虧損49億~52億元,隆基綠能預計虧損24億~28億元。多家企業提及,虧損主要是行業供需失衡所致。比如,通威股份表示,雖然國內外光伏新增裝機規模持續增長,但行業供需失衡狀況仍未顯著改善,各環節產品價格持續低迷。
事實的確如此。近年來,光伏行業的高景氣吸引大量資本湧入,企業紛紛擴產,但市場需求的增長速度遠不及產能擴張的速度。行業權威機構 InfoLinkConsulting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末,國內廠商的硅料、硅片、電池、組件產能均超過1100GW,而 2025年全球與中國光伏市場樂觀需求量分別為600GW和250GW。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表示,2024年光伏產業鏈價格降幅明顯,其中多晶硅價格下滑超35%,硅片價格下滑超45%,電池片、組件價格下滑超25%。2025年,組件最低報價為0.6 元/W,較2023年下降40%,比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測算的最低成本價0.68元/W還要低。
價格下行的窘境與虧損壓力,也體現在2025年的SNEC展會上。期貨日報記者瞭解到,2025年SNEC展會,光伏設備展區參展商數量較2024年減少約30%,通威股份、隆基綠能等頭部企業的展臺面積縮減近一半,部分中小型設備商退出了展會。「今年的效益一般,企業參展會增加不少負擔,但不參展,可能會被市場遺忘。」一家小型下游組件廠負責人坦言,今年5月份的訂單量只有2024年同期的30%,工廠開工率不足40%,他們今年來參展就是撐個場面。
這一現象背后,是行業供需失衡背景下,企業陷入虧損困境的無奈。據華聞期貨分析師張靖靖測算,2024年全球光伏組件產能已達到1100GW,遠超447GW的實際需求量,產能利用率降至40%以下。張靖靖認為,相比大廠而言,小廠更難以長期承受經營不佳的狀態,光伏企業在參展投入上趨於謹慎,也是行業下行周期的直接映射。
在此背景下,政策與行業協同發力,光伏行業「反內卷」已箭在弦上。自2024年起,中央多次在重要會議上釋放整治「內卷式」競爭信號,行業協會亦牽頭頭部企業凝聚共識,探索自律機制以規範擴產、平衡供需。2025年,光伏行業「反內卷」共識深化。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后,工信部迅速召集14家光伏企業及協會座談,聚焦依法治理低價競爭、引導提質增效、推動落后產能退出,為行業健康發展錨定方向。
如今,光伏行業「反內卷」已初見成效。從市場層面看,光伏產業鏈的多晶硅現貨產品、硅片等價格出現企穩態勢。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數據,截至7月16日當周,多晶硅N型復投料成交均價為4.17萬元/噸,環比上漲12.4%。N 型顆粒硅成交均價為4.10萬元/噸,環比上漲15.2%。本周硅料價格漲勢進一步鞏固,相較於上周企業普遍提價但實際成交寥寥的局面,本周成交活躍度顯著提升,6家企業達成新訂單,成交量環比大幅增長。
同時,多晶硅期貨價格大幅上漲,也反映了行業發展改善的預期。當前,多晶硅期貨2508合約價格已從30400元/噸漲至40000元/噸上方,且上漲態勢仍在持續。
企業理性應對調整期
作為光伏產業上游的關鍵環節,多晶硅的供應量和價格走勢備受關注。隨着光伏行業「反內卷」行動的推進,多晶硅的價格波動與行業調整軌跡,成為業內人士觀察這場變革的重要窗口。
在多晶硅產業的調整周期,政策始終是核心變量,政策導向的變化往往率先引發市場對需求的預期逆轉。比如,2018年「5·31新政」大幅削減光伏產業補貼,多晶硅價格半年內跌幅超 50%。此外,供過於求源於高盈利驅動下的集中擴產。比如,2022年年底至2023年,大量項目密集投產,我國多晶硅年產量同比增幅達81%,供需格局快速逆轉,價格從30萬元/噸跌至6萬元/噸以下。
中信期貨分析師鄭非凡認為,對比以往,本輪「反內卷」政策層級更高、行業協同性更強、改革路徑更精準。
從驅動因素看,以往多晶硅行業的虧損多源於外部擾動及技術劣勢。「歷史上,多晶硅行業尚未有過系統性且明確性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鄭非凡認為,無論是2011年歐美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還是2018年的「5·31新政」,調整均是市場對外部政策衝擊的被動反應,而非主動進行結構優化。當前「反內卷」已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政策連貫性與執行力遠超以往,且當前政策直指供給側結構性矛盾,明確「依法依規綜合治理」,為多晶硅行業劃定了「不低於成本銷售」的底線。
「2015年之前,國內多晶硅企業普遍採用落后工藝,電耗遠高於國際主流水平,成本劣勢明顯,難以形成聯合應對市場波動的共識。」鄭非凡表示,以往多晶硅行業出清,主要依賴市場自發淘汰,過程緩慢且陣痛劇烈。
當前,多晶硅行業集中度大幅提升,頭部企業產能佔比超70%(2015年為30%),企業協調效率大幅提升,為「反內卷」提供了基礎。「2024年年底以來,頭部企業自發啟動自律限產,月度供應維持在9萬噸左右的低位。2025年7月,企業集體上調報價,N型多晶硅緻密料報價回升至4.3萬~4.9萬元/噸,形成聯合挺價態勢。」鄭非凡表示,這種行業協同性,在多晶硅的歷次價格調整中從未出現過,側面説明行業對「反內卷」的共識已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推進。
從改革路徑看,「反內卷」強調以「温和引導出清」替代「陣痛式調整」。「由於多晶硅企業以民營為主、市場化程度高,政策避免剛性限產,而是通過產能整合、限價管控、嚴控新增產能等柔性手段推動結構優化,利用能耗與質量標準倒逼落后產能退出。」鄭非凡認為,這種市場化併購整合路徑,既能避免「全行業停產」,又能逐步修復供需平衡。
從企業層面看,面對本輪調整,市場主體較為理性,企業既未因前期虧損而過度縮減產能,也未因價格回升而盲目擴大生產規模。
「此前行業虧損時,我們並未大幅減產,當前價格出現回升,也沒有盲目增加產能,而是始終按照既定生產經營計劃有序運作。」一家頭部硅料企業的生產負責人告訴記者,儘管當前硅料價格有所修復,但基本面的核心矛盾尚未得到實質性改善,且企業前期積累了一定庫存,因此現階段更多采取觀望態度。據瞭解,當前該企業的開工率穩定在40%。
在光伏行業深度調整期,頭部企業以穩紮穩打的理性姿態穿越周期。以隆基綠能為例,面對價格下行周期,企業沒有盲目收縮產能,而是持續加大產品與服務投入,推動組件銷量逆勢增長,其HPBC2.0 組件憑藉高轉換效率快速搶佔市場。同時,隆基綠能也沒有因短期價格上行而擴產,而是聚焦技術迭代,使HIBC技術組件功率突破700W,量產效率達25.9%,以硬實力築牢護城河。
AI技術或重塑行業格局
在光伏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窗口期,整個產業鏈也將在「反內卷」的深化中,實現從「規模擴張」到「質效提升」的蜕變,真正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核心支撐力量。
從長遠來看,光伏行業的增長潛力巨大。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全球光伏發電累計裝機規模已突破2太瓦(TW)。分析機構普遍預測,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將延續增長態勢,其中新興光伏市場的新增裝機佔比將持續提升,對行業增長的拉動作用愈發顯著。據國際太陽能協會測算,到2025年年底,全球光伏發電累計裝機規模有望超越煤電,成為全球裝機容量最大的電源類型。
全球綠色能源理事會主席、亞洲光伏產業協會主席、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預測稱,在傳統市場增長需求與新興市場潛力共同作用下,全球光伏總裝機量有望在2030年達到5200G~5800GW,其中,中歐美印四大光伏市場總裝機量為3300G~3800GW,中國光伏總裝機量可達1800G~2300GW。
「雖然這個寒冬尤為漫長,但經歷行業周期陣痛后,光伏行業會走上新一輪發展之路。」業內人士認為,產能出清后,光伏行業的競爭邏輯將從規模擴張走向價值對壘,從價格戰走向技術驅動。同時,行業「領頭羊」的優勢將再次展現,在改革浪潮中成為真正的領跑者。
比如,2006年,協鑫集團投建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多晶硅項目,協鑫科技就此成立,此后一直遵循「科技創新+差異化競爭」發展綱領。公司戰略上押注顆粒硅佈局差異化路徑,技術上從改良西門子法到攻關硅烷流化牀法、冷氫化技術實現降本、顆粒硅從無到有、CCz技術改良,成為全球唯一一家同時掌握顆粒硅與CCz成熟技術的企業。當前,協鑫科技的成本優勢開始顯現。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協鑫科技顆粒硅平均現金成本為33.520元/千克,今年一季度進一步下降至27.07元/千克,保持行業領先水平。
「與其期待周期性復甦,不如直面產業的顛覆性重構。」朱共山建議,面對行業的周期性調整,政企可以聯動促出清,通過市場化兼併重組、技術淘汰機制以及政策強制約束去產能,供給側自律和需求端刺激去庫存。另外,可以通過綠色分級定價值,導入「深綠」「淺綠」等綠色價值分級體系,杜絕「拖拉機」與「勞斯萊斯」同台「卷」價格,讓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特別是在碳值方面領先的新技術、新產品、新範式唱主角。此外,改變光伏產業製造屬性大於技術屬性的價值扭曲局面,形成「研發投入—技術溢價—利潤反哺」的發展閉環。
談及光伏行業「反內卷」治理政策,鄭非凡建議,針對光伏行業以民營企業為主的特徵,在推進光伏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需兼顧改革與民生雙重目標。在有序推動產能出清與結構優化,提升行業集中度與技術水平,防止低效擴張和無序競爭的同時,要統籌考慮就業、收入等民生因素,避免「一刀切」限產帶來區域性衝擊。在兼顧發展與民生的前提下,政策應提升精準性與穩定性,推動差異化管理與分類實施,強調技術升級,強化產權保護與公平準入,優化營商環境,增強民營企業改革的信心與動力。
值得關注的是,當前AI技術正從生產製造、供應鏈管理到運維服務,全方位重塑光伏行業的運行邏輯,推動光伏行業向智能化、高效化、精益化轉型。
以SNEC展會為例,AI技術應用展區成為焦點。在生產製造端,AI成為提質增效的核心引擎;在工藝優化方面,AI優化單晶爐熱場控制使單爐拉晶效率提升20%,晶棒良率從92%提升至98%。隆基綠能通過AI產線將182mm硅片非硅成本降至0.35元/片;協鑫光電的AI高通量設備實現24小時不間斷運轉,每日產出1800組高精度數據,電池效率差異控制在0.75%以內。相關數據顯示,AI技術已使光伏生產效率提升30%,人工成本下降50%,耗材浪費率從15%降至5%,徹底改變了傳統生產模式下的成本結構。
在供應鏈與運維環節,AI推動全鏈條數字化升級。通威股份的AI供應鏈系統將硅料採購周期從15天縮短至5天,庫存周轉率翻倍,全行業推廣后有望降低8%~10%運營成本;陽光電源的AI電站管理系統通過氣象預測與功率優化,使發電量提升5%~8%,運維成本降低40%。2025年中國AI運維滲透率已達30%,成為降本增效的核心手段。
AI技術在光伏產業的滲透,更深層的變革在於行業格局的重塑。據某組件廠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在進行部分裁員后,產能反而在AI的幫助下出現提升。「頭部企業憑藉資金與技術優勢加速AI佈局,2025年擁有AI產線的企業毛利率顯著高於傳統企業,馬太效應加劇。」張靖靖認為,AI技術的普及更深層次的影響在於勞動力結構的變革。光伏產線AI替代率的提高或難以阻擋,硅片檢測、組件裝配等崗位需求未來可能大幅下降,這種效率革命短期雖會帶來就業壓力,但長期將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