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曙光初現,醫療器械板塊會成為下一個創新葯板塊嗎?

2025-07-16 18:08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市值風雲

  政策指出明路。

  作者 | 紫楓

  在連續深度調整3年以上后,醫藥板塊在今年迎來明顯的復甦。

  創新葯板塊率先「發力」,今年上半年利好消息層出不窮,創新葯出海交易放量疊加國內一系列政策鼓勵創新葯發展等因素疊加下,板塊整體迎來「業績+估值」的戴維斯雙擊,階段性表現領先A股市場。

  進入下半年,除了創新葯,市場也在挖掘其他潛在的復甦方向。風雲君認為,醫療器械板塊的上漲新動能正在涌現。

  醫療器械行業政策端迎來拐點

  首先是最受市場關注的政策端。今年以來,國家在醫療器械領域的政策支持力度顯著增強。

  2025年7月,國家藥監局發佈《關於優化全生命周期監管支持高端醫療器械創新發展有關舉措的公告》,明確將醫用機器人、高端醫學影像設備、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和新型生物材料醫療器械列為重點發展領域,提出十大支持舉措。

  據瞭解,醫用機器人、高端醫學影像設備、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和新型生物材料醫療器械等技術集成度高,是高端醫療器械的典型產品,也是塑造醫療器械新質生產力的關鍵。

  政策核心聚焦於為高端醫療器械創新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例如,對創新醫療器械實施特別審查,簡化人工智能醫療器械變更註冊要求,並探索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的監管路徑。

  2025年7月藥監局的這份文件相當重要,可考慮對照創新葯,同樣在2024年7月發佈的《全鏈條支持創新葯發展實施方案》意味着政策全面轉向「支持」,這也是港股創新葯本輪行情啟動的起點。

  (數據來源:Choice)

  地方政策亦同步發力,深圳出臺《全鏈條支持醫藥和醫療器械發展若干措施》,聚焦醫用機器人和AI輔助診斷系統開發。政策組合拳為行業構建了「創新-審批-上市-出海」的全鏈條支持體系。

  綜上所述,醫療器械同樣迎來了政策的鼓勵期,高端醫療器械的政策導向清晰。

  國產醫療器械的進口替代需求增加

  讓我們回到醫療器械市場的基本情況。

  根據Wind數據,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從2001年的179億元增至2022年的1.3萬億元,21年間增長超72倍,年複合增長率(CAGR)達20%以上。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等機構數據顯示,2024年市場規模約1.36萬億元,2025年預計突破1.4萬億元,2030年或達1.63萬億元。

  發展至今,中國市場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規模的全球佔比從2010年的8%升至2022年的25%。

  國內醫療器械市場呈現穩健增長、結構分化、創新驅動的總體特徵,政策端通過醫療新基建及設備更新政策釋放醫療機構採購需求;人口老齡化推動慢性病管理相關器械需求激增;技術層面則受益於人工智能、手術機器人等創新技術的臨牀滲透,加速高端設備升級周期。

  根據Wind數據,醫療設備產業上市公司的總收入佔整個醫療器械行業上市公司總收入大約45%,占主導地位。市場最關注國產設備的替代進度,目前國產設備採購導向政策形成制度性保障,縣級醫院國產化率目標(2025年縣級醫院達70%,2030年升至95%)明確構築本土企業基本盤。

  在高端影像設備板塊,聯影醫療(688271.SH)憑藉技術積澱實現進口替代,國內CT/MRI等核心品類市佔率超30%。

  而且,6月歐盟對中國醫療器械參與招標的限制也讓高層進一步加碼扶持國產醫療器械。財政部在7月6日發佈《關於在政府採購活動中對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採取相關措施的通知》。

  根據政策規定,預算4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醫療器械採購項目,非歐盟企業若提供含歐盟進口組件的產品,其歐盟來源佔比不得超過合同總額50%。

  具體品目清單中包含了絕大部分醫療器械類目,如各類影像設備(超聲、內窺鏡、CT、MRI等)、臨牀檢驗設備、試劑及介入高值耗材等。這對於像聯影醫療等通過自主研發實現核心零部件國產替代的醫療影像巨頭來説,無疑是個好消息。

  2023年中國自歐盟進口醫療器械總額達1010.39億元,佔全國醫療器械進口總額的42.97%,其中MRI、CT等高端設備合計佔比近45%。過去西門子醫療(德國)、飛利浦醫療(荷蘭)、羅氏(瑞士)、卡爾史託斯(德國)等企業在國內監護、超聲、CT、MRI,內窺鏡等領域份額常年保持領先。

  有投資機構認為,政策的實施預計將影響15%-20%的省級以上醫療機構年度採購計劃。相關進口需求缺口,或被國產醫療器械所替代。有助於提升本土企業的市場佔有率,並推動國內醫療器械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

  和醫藥行業相似,醫療器械行業的細分領域較多,如醫療器械、高值耗材和體外診斷等,不同分支的發展有所分化,普通投資者難以深度廣泛覆蓋,較好的方法是利用相關ETF基金實現一鍵配置。

  醫療類ETF各有千秋

  根據風雲君的統計整理,基金規模在1億以上的醫療器械相關ETF基金有11只,醫療ETF(512170.SH)規模遙遙領先,高達261.3億,其次是兩隻投向港股的基金,分別是恆生醫療ETF(513060.SH)和港股通醫療ETF富國(159506.SZ),規模分別為82.1億和24.9億。

  (數據來源:Choice

  ,市值風雲製表)

  上述ETF主要跟蹤4只指數,A股兩隻,港股兩隻,不管是近三個月還是近一年漲跌幅,港股兩隻指數都比A股指數要高許多,投資者一旦選錯,收益差距非常大。

  (數據來源:Choice

  ,市值風雲製表)

  具體原因還是要從成份股里面找。兩隻港股指數的前十五大成份股里種類繁多,除了康基醫療、時代天使等醫療器械製造商,還包含了諾誠健華、康方生物、科倫博泰生物-B等眾多創新葯公司和藥師幫、健康之路、京東健康等線上醫療平臺,並不是僅僅投資醫療器械領域。

  而今年以來港股創新葯板塊漲勢兇猛,兩個指數因此表現突出。

  (數據來源:Choice

  ,市值風雲製表)

  反觀A股兩隻醫療器械指數就有一定的差別。細分到申萬三級行業,截至7月14日,中證醫療指數的前三大權重板塊是醫療設備(29.7%)、醫療研發外包(21.7%)和醫療耗材(14.5%),另外還有醫院板塊(12.8%)。

  (數據來源:Choice)

  而中證全指醫療器械指數主要由醫療設備、醫療耗材和體外診斷三個部分組成,佔比合計達9成,集中度極高。

  (數據來源:Choice)

  兩隻指數的前十五大重倉股中,中證醫療指數的醫療研發外包板塊主要包含了藥明康德泰格醫藥康龍化成凱萊英CXO等多隻龍頭股,且藥明康德是第一大權重股,CXO板塊表現對指數的影響不小。另外醫院板塊則包含愛爾眼科美年健康等公司。

  而中證全指醫療器械指數更為「純正」,基本上是耳熟能詳的醫療類公司。

  (數據來源:Choice

  ,市值風雲製表)

  綜上所述,具體ETF的選擇取決於投資者對該行業的看法。如果認為港股創新葯行情后續還能再漲,那麼選擇兩隻港股醫療相關的ETF會更好。

  如果投資者打算一鍵佈局國內醫療器械上市公司,偏好CXO板塊的可以選擇跟蹤中證醫療指數相關ETF,追求「純正」的醫療器械行業的投資者可以選擇中證全指醫療器械指數相關ETF。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