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重磅!收購科創板上市公司浩歐博后,中國生物製藥再出手!以估值10億美金收購禮新醫藥,創新葯行業變局纔開始?(深度)

2025-07-16 08:18

(來源:invest wallstreet)

中國創新葯的生態圈朝着多元化又邁出了一步。中國生物製藥的創新葯資本拼圖大戲纔剛剛開始......

7月15日,中國生物製藥公告,將以約5億美元的淨價收購上海禮新醫藥95.09%股權。加上此前中生製藥曾通過禮新的C輪融資獲得4.91%股權,本次交易完成后,禮新將成為中國生物製藥100%控股的全資子公司。

極具吸引力的禮新醫藥核心資產:6項臨牀、10+臨牀前項目

禮新醫藥是在雙抗與ADC這兩條黃金賽道都被全球TOP級MNC認可和驗證的中國Biotech公司。 目前2個項目處在註冊臨牀階段,6個項目處在臨牀I/II期,以及超過10個項目處在臨牀前研究階段,均為具有全球同類首創或同類最優潛力的創新葯物。從禮新的核心競爭力來看,其三大自主研發平臺:LXTAbTM平臺、LX-ADCTM平臺、LX-TDuoTM平臺,已經形成了從靶點發現到臨牀開發的完整技術鏈條。

禮新醫藥管線(圖源:企業官網)
禮新醫藥管線(圖源:企業官網) 禮新醫藥管線(圖源:企業官網)

值得注意的是,禮新與阿斯利康、默沙東的合作,累計對外授權交易金額近40億美元(約300億元),直到和中生製藥達成收購協議前,禮新仍有的4.5億美元的現金儲備。

創新葯新晉黑馬和大平臺公司 在腫瘤領域「強強聯合」?

- 2023年10月:LM-305(GPRC5D ADC)全球權益授權阿斯利康,首付款+里程碑最高6億美元  

- 2024年11月:LM-299(PD-1/VEGF雙抗)全球權益授權默沙東,首付款5.88億美元,總額最高32.88億美元

憑藉上述兩項交易,禮新醫藥近兩年對外授權總金額近39億美元,摺合人民幣超280億元。 

另,還有被BMS退貨的CLDN18.2 ADC也曾轟動一時,目前處於三期開發階段。

中國生物製藥現有后期資產包括PDE3/4、HER2雙抗/ADC、FGF21等;早期項目覆蓋EGFR/cMET ADC、四代EGFR、口服GLP-1等,均具國際化潛力。收購完成后:  

- 分子類型互補:禮新的ADC+雙抗平臺填補中生ADC早期/中期梯隊空白;中生成熟的臨牀與商業化體系將加速禮新產品全球上市。  

- 靶點協同:禮新的Claudin 18.2、CCR8、GPRC5D等新靶點將與中生HER2、EGFR/cMET等形成覆蓋胃癌、胰腺癌、多發性骨髓瘤等多瘤種的組合方案。  

- 國際化提速:藉助禮新已建立的跨國藥企合作網絡(阿斯利康、默沙東),中生可更快推進自研產品海外授權及聯合開發。 

對中生製藥來説,通過「內部研發+外部BD收購」擴充創新葯管線規模,驅動自身從「傳統仿製藥巨頭」向「創新葯生態型企業」轉型的重要引擎。這也不是中生製藥近年來的第一筆收購交易了。 

接連收購浩歐博、禮新醫藥,中生創新葯資本拼圖纔剛剛開始?

早在2022年6月,中生製藥的子公司invoX Pharma宣佈收購在美國上市的英國醫藥企業F-star,雖然收購一波三折,歷時八個月之久,但最終中生製藥還是成功拿下F-star。在被中生製藥併購之前,F-star的技術平臺也得到了眾多MNC的認可,與強生、GSK、艾伯維、BMS、AZ、默沙東等均有合作。彼時就有分析認為,中生製藥拿下F-star,不僅是獲得其雙抗技術平臺,也擁有了進入歐美市場的「入場券」。

當然,與收購禮新不同的是,2022年6月時的F-star,賬上現金僅供未來三個季度的開支,且還有近3000萬美元的負債。

此外,去年10月,中國生物製藥以「協議轉讓+要約收購」的組合方式推進對浩歐博的收購,並實現對后者的控股。藉助浩歐博在細分領域的技術積澱,中生製藥切入過敏診斷、自身免疫診斷及脱敏藥開發領域,也成為其佈局「診斷+製藥」生態、拓寬資本通道的關鍵落筆。

在收購浩歐博一個月后,中生製藥也完成了與禮新的首次牽手。中生製藥「以資本換技術」,禮新「以技術換資源」,中生製藥以1.42億元的投資獲得禮新4.91%的股權,並就LM-108及潛在的多個創新雙特異性抗體或抗體偶聯藥物(ADC)在中國大陸地區達成戰略合作。

由此來看,「合作交易-投資入股-收購」這種遞進模式也是近年來不少bigpharma與biotech公司合作時的越來越常見的景象,如BioNtech多次BD普米斯生物的管線后,最終也將普米斯生物收入麾下。

此外,中生製藥已經通過BD引入佈局兒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術后鎮痛等未滿足需求領域,還引入首款霧化治療兒童RSV感染的1類創新葯CPX102,以及長效術后鎮痛2類新葯QP001,快速補全細分賽道管線。

中生收購禮新,給biotech的三點啟示

業務協同層面不多講,單從這筆交易層面,可謂是一舉三得,值得biotech們借鑑。

第一,淨對價5億美元,實際上包含了潛在的禮新授權給默沙東的PD1/VGEF的除首付外所有里程碑的付款。這意味着,禮新通過此次併購交易,將未來不確定的臨牀風險,轉化成了確定的現金收益。這對所有禮新的股東來説,是個非常討喜的操作。

第二,當初收取的首付款,也面臨着如何分紅的問題。其實很多biotech公司的股東協議層面,都還沒有來得及約定像這種BD收入的款項如何分賬,從公司運營角度,如果管理層把錢留在公司層面(而非給股東分紅)也是合情合理,當然從股東角度,投了這麼多年了,終於能見到現錢了,當然希望分紅。所以這次交易其實也是解決了潛在的爭執——直接變現后分給股東,不存在糾結如何分紅了。

第三,對於國內的pharma來説,何嘗不是一次"BD"交易,只是更像一個金融產品,即購買了資產的未來收益。這比純傳統BD來説,現金流的確定性要高很多,對於大pharma,以小錢撬動未來更高的收益,確實是一筆非常划算的買賣。

對於國內biotech來説,如果已經有BD出去的產品,完全可以借鑑把產品收益再二次賣國國內大廠,比一個IPO要現實的多。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