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6 18:01
(來源:瑞銀全球研究)
Karl Keirstead
瑞銀美國軟件行業分析師
我們認為2025年AI硬件供應鏈瓶頸的進一步緩和或使投資者的討論焦點轉向需求。瑞銀近期發佈的Q-Series報告匯總瑞銀全球130位分析師的觀點,並利用UBS Evidence Lab數據來評估模型提供商、消費者和企業的需求能否給AI 資本支出帶來有吸引力的回報。我們的回答是「能」,其中企業需求相對落后。
AI討論焦點或從供給轉向需求
在當前AI起步階段,AI模型提供商和超大規模雲廠商均公佈大規模資本支出計劃,以擴大其AI基礎設施容量。2025年包括這些公司在內的AI資本支出總額或超過4000億美元,點燃投資者對AI硬件和AI技術供應商的興趣。
過去兩年,瑞銀就AI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的供應瓶頸撰寫了多篇報告。目前AI供應鏈仍存在瓶頸(未來幾年電力基礎設施或成為堵點),但已開始邊際改善。我們認為這可能使投資者的討論焦點從供給轉向需求。如果AI需求最終無法消化供應,這一輪投資浪潮將化為 「AI泡沫」。
相較於AI供應,我們認為市場對AI需求的研究不足,主要因為估算AI需求的難度大得多。我們從以下三個角度切入:
定性分析三大AI需求來源:即模型訓練、面向消費者的AI工具、企業需求。這些需求有多強勁?持久性如何?哪些方面最有可能低於預期?
定量估算:通過評估AI用例所需的算力,基於模型框架來估算需求。
自下而上地評估需求:匯總瑞銀研究部分析師對AI產品如何在他們所研究的公司和行業中部署的看法。此外,我們還藉助UBS Evidence Lab來跟蹤AI及所有相關術語在電話會中被提及的情況,以衡量管理層的產品開發重心。
AI需求的三大支柱有多強勁?
我們認為AI 需求有三個主要來源:1)大語言模型/模型提供商的訓練需求;2)面向消費者的產品的推理需求;3)企業的AI應用需求。
這三大支柱處於成熟度曲線的不同位置。初期AI需求主要來自亟需訓練用GPU的模型提供商。之后隨着模型提供商將其大模型「產品化」,開發出可變現的應用產品,消費者需求將接棒。希望通過部署AI來實現業務流程自動化、提高生產效率但行動緩慢的大企業則將補上AI需求的最后一環。
模型訓練持續消耗大量算力,目前無確切證據顯示該需求有所放緩。消費者需求也類似。「殺手級」AI產品ChatGPT的周活躍用户數已超過6億。能從消費者互動中變現的科技巨頭在加倍採購GPU,以增強其平臺的差異性。因此,我們認為短期內GPU需求將主要由消費者拉動。
企業GPU需求落后於前兩者,大多數財富500強公司仍處於「概念驗證」或測試階段,主要原因包括數據治理障礙、智能體性能差距、GPU成本高企等。不過,我們認為一旦這些問題得到解決,該羣體或產生最強勁的增量需求。結合UBS Evidence Lab數據,我們預計企業需求的拐點可能要等到2026年中/2027年。
最新的UBS Evidence Lab美國AI商業調查顯示,在生成式AI「誕生」24個月后,僅14%的受訪者所在企業在生產中大規模應用生成式AI,仍處於採用率曲線早期(進展緩慢,不及預期)。此外,至少在一個職能領域上線生成式AI的受訪者比例較2024年10月的前次調查小幅下降。
今年3-4月進行的UBS Evidence Lab中國企業家調查顯示,中國企業對AI應用的影響普遍持樂觀態度。73%的受訪者表示,所在企業已在一定程度上使用AI技術(AI投入平均佔IT支出的12.4%),20%的受訪者計劃未來使用AI技術。在已使用AI技術的受訪企業中,95%認為AI為其帶來效益。
定量評估:未來三年算力需求將快速增長
我們基於關鍵AI工作負載的算力強度來量化GPU需求。由於模型規模和複雜性增加、推理的算力要求不斷提高,生成式Al模型的算力強度繼續快速增長。
加總訓練和推理需求后,我們預測2024-2027年算力需求將以約115%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其中,推理需求的佔比預計將持續上升,從2023年預期的20%升至2027年的57%,主要由企業普及率所拉動。
儘管AI加速器迭代后單價不斷走高,但這被算力性能的代際升級完全抵消,有效降低了單位算力成本(美元/PFLOPS)。更低的算力成本推高ROI,促進生成式AI的更廣泛應用。綜合考慮,我們預計AI加速器的潛在市場規模有望從2024年的約1250億美元大幅提升至2027年的約3090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35%左右。
自下而上分析AI用例
最后,我們收集了瑞銀全球130位分析師對1)其覆蓋範圍內,哪些行業AI應用最活躍和2)迄今為止受益程度的反饋,來評估中期AI需求。
總體而言,生成式AI技術應用的影響在整個經濟中較難辨別,AI應用尚處於早期階段,但明顯呈增長態勢(比如非科技行業中的保險業)。互聯網和IT服務業的AI普及趨勢居各行業之首。
我們還利用UBS Evidence Lab對公司電話會中提及「AI」及所有相關術語的次數跟蹤,來評估管理層產品開發的關注點,繪製成熱力圖。
下圖展示了2025年1季度各行業的AI術語提及次數和市值,科技行業的AI提及次數可達到非科技行業的5倍,表明前者在採用率曲線上走得更遠。
我們的主要結論
綜上,我們依然樂觀看待AI需求趨勢。我們認為新模型的訓練需求和消費類產品推理工作負載的增長(得益於ChatGPT的風靡以及新產品的不斷涌現)將在未來幾年支撐GPU需求,進而推動對雲基礎設施、硬件和其他技術的需求。因此,中期AI需求有望結構性增長並消化AI基礎設施投資。
我們認為企業AI支出是主要風險來源,因為企業的AI應用進展緩慢,ROI不太明朗。若大模型/消費者需求引擎在企業AI支出增加之前就熄火,可能會引發暫時性去化過程。我們認為該情景的概率較低(約為20%),在可控範圍內。
*UBS Evidence Lab 是一個賣方專家團隊,工作範圍覆蓋眾多細分研究室,致力於提供深入洞察的數據集。 每個月,專家會利用一系列工具和技術來收集、清洗和關聯數十億項數據,進而將其轉化為可用於投資研究的論據。從2014年起,瑞銀研究部分析師一直都得到UBS Evidence Lab的專業支持,並基於后者對公司、行業及市場熱點問題富於洞見的數據集,撰寫了數千篇特色鮮明的瑞銀研究報告。UBS Evidence Lab本身不提供投資建議或意見,僅為瑞銀研究部及其客户提供富於洞見的數據集以進行進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