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距離人類理想的「棲息地」,還要幾個三周年?

2025-07-16 18:12

家裝,向來不是性感的產業。它不像新能源汽車那樣賺足了公眾的重點關注,也不像AI那樣擁有天花板極高的敍事空間。對資本來説,它缺少足夠的吸引力;而對創業者來説,它是一個准入門檻極低、標準化極差的生意。 

正因如此,在過去兩年中,家裝領域出現了一連串信任危機:住範兒暴雷、好好住關停、東易日盛被拍賣……大眾對於居住體驗的需要,反而成爲了一場關於信任、理性和技術底線的公共賭局,最終導向對企業基本經營能力和長期主義精神的嚴苛考驗。

而在這種動盪中,有一個名字格外「不合時宜」:棲息地。

這家由前理想汽車總裁沈亞楠創辦的智能住宅品牌,成立於2022年,一直主張「用造車的方式造家」。一開始聽起來像是科技人對生活方式的浪漫臆想,如今卻在2025年行業信任塌方的當口,迎來了自己的三周年。

這不禁讓人想問:在行業紛紛「轉身」的三年里,棲息地留下了什麼?又堅持了什麼?

不止是家裝,而是住宅產品化的一次正名

三年前,當沈亞楠第一次提出要「造房子像造車」,許多人聽完的第一反應是「不太現實」。畢竟「裝修」這件事,聽起來太土太散,沒有科技光環,也沒有產業鏈縱深,更像一個複雜但低端的服務業:靠包工頭、靠經驗主義、靠用户自己踩坑成長。

它長期以來都不被當作一個正經的「產品」,而更像是用户不得不經歷的「過程」。

而沈亞楠顯然不滿足於把「住」當成一場被動體驗。他曾參與過理想汽車的0到1搭建,也是新能源浪潮的親歷者,對「產品」的理解,不僅是要有技術含量,更要有邊界、系統性與用户視角。正如他在採訪中反覆強調的那樣,家裝之所以讓人反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可控性、透明度和體驗一致性。

他説:「2007年我第一次裝修,到2021年再裝第二套房,發現15年過去了,這個行業竟然沒有任何進化。」

這個判斷不是情緒化抱怨,而是產業視角的冷靜反思。相比汽車、手機、家電等領域在過去十年完成的幾輪系統性重構,家裝幾乎還停留在「拼人手」和「靠預算」階段。在傳統理解中,家裝是一個「定製化服務過程」,沒有統一產品定義,也沒有可量化的交付標準。設計圖紙、施工工藝、供應鏈協作、交付品質等環節全靠經驗和博弈,最終結果常常是「用户受氣、商家捱罵」。

也正因此,棲息地的創立初衷,顯然不是衝着「裝企」來的。沈亞楠要切入的,不是一個服務市場,而是一個被錯置了產業邏輯的消費賽道,那叫「居住改善」。

於是,棲息地從第一天起就不是一家傳統意義上的「家裝公司」。它更像是一家「製造住宅終端設備」的產品型公司——有研發、有質量控制、有數字孿生系統、還有車規級的工藝管理流程。

它所做的,就是把家裝這件事,重新「產品化」。這一邏輯固然不符合傳統家裝行業的認知,但是如果延續工業產品的思維路徑,把「家」作為一個產品、一個空間到場景的系統集成,就不難理解了。

具體落地,是用一體化標準化的系統邏輯,去重構居住空間的硬件與軟件協同。它不是在解決「裝修怎麼做」的問題,而是回答「家應該是什麼樣」的命題。

在2025年正式發佈的旗艦產品L32,或許更為直觀。棲息地將家的概念類比為「空間智能終端」,整合空氣、水、電、光四大環境系統,搭載AI Agent將智能推理與居住行為結合,打造出一個可以「進化的家」。

簡而言之,棲息地所提供的不是簡單的「功能集成」,而是將生活體驗進行技術與結構還原之后的系統重建,以「造車」思路,實現產品交付的一致和可控,最大程度壓縮不確定性。

也正是它與傳統裝修業最大不同:前者是系統工程,后者是人工調和。一個靠流程保證一致性,一個靠「老師傅」經驗儘量少出錯。

從這個意義上説,棲息地不是在賣一套裝修方案,而是第一次真正做出了一個「家庭操作系統」。

這種做法,在某種意義上是為「家」這個古老概念,重新賦予了可量化、可複製、可演進的現代工業形態。而這種產品思維,也恰恰是家裝領域過去幾十年一直缺失的部分。

因此,回看棲息地提出「像造車一樣造家」的這句話,或許最初聽起來有些浪漫甚至不合時宜。但三年過去,它至少已經證明了一件事:住宅,是可以被當作產品去打造的。而當產品邏輯真正滲入這個傳統行業,也許它就不再只是家裝,而是一個被長期誤解的、值得被重新定義的產業。

三年之后,棲息地的變與不變

三年過去,棲息地確實變了。

它從一個實驗性的跨界創業項目,成長為覆蓋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杭州等八城、擁有自建制造能力與銷售網絡的智能住宅品牌;從最初的技術模型、生活方式概念,到真正落地交付首代產品L32,並逐步進入2.0時代的智能化演進周期。最重要的是,它完成了從理想主義走向商業現實的第一輪閉環驗證。

這一切的發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所依靠的不是互聯網式的流量營銷,而是一種近乎工業產品思維的穩步推進:產品邏輯先行、系統標準為底、用户體驗向內求證。棲息地沒有做爆款促銷,沒有鋪天蓋地的廣告,但它卻獲得了行業出乎預料的認知密度與關注熱度。2025年的家裝行業風雨飄搖,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它反而像一塊真金,越在高温中越顯本色。

最大的變化,也許來自創始人沈亞楠本人。在創立初期,其更多講的是「方法論」:如何用科技普惠推動產品交付的一致性,如何通過設計平權打破審美歧視,如何通過系統整合重構裝修產業鏈。但到了三周年這個節點,他談得最多的,是「信任」與「認知成本」。

作為一個並沒有歷史原型可參考的新物種,「智能住宅終端」這一概念需要用户從認知上重構對「家」的定義: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精裝修」,也不是帶AI的「智能家居組合」,而是一種空間即產品的系統方案。這種理念,從技術可實現,到用户願意理解、接受、下單,中間橫亙着巨大的轉化鴻溝。新品類沒有既有賽道可以抄,也沒有競爭對手可以借力,它需要花大量時間去做「引導市場認知」的事。

「我們一開始以為最難的是把房子做出來,后來才發現,最難的是讓用户相信這件事值得做。」沈亞楠坦言。他認識到一個新品類的真正挑戰,往往不是技術門檻,而是用户願不願意重新理解你。

而另一處關鍵變化,則是合夥人兼COO閆佳的加入。如果説沈亞楠代表的是技術系統邏輯,閆佳帶來的則是行業路徑與組織成熟度。

她曾在博洛尼、愛空間等企業一線工作多年,見證了家裝從「定製化設計」走向「整裝1.0」,再進化至當下強調交付效率、場景整合的「整裝2.0」階段。在她看來,傳統家裝已經陷入效率瓶頸,而棲息地的做法,剛好踩在行業向「產品型整裝」過渡的臨界點上。

「如果説第一階段是拼施工隊,第二階段是拼套餐化選品,那麼第三階段就一定是拼產品化、智能化和品牌及溝通」閆佳對36氪表示。

不過,在所有這些變化之中,有些東西始終沒有改變。

最核心的,是棲息地從一開始就沒有改變的「第一性原則」:想要為用户帶來的「幸福的家」,一個承載美好關係、自然優雅、健康舒適的空間。

這個初心,沒有因為現實的碰撞而偏移。這聽起來有些理想主義,但卻貫穿在L32的設計邏輯中。從廚房的開放式佈局,到家庭影院的保留,再到光照系統的情緒調節算法,每一處都在默默迴應着一個問題:當代中國家庭真正需要怎樣的生活體驗?

就連空氣系統的設計,棲息地也不是隻追求參數最大化,而是選擇用自適應調節與AI算法組合,創造最「有感知差異」的舒適感;而在水系統中,無論是兒童防燙的細節,還是濾芯監測、冷熱調節、紫外殺菌等配置,都不是簡單的「技術堆料」,而是源於對家庭使用真實場景的理解。

沈亞楠在內部公開表示,「我們當然在追求效率和增長,但我們的出發點永遠是:這個家,是不是讓人覺得值得住下去。」這句話,在市場激烈波動、用户信任流失的2025年,聽來反倒更有分量。

而正是這種「不是爲了交付,而是爲了生活本身」的設計動機,構成了棲息地品牌最獨特的價值底色。在小紅書、知乎等平臺,已開始出現用户的自發分享,從空氣系統的舒適性到光照調節對睡眠質量的提升,再到兒童對淨水系統使用后的反應,都圍繞着「安心」、「值得」、「好住」這些關鍵詞自然擴散。

這些UGC,或許不像官方數據那樣鋒利,但它們組成的,是用户真實生活中最微妙、最難被替代的品牌感知。

距離「理想的棲息地」,還要幾個三周年?

今天的棲息地,依然面臨着不小的挑戰。在消費情緒收縮的大背景下,家裝依舊不是「高頻決策」;在信任透支的行業生態中,用户對「裝修公司」天然警惕。而一個定位為「智能住宅」的新物種,在缺乏參照系的市場中,還要面對更高的教育成本和成交轉化難度。

比如在L32的正式發佈會之后,用户的認知呈現明顯分化——它是高配裝修套餐?是智能家居方案?還是一個超級精裝產品?這些模糊定義,恰恰說明了新品類的雙刃劍:你獨一無二,也意味着你需要獨自解釋一切。

但也正是因為這種「從0到1」的定位,讓棲息地握住了通往下一個十年的機會。

隨着智能居住理念逐漸從「功能堆疊」走向「系統集成」,消費者也在從被動接受信息走向主動篩選價值。在社交平臺上,有用户形容把L32形容為「美貌和智慧並存」,也有人在棲息地官方賬號下面評論,「謝謝你讓我覺得再次相信生活可以是美的。」這種反饋,雖然還遠未形成規模爆發,但已透露出潛在市場中對新標準、新體驗的渴望。

如果説過去的三年,是從概念到實物的躍遷;那麼下一個三年,則是從單點創新到生態構建的過程。一個理想的「棲息地」,從來不是某個單品的成功,而是重新定義「居住」這件事本身。

當越來越多消費者在裝修中「學會妥協」,棲息地試圖做那個「還想堅持一點標準」的人。它的產品,未必適合所有人,但它想解決的問題,是每個中國家庭都會遇到的:一個真正能安心住下去的空間。

而這個問題,本身就值得再多幾個三周年去回答。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