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6 17:00
(來源:中國環境網)
轉自:中國環境網
北京海淀自古水草豐盛,湖澤密佈其間,故此得名「海淀」。「中關村」「三山五園」「北清高校羣」等海淀特有的區域資源,每年都吸引了眾多中外遊客慕名前來觀光遊覽。
進入新時代以來,海淀將區域資源優勢轉化為生態價值實現優勢,讓「綠水青山」成為「幸福靠山」,於2021年在北京市中心城區率先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2024年又在全市首個成功入選國家環境健康試點區。
把科技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中關村」成為科技治污利器與發展綠色新質生產力引擎
走進海淀區中關村科學城城市大腦展示體驗中心,十余塊電子屏實時呈現着城市的「生命體徵」。依託「城市大腦」構建的「生態功能區」監管系統,通過衞星遙感、3萬路攝像頭和物聯網技術,編織了一張覆蓋431平方公里的「天地人」一體化監測網。
「就像給城市做CT掃描,全區所有的揚塵隱患都逃不過這套監測系統的‘火眼金睛’。」海淀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劉曉東表示。當AI智能識別發現裸土未覆蓋等問題,系統即刻生成精準座標預警。這種「靶向處置」模式,讓揚塵治理從「大海撈針」躍升爲「精準狙擊」。
當「中關村」從「計算機熱」向「AI人工智能潮」轉變時,海淀區牢牢抓住這個科技聖地優勢,率先研發科技治污板塊,從「城市大腦」到「海淀空氣寶」掌上APP,實現大氣污染「排查—派發—覈查—反饋」全鏈條一鍵式解決機制,助力海淀區連續10年空氣質量保持北京城六區最優。
海淀區秉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用好科技創新這把「金鑰匙」,既打開了污染治理新路徑,更成為綠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
西三旗的蜕變就是生動的案例。這片位於海淀、朝陽、昌平三區交界的老工業區,曾煙囪林立、機器轟鳴,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聚集區,曾經的新都磚瓦廠先后向人民大會堂、國家歷史博物館等供應瓦與磚。如今通過「疏解整治促提升」,實現了從「瓦片」到「芯片」、「磚頭」到「創投」、「大米」到「納米」的華麗轉身。在生態、生產、生活上,實現城市形態由建材城向科學城的轉變。
東昇鎮借毗鄰中關村的優勢,將老舊工業大院變為10多個高精尖產業園。其中,中關村東昇科技園作為全國首個鄉鎮級「中關村」冠名園區,已匯聚370余家創新企業。
科技創新在推動低碳試點示範創建工作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2022年以來,海淀先后有《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多能耦合綜合能源系統》《翠湖智慧農業創新工場》等5個項目獲評北京市先進低碳技術試點優秀項目。
2024年,海淀區在地區生產總值連續三年突破萬億的同時,實現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降」,科技賦能綠色發展的路徑越走越寬。
把文化資源優勢轉為生態價值實現優勢:「三山五園」與「高校集羣」成為「生態+文化」文旅金名片
三山五園——香山、玉泉山、萬壽山與頤和園、靜宜園等五座皇家園林,不僅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核心,更與北大、清華等頂尖學府共同構築了北京深厚文脈的獨特版圖。面對這份得天獨厚的文化財富,如何把傳統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生態價值實現優勢?
海淀區以生態修復激活歷史文脈,通過制定實施《三山五園地區整體保護規劃(2019年—2035年)》《「三山五園」地區水系保護利用專項規劃》等系統性方案,累計投入295億元推進水環境治理,騰退土地456公頃。如今,濕地、稻田與林地在藍綠交織間重現了「層巒疊翠,泉水瀠帶」的古典意境。
生態築基之上,文化效應加速釋放。海淀區創新整合皇家園林、高校資源與革命舊址,建成三山五園文化藝術中心、清華園車站舊址等文化地標,先后舉辦400余場精品展覽和2000多場活化歷史記憶的活動,這里成為中外遊客研學觀光的網紅地。
同時,在園外園區域先后建成了北塢、船營、兩山、中塢、茶棚、影湖樓、石渠和功德寺等13個特色公園,一條36公里的「三山五園」綠道串起這些公園,山水、樹木、花草、院落空間貫通文脈、打通路脈,形成了美不勝收的「一道十三園」格局。這片831.5公頃的生態空間,不僅恢復了56.8公頃水面、13.1公頃京西稻田,更成為市民津津樂道的「會呼吸的城市客廳」。
眾多高校資源成為海淀區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的智慧團,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專家學者們積極為國家環境健康試點管理建言獻策,進一步提升了區域環境生態管理水平,助力精準篩查風險源和風險源地圖繪製的相關工作,為國家建立健全環境健康監測、調查與風險評估制度提供具有海淀特色的實踐路徑。
2024年1月,海淀「三山五園」被國家文物局授予全國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稱號。文化底藴疊加生態顏值,使這里成為當之無愧的文旅金名片,為海淀區旅遊收入作出經濟貢獻。2024年國慶假期,頤和園、圓明園遺址公園分別接待遊客94.07萬、62.84萬人(次),較2023年分別增長19.5%和27.3%,在北京十大受歡迎景區中分別排名第二和第三。
把自然本底變為生態家底:城市在與山水林田湖草的深度融合中實現萬物和諧共生
在北京市地形地勢和自然資源分佈示意圖上,能清晰地看到海淀區內的山水林田湖草自西北向東南呈帶狀逐漸融入城區之中。在城市與自然的深度融合上海淀做足了文章。
以山為基,構築城市與自然深度融合的「生態圈」。海淀區山地面積66平方公里,佔全區總面積15%。北京市全域有16處3A級及以上山地型景區,海淀區有5處,接近總數的1/3;4A級山地型景區,海淀區有2處,佔北京全部4A級山地景區的1/2。每天成千上萬的遊客往來於山地景區,數以萬計的生靈也在此繁衍嬉戲,三山五園地區首次記錄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豹貓的蹤跡,北京市重點保護水生動物花䱻近三十年來首次出現在區域流域內,觀測到大量鳳頭蜂鷹盤旋,在「三山五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朋友圈」。
以水為媒,打造城市與自然深度融合的「金腰帶」。海淀依託三山五園水網循環系統和河流水系骨架,對7條河渠進行生態化提升改造的同時,把清河的治理與修復作為重中之重。
清河發源於北京西山碧雲寺,流經海淀、朝陽、昌平三區,是北京北部城區一條極具代表性的河流。上世紀,自然環境的變化,使清河成為一條污染嚴重的臭水河。2020年,海淀啟動清河兩岸綜合整治提升行動,不僅着眼治污,更匠心獨運地聚焦水城融合,在串聯校區、園區、景區、社區的濱水地帶,科學佈局了七大特色景觀節點。創新性地解決了京張鐵路遺址公園與清河橋樑、閘壩交叉形成的多處「斷點」問題,將「堵點」變為「景點」和城市活力「打卡點」,實現了生態效益與公共空間品質的雙重躍升。
改造后的清河「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是北京市唯一入選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的河流,「清河之洲」獲北京市「幸福河湖」稱號。京張鐵路遺址公園也成為一座不斷「生長」的公園,公園一期新增16.8公頃綠地,在保留180多棵桑仁樹、金絲柳、毛白楊、國槐等原生樹木的同時,又種植了120余種喬灌木,生物多樣性日漸恢復。
清河兩岸與京張鐵路遺址公園景觀聯動,帶動了周邊地區城市更新和經濟發展,2024年吸引客流量330萬人(次)。展望未來,其經濟社會帶動效應將持續深化擴展,預計惠及範圍將輻射沿線70多個社區、10余所高校、40余家科研機構及園區企業,為逾45萬常住人口提供更優質的生態、文化和生活服務。
講好城市與自然深度融合的「踐行課」。翠湖濕地公園被市民稱為「北京最小眾的公園」,日均限流300人,是華北平原唯一身處超大城市核心圈的國家級濕地。每個成功預約的遊客都會收到一條特別提醒:「您即將進入生態保護系統,請保持觀察者的謙卑。」高達全園面積70%的核心區全年封閉,25%的緩衝區實施動態開放,僅5%的體驗區承載公眾教育功能。正因這份近乎苛刻的保護理念與科學管理制度,讓每一位參觀者都能體驗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
種好城市與自然深度融合的「樣本田」。海淀區現如今種植2000多畝京西稻,其中1400多畝在上莊鎮,500多畝以稻田景觀形式分佈在西北旺鎮、四季青鎮以及中塢、北塢、巴溝山水園等公園,形成「農田是風景、生產是文旅」的新業態。2015年京西稻成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並被收入第三批名錄,接連榮獲「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中國美麗田園」「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四塊國字頭招牌,成功創建京西稻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示範樣板。
稻田與明清皇家園林遺產相得益彰,形成富有層次感的「山、水、田、園、湖、草」的複合生態景觀體系,放眼望去,林木蒼翠、稻浪翻滾、蟬蛙齊鳴、鴨鷺共舞,成為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穩定性區域範本。此外,京西稻種植區通過綠色防控和稻田養鴨、螃蟹等有機種植,減少碳排放,實現「增匯、減排、降耗」目標。通過構建「水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恢復—低碳減排」三位一體模式,實現生態服務價值化。
海淀區發佈的2024年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顯示,全域有102種生態系統和1567種物種與人類共同生活在這片城市與自然深度融合區內,未來,隨着融合層次與力度的加大,將有更多的物種加入進來。
海淀的探索證明,當科技賦能生態治理、文化滋養綠色發展、城市與自然深度相擁,「綠水青山」終將化為支撐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