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025上半年AI終端百花齊放,如何跨越體驗鴻溝?

2025-07-16 12:07

2025年年初DeepSeek橫空出世后,AI端側發展邁入新時代。從AI手機、AI PC、AI眼鏡、AI家居、AI玩具,到智能汽車、具身智能機器人,各類智能終端產品紛紛涌現。

與此同時,智能終端正從單一設備形態,演化為多設備協同、跨場景融合,企業競爭重心也由「賣硬件」向「賣場景、賣生態」轉移。

如何將AI能力與智能硬件深度融合,成為廠商開拓新增量空間的核心命題。但終端設備的最終銷量取決於用户實際體驗。現實是,用户期望與部分產品溢價並不對等。

一、AI終端百花齊放,搶佔流量入口

今年是「智能普惠」轉折點,也被視為 AI 終端元年。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將「發展新一代智能終端」列為國家戰略,明確提出加速AI手機、AI PC、智能網聯汽車等產品落地。

其中,AI智能體逐步重塑終端交互中樞,成為新一代超級入口核心。其發展沿着「數字助理型」與「具身/社會型」兩條技術路徑演化,加速落地於手機、PC與可穿戴設備等多元終端。上半年,從大廠到創業公司均加快探索端側AI應用場景,搶佔AI時代流量入口重構的戰略窗口。

從品類看,手機仍是最廣泛的移動終端。2025年,旗艦機型普遍搭載百億參數級大模型,同時手機廠商正把智能體從「語音助手」升級為深度嵌入操作系統的執行引擎。蘋果、三星以外,安卓陣營的OPPO、vivo、小米、榮耀等,均在各自定製的系統框架里加入「星環」「PhoneGPT」「超級小愛」、「YOYO」等智能體,重點打通搜索、外賣、打車、社交消息等高頻場景,以展示跨 App動態調度能力。

AI技術成國產廠商差異化突圍密碼。研究機構Canalys在最新報告中預計,2025年AI手機滲透率將達到34%,端側模型的精簡以及芯片算力的升級,助推AI手機向中端價位段滲透。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AI手機出貨量份額TOP5廠商,依次是蘋果、三星、小米、OPPO和vivo,市場份額分別為58%、23%、8%、5%和3%。單論一季度全球AI手機型號銷量,紅米REDMI K80 5G排名第九,成為TOP10的唯一國產機型。

其他終端產品也迎來基於AI的全面重構。AI PC不僅具備傳統PC的通用計算能力,還能執行生成式AI(如文生圖、智能交互)、個性化知識庫構建、實時數據分析等任務。據 Canalys 預測,2025 年 AI PC 出貨量將超 1 億台,到 2028 年 AI PC 出貨量有望達 2.05 億台。

上半年,AI PC市場發展勢頭迅猛。聯想發佈ThinkBook Flip AI PC「三摺疊」概念AI PC,惠普推出全新EliteBook 系列高端AI商務本、戰系列AI商務本等,都顯示出廠商端側AI已從簡單對話助手演進為複雜任務協同系統,涵蓋辦公與創意和系統級智能優化兩大核心方向。

可穿戴硬件方面,眼鏡、耳機、手錶等細分產品的AI側重點,與用户原生使用動機基本吻合,並向下一階段「多模協同」遞進。

其中,AI眼鏡破圈迎來爆發之年,「百鏡大戰」一觸即發,眾多跨界者跑步入場。功能從接聽電話、語音助手這類「免手佔耳」場景,拓展到實時字幕、場景識別和導航提示等場景。據Wellsenn XR預測,預計2025年無顯示AI眼鏡正式開始走向大規模增長。2029年,AI智能眼鏡年銷量有望達到5500萬副。在2035年,AI+AR智能眼鏡最終實現傳統智能眼鏡的替代,達到70%的滲透率,成為下一代通用計算平臺和終端。

AI賦能下耳機、手錶也有機會成為AI交互新入口。據瞭解,AI耳機一邊優化音質和降噪基本功能后,一邊在實時語音助手、同聲傳譯、會議轉寫等場景深耕,接下來還可能切入聲學健康,或將全天候的聽覺代理,Cleer、科大訊飛、三星、字節跳動、華為等廠商已發佈AI耳機產品。集成AI功能的智能手錶落地產品較少,上半年僅見華為、榮耀、iQOO及範式集團旗下消費電子板塊Phancy等少數廠牌推出新品,功能上與耳機、眼鏡差異不大。

在家居領域,海爾、海信、TCL、方太等企業,上半年相繼發佈搭載AI大模型和自研智能體的智能家電產品,構築智慧家庭。除海爾、海信外,美的、科沃斯、石頭科技、追覓等企業亦切入人形機器人賽道,家庭具身智能服務機器人有望成為家電行業的第二增長曲線。

此外,在AI+IP賦能下,AI玩具行業逐步向「情感服務終端」變革,AI掛件、AI毛絨玩具及AI機器人等產品頻出。根據imarc的預測,全球AI玩具市場規模預計於2033年達到600億美元,2024-2033年年化複合增長14.2%。除FoloToy、奧飛娛樂、躍然創新、字節跳動外,AI玩具持續迎來新玩家。連不看好早期具身智能的朱嘯虎,也在今年投了AI情感陪伴機器人公司珞博智能。

二、向AI終端生態平臺轉型,商業模式有何變化?

整體看,中國市場範圍內AI終端生產商,主要包括聯想、華為、蘋果、榮耀、vivo、小米、OPPO、華碩、惠普、戴爾等。QYResearch調研團隊預計,2030年中國AI終端市場規模將達到208.6億美元,未來幾年年複合增長率CAGR為22.6%。

隨着越來越多科技公司進入AI終端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大廠如蘋果、谷歌、微軟等已佔據較大市場份額,新興公司面臨技術、資金、品牌等壓力。市場飽和度提高下,廠商如何通過創新差異化、提升品牌影響力等方式脫穎而出,成為一大挑戰。

今年,各大手機廠商競相提出、深化AI戰略,向 AI 終端生態平臺轉型。

榮耀推進「阿爾法戰略」,發佈「AI終端全家桶」。在此之前,中興通訊終端業務提出「AI for All」戰略,推動 AI 能力在全品類終端中的融合落地。星紀魅族提出「All in AI」戰略,以Flyme AIOS作為基底,在此之上打造開放的智能硬件生態。小米「人車家全生態」實現設備實時動態組網,所有設備協同如一個整體。華為的新版 HarmonyOS 以統一 AI 底座、系統級智能體、原生智能應用和開放生態為支撐,推動「小藝」向具備全場景感知與多模態交互能力的智能體升級。

「主流手機廠商加速向 AI 終端生態平臺演化,核心驅動力在於通過多模態AI 體驗構建差異化優勢,提升用户粘性與品牌護城河。」在東吳證券看來,消費電子端側商業模式未來可能面臨變革。其一,智能體逐步取代傳統App,成為智能交互的中樞,端側AI能力從工具向生產力夥伴演進。其二,多模態終端矩陣助力端側AI實現個性化建模與人機共生,可穿戴設備作為關鍵數據入口和智能體節點價值顯著提升,或將拉動整個終端產品矩陣。其三,訂閲收入推動盈利模式變革,增強估值彈性。其四,「私有語境」成為差異化競爭核心,數據構建護城河。

其在研報中分析,隨着端側AI引入,終端廠商從一次性銷售走向「硬件+服務」並重,「硬件+訂閲」模式將成為主流,訂閲收入比重持續上升,推動終端盈利結構向SaaS邏輯演化。

以蘋果為例,民生證券分析師方競表示,蘋果的AI生態一旦開放給第三方廠商,各大APP都會爭相接入,誰率先預載在Siri中,就可以更好的爭奪蘋果手機10億+的存量用户。在蘋果AI生態普及后,不僅是搜索引擎,機票酒店等應用都是蘋果公司新的收入來源。蘋果的長期計劃是推出類似「Apple Intelligence+」的訂閲服務,效仿 iCloud+ 訂閲服務的形式,將部分人工智能功能轉變為付費服務。

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預測,終端廠商盈利模式根本轉變后,硬件利潤佔比或降至40%以下,AI服務訂閲收入佔比超過30%,開發者生態分成成為新增長點。

值得注意的是,除終端廠商外,三大通信運營商也在加速佈局 AI 能力,將服務觸角從連接與資費擴展至智能體運營。今年上半年,中國聯通發佈「AI全時空連接」行動計劃,聚焦AI終端生態合作。榮耀與中國移動宣佈AI終端戰略合作,共同推進AI終端生態建設。此外,三大通信運營商集體進軍AI眼鏡市場,亮出自研產品。

東吳證券認為,未來終端銷售有望從「存話費送手機」演化為「訂閲 AI 服務贈終端」,運營商將在終端分發中扮演更重要的協同角色。

三、想讓用户買單,需跨越什麼鴻溝?

一般而言,算力和模型決定AI終端的硬實力,生態決定軟實力。相較前者,生態需要長時間打磨,且需產業鏈廠商齊心協力配合,開發應用,挖掘垂直場景。

OpenAI 首席執行官 Sam Altman 指出「未來 AI 的潛力要想真正釋放,必須讓用户以自然的方式日常使用 AI」。不過,目前各類AI終端產品頻出,產品體驗卻並沒有達到一些消費者預期,疊加功能同質化嚴重,使得部分用户不願為設備的AI可用性付出產品溢價。

比如,AI 玩具的價格從百元左右到上萬元不等,是普通玩具幾倍乃至幾十倍。基礎款功能主要是AI大模型對話,高端 AI 玩具價格在萬元以上,為具備複雜編程和高度擬人化交互功能的機器人。商業模式上,AI玩具的B端變現模式包括銷售機芯、玩具AI SaaS服務費等,C端變現模式主要包括商品售賣、AI功能訂閲費、周邊產品銷售等,而一些用户不願為后續訂閲服務買單。

來覓研究院也指出,儘管AI玩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仍存在技術融合難、市場競爭激烈、隱私安全風險、用户接受度差異等諸多挑戰。比如,AI玩具需要將複雜的人工智能算法與硬件設備進行有效適配,以實現穩定高效的運行。但不同類型的玩具硬件在性能、存儲、功耗等方面存在差異,需要針對這些差異進行算法優化。同時,當前部分AI玩具產品在交互流暢度、情感響應精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這也阻礙了用户的購買決策。

其他諸多AI終端產品,也亟待軟硬件進一步升級。華福證券認為,當前,手機、PC等傳統消費電子在AI賦能下,電池容量、散熱設計等硬件架構面臨需求重構。AI大模型本地部署催生邊緣算力需求,邊緣算力是AIoT「最后一公里」。

「AI眼鏡的核心,70%的關鍵在於大模型,30%在於眼鏡本身的硬件研發。」XREAL創始人兼CEO 徐馳此前對《財經》新媒體表示,作為新興大賽道,AI 眼鏡對技術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苛刻要求。相比手機,它對功耗、長期佩戴的舒適度,以及顯示、計算、交互等模塊的性能需求都更加極致。AI 眼鏡若要取得真正的成功,就必須在使用體驗上超越手機上的 AI APP。智能眼鏡作為AI的最佳理想載體,相較於手機或PC更具優勢。

在他看來,AI眼鏡要從「時尚單品」蜕變為「智能助手」,需要跨越巨大的鴻溝。短期內,AI大模型的突破至關重要,特別是在多模態、個性化和有記憶這三個維度實現突破;而長期來看,則需關注與AI眼鏡智能穿戴特性緊密相連的芯片、顯示及交互體驗的提升。

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認為,端側AI正在引發一場比移動互聯網更深刻的產業變革。這場變革中,技術突破者將重新定義硬件邊界,場景創新者將開闢萬億級市場,生態構建者將掌控產業話語權。對於企業而言,2025-2026年是戰略佈局的關鍵窗口期:既要保持對前沿技術的敏感度,又要深耕具體場景需求;既要構建自主技術壁壘,又要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本文來自「《財經》新媒體」,作者:劉芬,編輯:蔣詩舟,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