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巨頭搶人,華人搶戲

2025-07-16 12:24

來源:字母榜

大家看了很多華人研究員或高管被挖的故事,是時候讓華人創業者展現別樣的魄力了。

近期,谷歌突然截胡OpenAI,用24億美元拿到Windsurf技術授權,並吸納了其兩位創始人和部分員工進入DeepMind。OpenAI長達幾個月的收購談判正式告吹。

就在大家哀嘆此舉殘忍、剩下的Windsurf不過是一副空殼、幾百名員工不知何去何從時,華人Scott Wu創辦的Cognition公司突然出手,收購Windsurf。

上周五谷歌和Windsurf達成「合作」的事情傳出,當天Scott Wu就帶領團隊去談判,這周一就已經官宣收購,堪稱一次雷霆行動。

而他不僅得到了Windsurf的全部知識產權、產品線、品牌,還收穫了良好的聲譽。

實在是一場漂亮仗。

在我們津津樂道硅谷AI搶人戰爭時,華人創業者也走向臺前,和頭部企業及巨頭纏鬥。

同樣出手利落的還有Edwin Chen,他和另一位華人Alexandr wang的激烈競爭被擺上了檯面。

在當下最火熱的Meta搶人大戰的一開始,Scale AI被收購,其創始人兼CEO、年僅28歲的Wang被吸納,並擔負起領導Meta新超級智能實驗室的重任。

那邊Wang的屁股還沒有坐熱,Scale AI最有力競爭對手Surge AI就以去年超過10億美元的收入成為數據標註行業的領頭羊,而且還是在5年0融資的情況下。

Scale AI的大客户谷歌、微軟、xAI、OpenAI、Anthropic等都坐不住了,或者停止合作或者砍單,轉在Surge AI那兒加單。

Surge AI背后的創始人也是一位華人,Edwin Chen,一向低調的他抓住機會,不僅積極承接競對流失的客户,還宣佈要開啟首次融資。

不管是擁抱大廠,還是在紛亂的AI競賽中瞅準機會豐滿自己的羽翼,都是技術活。一些華人被搶,一些華人搶人、搶客户,這正是在硅谷AI界正在上演的激烈戰事。

Cognition此次的操作實在精彩。

剛開始,故事的主角其實是另一家公司Windsurf。

剛剛過去的周末,Windsurf突然被谷歌花24億美元「打包」,兩位創始人Varun Mohan(印度裔,兼CEO)和 Douglas Chen(華裔)以及部分員工直接去谷歌效力。

之所以説突然,是因為此前OpenAI和Windsurf有幾個月的談判,前者想以30億美元收購這家公司。

消息一出,外界的目光也很自然地落在谷歌此番操作,以及OpenAI的失敗上。有內幕消息稱OpenAI之所以被截胡是因為微軟從中牽制,導致此前的收購談判沒能成功。

然而,接下來Cognition和其創始人Scott Wu突然站在了舞臺中央。

去年3月,Cognition推出「全球首個AI程序員Devin」而聲名大噪。一年后,這家公司已經拿到了1.75億美元的A輪融資,估值20億美元。

而其聯合創始人Scott Wu是一名90后華人,曾是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IOI)的三金得主(也就是連續累計獲得三枚金牌)。得獎的時候,他只有15歲到17歲,是名副其實的天才少年。

當地時間周一,Cognition宣佈,他們直接把Windsurf收購了。

準確來説,是「剩下的」Windsurf。谷歌抽走CEO、創始人和部分員工后,Windsurf又任命原來的商務主管Jeff Wang擔任臨時CEO(沒錯,也是一位華人)。

公司還在,谷歌除了打包「部分人才」之外,也「只是」要走了Windsurf的「部分技術授權」。

但任誰都知道Windsurf被拿走的是精華,剩下250個員工無論過往股權如何,都無法從這筆交易中直接獲益,而眼下公司已經變了樣。

播客TBPN在周一第一時間採訪Windsurf臨時CEO Jeff Wang和Cognition的CEO兼創始人Scott Wu。

Jeff Wang顯然是在上周五臨危受命,一個頭兩個大,坦言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任何人願意在彼時處在他的位置上。

但也是在上周五,Cognition反應迅速,聯繫上了Windsurf,立刻展開收購談判。他們整個周末都幾乎沒有睡過覺,終於敲定了交易。

Scott Wu回憶,當時Windsurf的遭遇正在推特(X)上發酵,所有人都説剩下的公司不過是一副空殼。但是他們研究了一下,發現這並不準確——技術、代碼、客户、人才都有,Windsurf大有價值。

Jeff Wang頗有深意地表示:這次是「真的」被收購了,很高興能這樣説。

毅然出手的Cognition,則像騎士一般。

一方面,谷歌和Windsurf「跑路」的創始人,被質疑不顧打工人死活。

這種所謂的「人才收購」在業內已屬普遍,不真的在法律意義上收購創企,卻吸走精華,此前谷歌之於Character AI,微軟之於Inflection AI,都是類似的做法。

但這不影響此舉中「背信棄義」的質感,畢竟被留在原地的人只能靠自己了。

而Cognition AI的雷霆收購行動無疑為自己賺足口碑。在官宣的時候,公司專門強調Windsurf的員工會得到和其他員工一樣的待遇,和谷歌形成鮮明對比。

另一方面,Cognition AI也為自己贏得了Windsurf全部的知識產權、包括編程AI工具的產品線,以及品牌。

Windsurf有IDE,即開發者寫代碼用的「工作臺」,集代碼編輯器、調試器、終端、版本控制於一體;Cognition則有Agent代理(如Devin)。兩家公司一結合,相當於把Devin 直接嵌進「百萬行代碼的指揮中心」。

Cognition原本近幾個月深陷「演示視頻造假」風波,如今收購硬核公司Windsurf,未來陡然擁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雷霆行動,名利雙收,Scott Wu及他的團隊之魄力,在這一場戰役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Cognition雷霆行動也讓人們看到,華人在當下愈演愈烈的硅谷AI競賽當中,除了「被搶奪」,還在主動出擊。

就在Scott Wu一招雷霆行動驚艷硅谷前不久,另一位華人——Edwin Chen也在大廠AI戰役的余震下脫穎而出。

6月,Meta宣佈「收購」數據標註公司Scale AI。

説收購其實並不完全準確。實際上,Meta是花了140多億美元,換取Scale AI 49%的非投票股權。交易性質屬於鉅額少數股權投資/戰略入股,而非法律意義上的100 %收購兼併。Scale AI 仍保留獨立法人和管理層。

但這並不是重點。真正的重頭戲實際上是「買走」Scale AI的創始人之一兼CEO Alexandr Wang。

這位華裔明星創始人和Scott Wu同齡,今年也不過28歲。

Alexandr Wang是冒險派,19歲從麻省理工輟學創辦Scale AI,用廉價數據標註服務,用9年時間將公司營收干到8.7億美元。

如今留下一手創辦的Scale AI,奔赴巨頭Meta,也不失為下一場冒險。

Meta委以重任,創辦新的超級智能實驗室,讓他負責,並且從OpenAI、Anthropic、谷歌等競對那里挖人過來助陣。

最近愈演愈烈的硅谷AI人才搶奪戰也由此而起,Meta開出的薪酬之高前所未見。

在一派熱鬧之中,Scale AI的競爭對手Surge AI成為焦點,5年、100名員工、0融資,收入卻已經悄然超過Scale AI,成為數據標註領域的新王。

和前文提到的Scott Wu與Alexandr Wang年少成名、早早創業不同,Edwin Chen比他們年長整整十歲,從麻省理工畢業之后,曾經在谷歌、Dropbox、Facebook、推特等公司工作。2020年創業時,Edwin已經33歲。

當時他在推特擔任搜索模型的負責人,團隊需要給5萬多個商户做標註。結果外包商返回的結果里錯漏百出,咖啡館居然都能標註成醫院。團隊不得不親自下場標註,一來一回,幾個月搭進去了。

於是,Edwin意識到數據標註的重要性,也意識到僅僅靠低廉的勞動力去標註是不能滿足需求的。

Surge AI成立,從一開始就走了高質量標註的路徑,主打質量和專家匹配,這和Scale AI主打規模和自動化的路徑非常不同。

兩家公司的整體調性,也和背后的創始人性格一樣大相徑庭。

Alexandr Wang頗為高調,一直是硅谷寵兒。Scale AI也早早開啟外部融資。

但Edwin Chen則傾向於穩紮穩打,一直自籌資金,也極少在公眾面前出現。據他透露,其實公司在創辦第一年就已經實現盈利。

有意思的就是,就在Meta對Scale AI出手之后,雖然這家公司理論上仍然是獨立運營的,但是一些大客户立刻不願意了。

消息傳出的幾個小時之后,谷歌就宣佈停止和Scale AI的合作,這是其最大的客户。其后,谷歌將原本給Scale AI的任務分拆,一部分自己來處理,一部分分給了Surge AI。

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怕數據泄露給Meta。

其后,xAI、微軟、英偉達等都緊隨其后,減少Scale AI的訂單,轉而追加Surge AI的訂單。

也有更早就開始撤退的客户,如OpenAI和Anthropic,都從今年起將高敏感任務優先派給Surge AI。

Edwin Chen也不再低調,屬於Surge AI的雷霆行動開啟。

公司一反常態,首次開啟融資,目標10億美元,以承接Scale AI流失的客户。Surge AI去年的收入剛好就是10億+美元,目標設置得依然很剋制。

Edwin Chen的迴應也不藏着掖着:

「Scale只與一家公司(Meta)合作的消息可能會對許多公司正在開展的工作產生重大影響。我們想向所有客户——無論是現有客户還是未來客户——保證,我們的重點始終是滿足他們的需求。

我們之所以成為這個領域最大的公司,是因為我們幫助客户構建了出色的模型,而不是靠宣傳和炒作,我們不會改變我們的做法。」

言語間的諷刺意味,直接指向Scale AI及Alexandr Wang。

從Scott Wu、Alexandr Wang、Edwin Chen身上,可以看到在激烈的硅谷AI戰事中,華人創業者的不同選擇——委身與出擊,搶與被搶,共同組成了一幅動態圖畫。

華人創業者早就是美國科技界不可忽視的存在。

加州公共政策研究所(PPIC)與伯克利教授 AnnaLee Saxenian早在1999年就做過專門研究,當時華裔佔硅谷所有高科技企業主的17%,佔硅谷專業高科技勞動力的10%,佔總銷售額的13.5%,而當時他們僅佔美國人口的不到1%。

斯坦福今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的1078個獨角獸公司中,有44%由「美國境外出生的人」創辦,這其中,有27家創始人出生於中國(印度90家)。

如果聚焦在AI界,華人的「存在感」還要再上一個臺階。

福布斯發佈的2025年「AI 50」榜單中,有8家公司創始人是華人(印度9家)。

如果説在當下,在大廠/頭部創企效力的華人面臨的選擇是要不要跳槽。那麼華人創業者面臨的問題則要複雜得多。

像Alexandr Wang那樣被「招安」並不稀奇,正如前文所説,「人才收購」已經是巨頭的新典型玩法,華人創業者里做出這樣選擇的也不只有Wang。

比如去年,另一家華人創辦的AI企業Adept將其技術授權給亞馬遜,聯合創始人兼CEO David Luan與部分員工也加入了這家巨頭。

而那些仍然留在牌桌上的創業者,免不了和頭部企業纏鬥。

Notion AI、Databricks等直接搶巨頭的付費用户;Together AI、Fireworks AI 主打「從閉源遷移」公開向 OpenAI、Anthropic 宣戰。

而不管是Surge AI抓住機會搶奪大客户,還是Cognition快刀斬亂麻收購Windsurf,都是這場戰鬥當中的閃光時刻。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