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6 14:20
美國財政部正醖釀一場可能顛覆傳統的「利率豪賭」。為緩解日益沉重的債務負擔,財長斯科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主張大幅增加短期國債發行,押注未來利率走低以降低償債成本。但這一策略可能打破美國政府40多年來堅持的市場中立原則,最終讓納税人付出慘重代價。
當前美國債務形勢嚴峻。國會預算辦公室1月預測,未來十年聯邦赤字將新增近22萬億美元,淨利息支出佔GDP比重將從2025年的3.2%升至2035年的4.1%。而隨着利率水平持續高於預期,加之「大而美預算案」預計將使十年赤字再增逾3萬億美元,財政前景進一步惡化。
傳統解決方案本應是縮減開支或增加税收,通過改善財政狀況降低融資成本。但特朗普政府另闢蹊徑——貝森特建議將國債發行向短期傾斜。目前未償國債平均期限約71個月,略高於2000年以來的64個月均值。財長認為,通過縮短融資期限避免鎖定當前高利率,待未來利率下行時可節省成本。
若激進實施,該策略將顯著背離美國「規律且可預測」 的債務管理傳統。過去40余年,財政部始終向市場傳遞「不以交易為目的」的立場,強調融資需求而非機會主義主導發債結構。這種穩定性被視為跨期限最小化融資成本的基石。
這場豪賭能否成功取決於三大關鍵問題:
首先,當前利率是否屬高位且必然回落?相比2008年金融危機后異常低位的利率環境,當前水平其實更接近危機前數十年均值。更何況長期利率已包含對短期利率回落的預期。短期利率必須比預期下降更多,才能進一步拉低長期利率。
其次,調整發債政策的代價幾何?若採取漸進方式縮短平均期限,與完全根據收益率波動進行戰術調整的政策截然不同。越接近后者,越可能全面推高各期限融資成本。
第三,短期化融資藴含哪些風險?更頻繁的發債將使償債成本更易受利率波動影響。考慮到政府債務規模,本就高企的再融資風險將隨債務增速持續超越經濟增速而進一步放大。
7月30日財政部公佈季度再融資計劃時,或將迎來關鍵時刻。由於需同時填補預算赤字和重建因債務上限之爭耗盡的現金儲備,本次計劃比往常更具風向標意義。若削減長期債券發行規模轉向短期票據,則標誌着美國債務管理正式轉向戰術操作。
多位經濟學家指出,這種冒險幾乎註定得不償失。穩定幣立法等政策本可通過要求數字代幣全額抵押國債,自然增加短期債務需求。主動顛覆歷經數十年建立的市場信任,恐怕會適得其反——當投資者開始懷疑財政部在與其對賭時,所有期限的借貸成本都將攀升。
在債務規模突破35萬億美元的當下,美國正站在財政政策的十字路口。貝森特的利率賭注若失敗,不僅將加重納税人負擔,更可能動搖全球投資者對美債這個「全球最安全資產」的信心。隨着決策窗口臨近,這場關乎萬億級資金的戰略抉擇,正引發華爾街與華盛頓的激烈辯論。
以上觀點來自前紐約聯儲主席杜德利(Bill Dud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