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港股科技春天已至:AI應用端龍頭領跑新周期!恆生科技指數ETF(159742)大漲近3%

2025-07-16 10:01

隔夜美股三大指數漲跌不一,中概指數大漲2.76%。港股三大指數集體高開,恆指漲0.46%,國指漲0.56%,恆生科技指數漲0.89%。盤面上,大型科技股全線上漲,其中,百度漲4.56%,阿里巴巴漲近2%,京東漲1.6%,美團漲1.27%,小米、騰訊皆上漲。

相關ETF方面,恆生科技指數ETF(159742)高開,盤中大漲超2%,成交額破2200萬,交投活躍。該ETF近五日獲資金淨流入2100萬,備受市場關注。

成分股中多數上漲,百度集團-SW漲超4%;快手-W漲超3%;同程旅行、阿里健康、京東健康、聯想集團、騰訊音樂-SW、京東集團-SW等個股跟漲,漲幅均超2%。

相關機構發文表示,當前宏觀基本面曲折修復,但AI應用等產業層面亮點紛呈。從宏觀環境看,過去幾年我國經濟基本面偏弱,通脹有待提振,處在新舊動能切轉換的重要時間節點。從產業趨勢看,當前正處人工智能引領的新一輪科技向上周期中,年初中國企業Deepseek-R1大模型憑藉其低成本、高性能和開源等特性,有望推動AI商業化應用加速。

AI應用加速落地,國內在軟件及內容應用領域優勢更明顯。與移動互聯浪潮初期相似,2023-24年在AI應用浪潮0-1的階段中硬件端業績確定性更高,股價漲幅更明顯,期間AI浪潮演繹中,A股算力板塊更加受益,港股科技板塊表現相對靠后。2025年以來,大模型降本增速驅動 AI應用步入加速階段,軟件和內容應用領域企業或更受益,其中港股科技企業在AI大模型領域已具備一定技術先發優勢。

由於此前A股和港股上市制度的差異,港股聚集了一批較 A 股更為稀缺的互聯網龍頭企業。港股科技中軟件應用端佔比更高,港股軟件服務及傳媒等下游軟件和內容端行業總市值佔比為 56%,而在A股科技板塊中僅佔 24%。此外,A、H 股中互聯網企業的佔比情況,A 股僅為3%,而港股接近50%。AI應用加速浪潮下,港股科技或勇立潮頭。

港股科技企業在AI領域具備較強的競爭力,或能充分受益於AI產業紅利。其次,港股龍頭互聯網企業資本開支和雲業務收入也在強勁增長,未來商業化應用有望加速落地。在基本面和資金面支撐下,低估的港股互聯網仍有估值抬升潛力。當前港股互聯網估值並不算高,盈利高增+資金改善催化下,相對低估的港股互聯網有望繼續向上。

港股優質科技資產分佈於 AI 全產業鏈,涵蓋大模型開發、商業應用及終端生態等環節,相較於 A 股更具備稀缺性,AI 應用加速背景下,有望更加受益。

港股科技中軟件應用端佔比更高。由於此前A股和港股上市制度的差異,港股聚集了一批較 A 股更為稀缺的互聯網龍頭企業。對比A、H 股細分行業在科技板塊(Wind 一級行業中的信息技術+通訊服務)中總市值佔比的差異情況,港股軟件服務及傳媒等下游軟件和內容端行業總市值佔比為56%,而在A股科技板塊中僅24%,可見港股科技板塊中以軟件和內容含量更高。

港股科技企業在 AI 領域競爭力更強。港股科技龍頭廣泛分佈於 AI 全產業鏈,涵蓋大模型開發、商業應用及終端生態等環節,憑藉領先的技術優勢,將充分受益於 AI 產業變革紅利。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2022 年百度、阿里、華為、騰訊四大互聯網巨頭佔中國 AI 雲服務市場份額比重接近 95%,其中在港股上市的阿里、騰訊、百度等互聯網企業佔比接近 80%

恆生科技指數 PE(TTM)為 20.7倍,處2020年7月有數據以來的12%分位。再從國際比較看,京東、阿里、美團相比於亞馬遜,騰訊、網易相比於谷歌、微軟和 Meta 在估值上仍有差距,表明港股代表性科技龍頭估值仍有提升空間。

港股科技企業盈利方面,AI 浪潮加速演繹,港股科技龍頭持續受益。2024 年底以來,業內機構對港股科技板塊整體 EPS 增速的一致預期走高或維持高位。資金方面,港股科技板塊或是公募更為青睞的對象,若基於重倉股口徑測算,2025Q1 主動公募流入港股軟件服務和零售合計規模約為 600 億元,未來憑藉稀缺性標的的吸引力公募仍有望進一步流入港股科技板塊。

恆生科技指數ETF(159742)跟蹤指數覆蓋互聯網軟件、移動互聯網、互聯網服務、家庭娛樂等細分領域。前十大權重股包括比亞迪股份、阿里巴巴-W、美團-W、騰訊控股、小米集團-W等,合計權重70%,頭部集中度高,指數深度受益AI應用端發展。

該指數近一年漲幅47.76%(截至2025年7月1日),顯著跑贏恆生指數(同期漲幅35.88%),核心驅動為AI大模型商業化加速與互聯網龍頭利潤釋放。疊加成分股平均研發投入佔比達12%,騰訊、阿里等頭部企業年研發支出超百億,深度佈局AI Agent、Sora視頻生成等前沿領域。

龍頭主導:指數超千億港元市值企業佔比超80%(騰訊、阿里、美團、比亞迪、小米等),500-1000億港元中堅力量佔比超10%(地平線機器人、阿里健康、比亞迪電子),形成"巨頭引領+中部創新"格局。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