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曾剛:今年銀行理財規模預計突破32萬億,權益類、混合類等受青睞

2025-07-16 09:21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展望新徵程,時代浪潮正以更磅礴的力量奔涌向前,金融業的航船即將駛入更具挑戰與機遇的新海域。身處時代浪潮之中,金融業將以更澎湃的動能、更開放的視野、更穩健的步伐,繼續書寫服務實體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的華彩新篇章。2025年,新浪財經年度策劃《金融新啟航》推出《理財會客廳》系列訪談欄目,深度對話金融機構高管、專家學者,共謀行業發展之道。

  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理財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優化社會融資結構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圍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理財行業應如何紮實服務實體經濟、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本期《理財會客廳》對話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

  在銀行理財市場規模的研判上,曾剛指出,繼2024年末該市場規模達到29.95萬億元后,預計2025年將突破32萬億元,2026年更有望攀升至45萬億元。在宏觀經濟增速預計保持5%左右的背景下,銀行理財市場仍具備較大增長潛力。「穩規模與穩淨值將成為行業主題」,他強調,未來淨值化轉型繼續深化,面臨的監管要求也將更嚴格。

  在曾剛看來,低利率、低利差及「資產荒」環境下,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的選擇方向已出現實質性轉變,傳統穩健型固收類產品吸引力下降,更多投資者主動尋求多元化、更高收益的資產配置。一方面,權益類、混合類及主題類理財產品開始獲得青睞,此前的低風險偏好逐漸向適度分散風險、追求長期穩健收益的理念轉變;另一方面,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波動性增強,逐步擠出「剛兑」預期,投資者風險意識顯著提升。

  那麼,與公募基金相比,銀行理財的優勢體現在哪些方面?曾剛表示,銀行理財具備流動性好、風險控制嚴格、產品線豐富等特點,能較好滿足大多數居民財富保值增值的基礎需求。

  2025理財規模預計突破32萬億,「穩規模與穩淨值」將成行業主題

  曾剛認為,2025年的中國銀行理財市場將在低利率環境與嚴監管政策雙重影響下演繹新變局。

  在銀行理財市場規模的研判上,他預計,繼2024年末達到29.95萬億元后,2025年將突破32萬億,2026年有望達到45萬億元。在經濟增速預計保持5%左右的背景下,銀行理財市場仍有較大增長空間。

  此外,他認為,「穩規模」與「穩淨值」將成為行業主題,淨值化轉型繼續深化,但面臨更嚴格的監管要求,包括限制淨值平滑技術應用、強化產品透明度。同時,投資者面臨資產價格和產品淨值的較大波動,理財機構需加速向多元資產配置轉型,減少對現金類產品依賴。

  從銀行理財機構方向看,曾剛闡述道,未來競爭格局將進一步分化,頭部理財子公司增速放緩,中小機構憑藉差異化策略快速崛起。監管政策趨嚴下,銀行理財正在加速從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進入「二次轉型」階段。而未來挑戰則在於如何在嚴監管與市場波動中保持競爭力,機遇則源於財富管理需求增長和產品創新空間。銀行理財機構必須強化投研能力,提升主動管理水平。

  現如今,在低利率、低利差、資產荒等衝擊下,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的選擇方向是否已經發生實質性改變?曾剛表示,確已出現實質性轉變。

  他進一步表示,傳統穩健型的固收類產品吸引力下降,更多投資者開始主動尋求多元化、更高收益的資產配置。一方面,權益類、混合類及主題類理財產品開始獲得青睞,從前的低風險偏好逐漸向適度分散風險、追求長期穩健收益的理念轉變;另一方面,銀行理財產品的淨值波動性增強,逐步擠出「剛兑」預期,投資者風險意識顯著提升。

  那麼,當前市場下,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投資機會?

  曾剛稱:「包括高分紅藍籌、央國企主題、綠色低碳資產、AI與數字經濟等成長板塊,以及部分境外資產。同時,債券方面,轉債、信用風險可控的城投債和利率債仍有配置價值。此外,銀行理財子推出的FOF、MOM等多資產配置產品和‘固收+’策略也值得關注,能夠在分散風險的同時提升收益彈性。」

  另外,在資產配置上,他認為,投資者應重點考量自身風險承受能力、流動性需求、投資期限和產品透明度,兼顧收益與安全,避免盲目追高,合理平衡風險與收益,實現財富的長效增值。

  而談及銀行理財與公募基金的區別,曾剛指出,銀行理財與公募基金在產品定位、投資策略、監管要求等方面均有顯著區別。

  具體來看,銀行理財強調穩健,主要服務風險偏好較低的客户,投資以固收類資產為主,近年來雖加快淨值化和多元化轉型,但整體收益波動仍低於公募基金;公募基金則更注重主動投資和專業管理,涵蓋股票、債券、混合、指數等多類資產,收益彈性更高但淨值波動顯著,適合能承受一定風險、追求超額收益的投資者。

  它們的優、劣勢又分別體現在哪些方面?曾剛表示,優勢方面,銀行理財具備流動性好、風險控制嚴格、產品線豐富等特點,能較好滿足大多數居民財富保值增值的基礎需求;而公募基金則依託強大的投研能力和更靈活的策略,有望獲取更高回報,選擇空間廣闊。劣勢則在於理財產品受限於監管投資範圍,收益提升空間有限;基金則易受市場情緒影響,波動大、投資門檻和知識要求更高。

  那麼,如何才能打破「理財穩健但收益低、基金高收益但波動大」的僵局?曾剛認為,關鍵在於推動理財產品加強主動管理、提升投研能力,開發「固收+」等創新策略,同時鼓勵投資者理性配置,多元組合,兼顧穩健與增長,實現收益風險的動態平衡。

  A股市場ESG信息披露率大幅提升,穩健養老金融產品需求日益旺盛

  在曾剛看來,我國ESG投資近年來發展迅速,政策指引和監管層對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的重視持續提升,ESG理念逐步被資本市場和金融機構所接受。目前,A股市場ESG信息披露率大幅提升,銀行、保險公司等大型金融機構成為ESG投資的重要推動者,綠色信貸、綠色理財、ESG主題基金等產品持續涌現,為資本市場注入新活力。

  他表示:「ESG投資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財務回報和盈利影響日益顯現。」

  曾剛指出,長期來看,ESG投資不僅有助於分散風險、提升資產質量,還能增強機構品牌影響力和社會責任形象,吸引更多穩健型客户和長期資金,最終提升利潤穩定性和可持續盈利能力。

  不過,他也提醒,短期內相關投入和轉型壓力亦不可忽視,須持續加強ESG體系建設和能力培養,以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價值的協調發展。

  與國際相比,中國ESG投資優勢在於政策推動力強、市場成長空間大、綠色金融創新活躍;但也面臨挑戰,如ESG評價標準不統一、企業信息披露質量參差、專業投研人才短缺以及投資人長期理念尚未建立等,與歐美成熟市場仍有差距。

  在ESG投資迅速發展的同時,我國個人養老金理財市場也正在迎來「加速跑」。

  曾剛指出,我國個人養老理財市場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隨着人口老齡化加速和居民財富管理需求升級,市場對長期、穩健、定製化養老金融產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同時,隨着個人養老金制度逐漸完善、政策鼓勵和税收優惠落地,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等積極參與個人養老理財試點,更多多元、專業的養老理財產品將持續涌現,助力居民補充養老金。

  他強調,對金融行業而言,個人養老理財不僅提供新的業務增長點,更將推動銀行理財淨值化、長期化、專業化轉型。長期看,養老理財能引導更多中長期資金進入資本市場,有助於優化金融結構,促進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和居民財富增值。相關機構也將面臨加強風險管理、強化投資者教育與產品透明度等新挑戰,提升服務和產品創新能力勢在必行。

  那麼,對於投資者而言,應該從哪些方面考慮相關產品的配置?曾剛認為,投資者配置個人養老理財產品時,應從投資期限、資金流動性、風險承受能力、預期收益水平、產品費用結構與管理團隊實力等多維度綜合考量,結合自身養老規劃和實際需求,科學搭配多種類型產品,以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和養老目標的可持續達成。

  AI有望帶來更智能高效的理財服務,但需金融機構在數據等方面持續突破

  Deepseek、ChatGPT等橫空出世,在各行各業掀起一股「AI新浪潮」。

  曾剛表示,人工智能(AI)的崛起,尤其以Deepseek、ChatGPT等大模型為代表,正深刻重塑財富管理行業。從目前看,AI不僅在客户服務、市場分析、投顧推薦、風險管理等環節廣泛落地,還正在推動財富管理模式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户為中心」的智能化、個性化轉型。

  展望未來,他認為,AI有望實現數據驅動的資產配置、智能投顧、個性化組合推薦及實時風控,極大提升投資決策效率與精度,為個人投資者帶來定製化、低門檻的財富管理體驗。不過,當前AI在財富管理領域仍面臨諸多掣肘。

  曾剛舉例闡述稱,如高質量數據難以獲取和整合、算法「黑箱」導致信任不足、對複雜市場波動的應對有限、業務與監管適配尚在摸索、數據安全與隱私風險突出、投資者教育不足等,制約了AI落地和大規模普及。

  曾剛表示:「總體來看,AI有望為個人投資者帶來更智能、高效、低成本的理財服務,推動從‘信息不對稱’向‘智能普惠’演進。但要真正改變個人理財決策,還需金融機構在數據、模型透明度、風險控制、合規建設和投資者教育等方面持續突破,推動AI與財富管理的深度融合。」

  此外,談及信用卡業務發展,曾剛認為,2025年以來,我國信用卡業務呈現明顯的「減量提質」態勢。

  數據顯示,2024年末信用卡存量較上年減少近4000萬張,上市銀行年報披露多家機構出現發卡量減少、交易額縮水情況。市場已從快速擴張階段轉入存量競爭時代,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信用卡授信使用率和用户活躍度均有所下滑。面對這一轉變,銀行信用卡業務已不再單純追求發卡量增長,而是更注重用户生命周期價值挖掘與客户體驗升級。

  曾剛指出,未來競爭中,信用卡業務可從三個維度挖掘優勢:一是通過數據驅動的精準服務,深耕細分客羣需求,提供差異化權益;二是加速數字化轉型,構建多元化消費場景和生態,尤其是抓住年輕客羣的消費趨勢;三是優化風控模型,提升資產質量,降低不良率。

  而信用卡業務也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到價值創造的深刻變革,行業未來將朝着場景多元化、數字化智能化、生態化協同三大方向發展,特別是圍繞國家擴內需戰略,挖掘下沉市場潛力,創新消費金融模式,以信用賦能促進消費升級,實現從粗放式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轉型。

責任編輯:潘翹楚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