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創新葯逆勢新高!再談國產創新葯的核心邏輯

2025-07-15 17:21

(來源:小景愛基金)

今日市場出現調整,上證指數下跌0.42%,微盤股、紅利等調整幅度較大,但創新葯板塊卻逆勢創新高。(來源Wind,截至2025.7.1)

創新葯的行情還能持續多久?藉此機會再來回顧一下創新葯的邏輯。過去這幾個月的時間里,國內創新葯企業也迎來了屬於自己的「deepseek」時刻。以港股市場為例,像是港股創新葯50ETF(513780)跟蹤的港股通創新葯指數年初至7月11日便已取得80.60%的漲幅,而翻倍的個股也是屢見不鮮。眼下這一行情的出現,不僅是對過去幾年創新葯板塊估值偏低的修正,也是創新葯企業厚積薄發的結果。

本輪創新葯板塊的上漲主要源於創新葯企業業績的兑現。自從2020年以來,國內藥企license-out的交易數量顯著增加,創新葯相關交易愈發活躍。2021-2024年間,年增長率穩定在20-30%,截至2025年6月初已有65個,呈現出持續上升的趨勢。不僅是交易數量,license-out的首付款金額以及交易總額也在顯著增長。自2020年起,隨着國內創新葯企業的迅猛發展,license-out的首付款及交易總額大幅提升。從具體交易產品來看,20年后更多是創新葯的海外授權,同時部分產品已經在國內進入商業化階段,在海外開展臨牀及獲批成功率較高。根據insight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license-out交易的首付款總額達到31.9億美元,交易總金額則達到364.7億美元,仍呈快速增長趨勢。

圖1:近年來國內藥企license-out首付款情況

圖片來源:中信建投證券,《創新葯行業投資機遇》 圖片來源:中信建投證券,《創新葯行業投資機遇》

亮眼數據的背后,是中國創新葯整體水平的強勢崛起。在ADC(抗體偶聯藥物)領域,中國藥企已形成從研發到商業化的完整鏈條:科倫博泰的SKB264憑藉在TROP2靶點上的優異數據,被視為最具潛力挑戰國際重磅藥物的"同類最佳"候選;信達生物的DLL3 ADC以超10億美元里程碑款授權羅氏,映恩生物的EGFR/HER3雙抗ADC則獲Avenzo高價引進,2025年前五個月創新葯license-out交易總額已經超過去年全年,其中ADC項目佔據前三席位。雙抗/多抗技術同樣亮點頻現,康方生物的AK112在肺癌頭對頭試驗中擊敗默沙東的"K藥",成為首個在Ⅲ期臨牀中超越國際重磅藥物的國產創新葯,其mPFS(中位無進展生存期)達11.14個月,引發全球對二代IO賽道的關注。此外,TCE雙抗(T細胞銜接器)正從血液瘤向實體瘤和自免領域突破,CD3/DLL3靶向藥物在小細胞肺癌中的獲批、CD3/PSMA在前列腺癌中的積極數據,預示着這一技術有望成為繼ADC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后的第三大腫瘤治療賽道。

圖2:全球ADC藥物市場規模及其銷售數據

圖片來源:中信建投證券,《創新葯行業投資機遇》 圖片來源:中信建投證券,《創新葯行業投資機遇》

國際化進程的加速,則讓中國創新葯從"實驗室"走向"全球市場"。license-out交易不再侷限於早期項目,2024年臨牀前階段交易佔比超60%,跨國藥企對中國資產的爭奪已延伸至更早期管線。地域佈局上,美國仍是核心市場(佔交易量49%),但歐洲、日本等新興市場的滲透率顯著提升,君實生物與LEO Pharma的歐洲合作、百濟神州自主出海策略,驗證了多元化佈局的可行性。值得關注的是,NewCo模式(與海外資本共建新公司)的興起,為中國藥企提供了"保留掌控力+分散風險"的創新路徑,既避免完全依賴傳統授權模式,又能在海外資本助力下加速管線推進。

資本市場的熱情與行業的長期價值形成共振。儘管短期波動不可避免——外部不確定性事件頻發,地緣政治格局緊張,帶動創新葯板塊整體調整,但市場普遍認為這是"創新行業共性的脈衝式調整"。開源證券認為,港股創新葯估值仍處歷史低位,盈利改善與國際化進展將持續支撐估值修復;傳統Pharma(如恆瑞醫藥、中國生物製藥)通過創新轉型,穩定的業績貢獻使研發投入更具可持續性,有望迎來估值重塑。以港股通創新葯指數為例,當前34.97倍的市盈率僅處於近三年以來歷史百分位的30.77%,低位特徵明顯,后續修復空間較大。

圖3:港股通創新葯指數市盈率變動情況

數據來源:Wind,截至日期:2022/07-2025/07 數據來源:Wind,截至日期:2022/07-2025/07

展望未來,中國創新葯行業將迎來數年向上的發展周期。技術迭代方面,ADC、雙抗、細胞治療等領域將持續突破,TCE雙抗向實體瘤和自免適應症延伸,多肽藥物市場隨GLP-1需求爆發擴容;全球化佈局上,龍頭企業從"產品出海"轉向"平臺出海",中小藥企通過NewCo模式降低單一市場依賴;產業生態層面,CXO板塊受益於全球創新需求回暖,多肽CDMO(如諾泰生物)、ADC CDMO(如藥明合聯)等細分賽道高增長,傳統Pharma與創新Biotech的融合將推動行業從"分散競爭"走向"生態協同"。

這樣看來,創新葯的崛起,是二十年技術沉澱與產業升級的必然迴響。出海產業趨勢已現,競爭力全面提升,BD出海不斷創新高,催化不斷,持續引領醫藥行情。想要把握這一機遇的朋友們不妨看看港股創新葯ETF(513780),把握創新葯投資機會。

港股創新葯50ETF(513780)前十大個股:信達生物,百濟神州,藥明生物,康方生物,藥石集團,中國生物製藥,翰森製藥,再鼎醫藥,藥明康德,三生製藥 (數據來源:Wind,截止日期:2025/07/09)

港股通創新葯指數2020-2024年各自然年度區間漲跌幅分別為:25.47%,-7.25%,-23.26%,-19.91%,-14.40%。

港股創新葯50ETF及其聯接基金晨星風險評級為中高風險(R4),適合積極型、激進型投資者。

港股創新葯50ETF(513780)

港股創新葯50ETF聯接A(023597)

港股創新葯50ETF聯接C(023598)

本文所提及個股僅供舉例,不代表投資建議,投資須謹慎。

上述觀點是基於目前市場情況分析得出,具有時效性,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建議,投資須謹慎。本材料由景順長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提供,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我國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債市發展的所有階段,基金的過往業績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基金有風險,請投資者全面認識本基金的風險特徵,聽取銷售機構的適當性意見,結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謹慎投資。投資者應當仔細閲讀《基金合同》、《招募説明書》、《基金產品資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以詳細瞭解產品信息。景順長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提醒您基金投資的「買者自負」原則,在做出投資決策后,基金運營狀況與基金淨值變化引致的投資風險,由您自行負擔。基金管理人、基金託管人、基金銷售機構及相關機構不對基金投資收益做出任何承諾或保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