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5 11:13
7月11日,由蜀道集團、人瑞人才、成都人才集團共同舉辦的「人才力量 瑞智領航」國央企勞動用工合規管理研討會在成都舉行。本次研討會以「國央企勞動用 工合規管理」為主題,旨在為西南地區國央企搭建一個經驗共享、智慧碰撞的平臺,現場吸引了近百位國央企負責人蔘與,並聚焦多元用工、數字化轉型、組織激活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入交流。
人瑞人才創始人兼CEO張建國在活動現場分享中表示,多元化、數字化、生態化是當前企業面臨的共同問題,實現人力資源數字化轉型需要一整套成熟的方法論。人力資源管理者需要以經營者思維思考問題,人力資源部門應該成為非常重要的為公司創造利潤的部門,而非只是解決人工成本問題的部門。
人力資源數字化轉型需要一整套方法論
作為中國領先的一體化人力資源服務及數字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人瑞人才基於「以客户為中心,諮詢、技術、用工‘三位一體’,重構人力資源服務價值」這一服務理念,專注於國央企合規用工綜合解決方案。自成立至今的15年間,人瑞人才服務的公司已達數千家,具備豐富落地經驗,已形成一套從用工諮詢到用工聚合平臺,再到外包服務落地緊密結合的服務體系,可充分釋放邊界突破、靈活配置、降本增效及風險規避的整體服務價值。
張建國表示,本質上,人力資源數字化轉型是一套方法論,並通過技術的手段來保證實現。例如,用工諮詢方面,人瑞人才在解決方案中將崗位劃分爲A、B、C三類。A類崗位對公司最重要,可全部採取自有的用工方式;B類比如一些技術崗位,可以採取外包的方式。對C類而言,中級與初級崗位均可採取外包方式。
「經過這套方法論梳理后,崗位分析將更加客觀、科學,顯著減少受到單一領導者影響的可能性,穩定性與可持續性均得到大幅提升。」張建國指出。
與此同時,用工合規管理中,合同流、管理流、結算流、發票流「四流合一」亦是有效避免企業被判定假外包真派遣的關鍵作用力。
但要做到「四流合一」,就需要打通內部管理流程、尋求技術平臺支持。「所以這些問題都迫使我們去思考人力資源管理的數字化轉型問題。」張建國指出。
以經營者思維,成為「創造利潤」的部門
「人力資源的數字化轉型管理與實際業務需求緊密相關。」張建國進一步表示。通過人瑞提供的人力資源數字化管理實現一體化之后,很多問題將迅速簡單化,並變得可實現。
具體而言,人力資源數字化轉型體系包括數據大屏、數據治理、招聘管理系統、人事管理系統(電子檔案與電子合同)、員工自助5個層面。
數據大屏:即通過BI分析,實現數據可視化、管理智能化,真正做到運營管理、經營管控可視化。同時,將散落在不同系統的數據進行整合和關聯,建立統一的數據平臺或數據倉庫,根據崗位職責配置訪問權限及數據權限。
數據治理:源於企業對數據的依賴,以及數據本身在業務決策、合規性、風險管理等方面的核心作用,結合流程待辦、通知預警、信息確認等手段,推動全員協同數據質量治理。
招聘管理系統:依託AI技術實現招聘全流程管理,包括AI簡歷解析、自動人崗匹配、精準匹配優質候選人;構建人才標籤&亮點,實現人才畫像立體化呈現;實現「沉澱-篩選-觸達」全流程提效,打造高效精準的數字化招聘平臺。
人事管理系統:電子檔案方面,結合業務部門對員工電子文檔管理及查詢的訴求,規範電子檔案訪問入口、權限管控等,實現電子檔案應用的便捷、安全與共享;電子合同方面,基於紙質合同、存儲成本高、查閲不便、代簽糾紛多、員工體驗差等業務痛點,實現支持合同、協議、員工手冊等在線簽約,效率提升零風險合規,合同自動歸檔分類的系統目標,降低企業簽署成本。
員工自助:基於入離職線下管理,相關人事檔案資料紙質管理,未實現電子化管理等業務痛點,通過流程自動化(電子合同、流程審批)提效,實現移動端自助辦理優化體驗,自動校驗材料確保數據合規等系統目標。
「整體而言,多元化、數字化、生態化是當前企業面臨的共同問題。」張建國指出。首先,多元化將是未來人力資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項職能工作。其次,面對數字化問題,企業可以通過人瑞提供的技術平臺,更高效地推動人力資源的數字化轉型和數字化管理,實現人力資源的高效透明以及平臺化。第三,企業不應侷限於內部解決問題,更要從生態角度考慮內外合作,以便實現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目標。
「人力資源管理需要以經營者思維思考問題,幫助企業提高人效。人力資源部門應該成為非常重要的為公司創造利潤的部門,而不只是解決人工成本問題的部門。」張建國表示。
關於人瑞人才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人瑞人才科技是中國領先的一體化人力資源服務及數字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同時亦是多個行業領先企業的戰略合作伙伴,專注為客户提供通用服務外包、數字技術與雲服務、數字化運營與客服、專業招聘、出海人力資源服務,及其他人力資源解決方案。人瑞人才科技以數字化及創新科技革新傳統人力資源業務流程,其一體化生態系統能以效果為導向服務客户,快速高效及大規模地解決現時國內外用工及就業難題。人瑞人才科技目前在國內外開設超過90個分子公司,業務覆蓋逾300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