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不僅是AIPC:AI終端大爆發

2025-07-15 09:01

(轉自:中智觀察)

最近,有兩款新發布的終端設備讓我眼前一亮:一個是號稱桌面超算中心的極摩客 EVO-X2桌面 Mini AI 工作站;一個是abee "Strix Halo" 液冷工作站系統 Ai Station

我為什麼關注他們?因為這意味着和不斷熱炒的AIPC相比,他們讓AI個人計算的終端設備又上升了一個新高度。(abee?我對其工作站也用「液冷」實在是好奇!)

首次讓超大模型在個人終端真正可用

這兩個產品的共同特點是,都搭載了AMD 鋭龍 AI Max+ 395 處理器。

這是AMD在今年的CES上推出的全新鋭龍AI Max系列處理器,它讓AI個人計算終端設備有了「質」的變化。用AMD大中華區市場營銷副總裁紀朝暉的話來説,真正的「AI工作站要能承載未來Agentic AI趨勢下的新範式。AMD鋭龍AI MAX+ 395採用AMD最新的CPUGPUNPU架構帶來強大的三合一異構算力;統一內存架構(UMA)帶來的96G超大顯存為超大模型端側部署及多模型、多模態模型,智能體混合部署提供可能。

具體來説,鋭龍 AI Max 300 系列平臺採用 Zen 5 CPU  RDNA 3.5 GPU 架構,並運用先進的芯粒(chiplets)封裝技術。每個 Zen 5 CPU 核心位於獨立的 CCD 上,兩個 CCD 最高提供16  Zen 5 超大核心 32 線程,集成顯卡(iGPU)最高擁有 40  RDNA 3.5 計算單元。該平臺採用 LPDDR5x 內存標準,內存帶寬高達 256GB/s,集成 50 TOPSXDNA 2 NPU

正是AMD 鋭龍 AI Max+ 395 處理器的這些先進特性,讓70B以上的超大模型在AI個人計算終端部署方面有了實質性的突破。

AMD中國AI應用創新聯盟(夏季)論壇上,模優優科技COO黃勇對外宣佈,他們已成功實現端側部署70B DeepSeek-V3Qwen3-235B等超大模型。

我個人認為,Mini AI工作站在市場上熱賣,其實是代表了消費者對AI個人計算終端的茂盛需求,也代表除了AIPC之外,AI個人計算終端多樣化、泛在化時代的來臨。

AI個人計算的兩個火車頭

大模型、AI技術的突飛猛進正在對個人計算產生極大的影響。不過,我個人認為,在當前和未來三年之內,AI個人計算設備的發展將由AIPCAI工作站兩個火車頭帶動。它們代表了兩種不同的AI算力實現路徑。

AIPC (以筆記本為主)AI能力(NPU)集成到便攜設備中,強調移動性和個人化的本地AI體驗。AIPC能保證用户的數據隱私與安全,離線可用,滿足個性化與定製化需求,可以廣泛適用於日常辦公、輕度創作、娛樂等場景,但其最大的缺點是超大模型本地部署性能受限。

Mini AI工作站可以看成是AIPC的桌面延伸,犧牲部分移動性,換取更強的性能釋放、擴展性和持續工作能力,是開發和重度應用的本地AI利器。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AIPC的不足,例如,它搭載更強大的NPU/GPU,能靈活升級內存、存儲、顯卡等,能夠本地部署超大參數的大模型,適合3D渲染、視頻后期製作、科學計算等場景。

當前,市場上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AI個人計算,即由阿里雲等公司在力推的AI雲電腦。它算力完全在雲端,終端設備要求極低,主打設備無關和按需付費。其核心優勢在於任何設備皆可接入,節省硬件購置成本,按使用量付費,算力可根據需求隨時調整,能部署各種參數的大模型。

AIPCMini AI工作站、AI雲電腦是當前融合個人辦公、娛樂生活於一體的三種AI個人計算終端的主要形態。從總體來看,我認為AIPCMini AI工作站會是拉動市場的火車頭。AI雲電腦受到當前網絡環境的影響,其普及還需較長時間。

AI個人計算的「開枝散業「

除了這三種電腦形態,中國軟件網還發現,基於AI的個人計算終端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開枝散葉。他們的發展狀況也非常值得關注。

首當其衝也是和AIPC最有競爭力的便是 AI 手機。這是目前最普及、最高頻的AI終端,沒有之一。芯片廠商(蘋果、高通、聯發科)早已將NPU作為手機SoC的標配。榮耀、華為、小米等各大手機都在全面推出AI手機。並且,他們在AI攝影、智能助手等方面的體驗甚至已超越AIPC

其次是智能汽車。汽車正從交通工具快速進化為第三生活空間,而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是其兩大AI核心應用場景。現在主流的智能汽車都開始集成了強大AI芯片(如高通驍龍座艙平臺、英偉達Drive),具備多模態交互和環境感知能力。

第三是智能穿戴設備。這以智能手錶、智能眼鏡、AI Pin等為代表,他們是離人體最近的AI終端。他們的核心特徵是貼身、長時續航、傳感器數據驅動。其中,智能眼鏡被視為有潛力替代手機的下一代終端,主打第一視角,能實現實時翻譯、視覺搜索、AI助理等解放雙手的體驗。

第四是智能家居 & IoT設備。家中的各種設備都在被AI「喚醒,從被動執行指令到主動感知和協同工作。其核心特徵是場景化、網絡化、多設備聯動。這其中設備種類繁多,主要包括智能音箱/帶屏音箱AI攝像頭/門鎖家庭服務機器人AI電視/投影儀等。

第五是各種AI原生專用終端。它們是為解決特定場景問題而生的全新硬件。其核心特徵是軟硬件一體化設計,為特定AI功能深度優化。例如,AI會議終端AI學習機/翻譯機AI設計工具等。

但最終的AI個人計算設備,還有一個類型不能忽視,就是機器人(具身智能設備)。它有可能是AI終端的終極形態之一,是AI能力的集大成者。機器人不僅僅是AI能力「載體」,更是AI能力與物理世界「交互」的橋樑。

可以説,AIPCAI手機是手持的AI大腦,通過屏幕和攝像頭與世界交互;智能汽車是移動的AI大腦,通過傳感器和執行器在物理世界中移動;智能家居是固定位置的AI大腦,控制家庭設備。而機器人則是一個可移動、可感知、可操作的AI大腦,它能像人一樣在物理世界中移動、感知環境、並執行復雜的任務。

AI應用生態決定未來

從以上這些豐富的設備可以看出,AI個人計算正在呈現「泛在化「的明顯趨勢。未來哪種終端將成為AI時代最主流的個人計算設備?現在我也無法判斷。

但有一點我相信,最終能讓它脫穎而出的,一定是它的AI應用生態最為豐富,最被用户認可。AI應用是所有AI個人計算終端的核心驅動力,甚至是它們的靈魂。AI應用是贏得未來比賽的關鍵。沒有AI應用的創新和繁榮,再強大的硬件也只是一個空有其表的空殼。

任何一個成功的計算平臺,背后必然有一個龐大的、充滿活力的應用生態。AI終端也是如此。只有吸引了足夠多的開發者,創作出足夠豐富的AI應用,才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不斷吸引更多用户和投資,最終讓整個生態系統繁榮起來。

未來的AI個人計算終端,其競爭核心將不僅僅是硬件算力的比拼,更是AI應用創新與生態的競爭。誰能提供最豐富、最具創新性的AI應用,誰就最有可能贏得未來的市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