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太美醫療科技AI戰略升級 「數字員工」重塑醫藥研發範式

2025-07-14 16:47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王小霞

在全球醫藥行業快速變革的浪潮中,AI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醫療健康領域的未來。從輔助診斷到藥物研發,AI應用場景不斷拓展,而在這場深刻的產業變革浪潮中,2024年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的太美醫療科技尤為引人注目。自2013年成立以來,其從一家醫藥數字化解決方案供應商,逐步蜕變為「以AI驅動賦能生命科學產業的科技公司」。近日,太美醫療科技在美國和上海正式發佈「臨牀研究數智化演進藍圖」,通過AI大模型與SaaS平臺的深度融合,重構全球醫藥研發價值鏈。

從「數字化工具」到「價值創造」

中國創新葯產業的覺醒史,亦是數字化基礎設施的「進化史」。2013年前后,當時的中國創新葯行業尚處萌芽期,臨牀試驗環節存在的效率低下、成本高昂、風險難以控制等問題成為行業的痛點。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太美醫療科技應運而生,其早期推出的臨牀試驗信息系統,首次將數字化工具引入這一領域,讓研究數據的管理效率提升近40%。

2015年7月22日,原食藥監總局發出《臨牀試驗數據覈查公告》,開啟了針對藥物臨牀試驗質量的行業整頓,我國藥品生產審批進入同國際接軌的新階段。隨后的一系列藥審改革政策,釋放了大量積壓的藥物臨牀研究需求。

彼時的太美醫療科技,已構建起多款SaaS工具矩陣,通過數字化流程管理臨牀試驗數據。在政策紅利的強勁東風下,其產品迅速滲透全國。2017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加入國際人用藥品註冊技術協調會(ICH),引入百余項國際標準,藥品監管體系的全球化進程再提速,為后續的中國創新葯「出海」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在產業變革浪潮的持續推動下,中國創新葯的發展步伐顯著加快。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累計在研創新葯達到4000余款,約佔全球30%。中國創新葯出海授權總金額達到41億美元(首付款)。而伴隨中國創新葯「出海潮」,標準化的數字基礎設施成為剛需。

政策紅利持續加碼。2024年11月,國家衞生健康委等三部門聯合發佈《衞生健康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參考指引》,以「場景驅動」明確技術落地路徑。當月,國家醫保局將AI輔助診斷技術納入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當行業渴求從「數字化工具」邁向「價值創造」時,太美醫療科技已悄然搶跑——其醫藥及醫療器械研發軟件,在2022年和2023年由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評審中心批准上市的一類創新葯物中,分別支持了30%和44.1%的藥物;臨牀試驗系統市場佔有率連續四年穩居第一(IDC 2023年數據);公司已為1400多家醫藥企業及CRO(醫藥研發外包機構)提供服務,覆蓋全球25大醫藥企業中的21家及中國醫藥創新企業100強中的90家。

用「數字員工」重構研發全鏈條

支撐這一成績及行業地位的保持,是其首創的覆蓋藥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服務價值導向型AIaaS(AI as a service)協作模式。該模式下,AI將成為臨牀研究的「核心生產力」,太美醫療科技首創「數字員工」體系,將AI智能體嵌入臨牀研究全流程,實現從「生產力工具」到「生產力」的突破。

「傳統SaaS工具只是‘搬運工’,而AIaaS要讓數據流動起來創造價值。」浙江太美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璐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強調。其推出的數字員工體系,正以顛覆性效率重塑行業規則:iDM數據管理智能體將臨牀試驗方案自動生成CRF表(病例報告表)和驗證計劃,其建庫效率提升80%,錯誤率降低50%;iCTA文檔管理智能體通過AI實現試驗文檔智能分類與質控,屬性填充時間縮短70%;iPV藥物警戒智能體支持中英文雙語處理個例安全報告,跨國遞交效率提升300%;iSeeK中心篩選智能體依託歷史數據分析,將研究中心評估周期從7天壓縮至16小時。

更顛覆行業的變革在商業模式中發酵。太美首創推出「效果付費」機制:藥企無需購買軟件許可,只為結果買單。例如,客户僅需按iPV每處理1000份安全報告支付服務費。一位生物科技公司相關負責人指出,「付費模式的轉變,本質是價值創造鏈條的重塑。」

中國AI方案的全球化躍遷

太美醫療的轉型並非孤例,而是行業變革的縮影。自2010年至今,中國創新葯產業鏈已實現了產業研發與生產水平質的飛躍,在全球醫藥領域的影響力正穩步攀升,出海授權活躍。同時,DeepSeek的開源模式為中國AI產業提供了更強大的技術基礎。

但挑戰依然存在。數據孤島問題尚未完全解決,不同醫院的電子病歷系統標準不一,導致AI模型的訓練數據質量參差不齊;而國際監管的差異更是AI出海的攔路虎。太美醫療的應對之策是「平臺化、智能化、國際化」戰略。

「我們希望能與中國創新葯企一起共同成長並邁入國際舞臺。」趙璐介紹,目前太美醫療科技已分別在中國、美國、新加坡設立三個數據及交付中心,其產品及服務能力並獲得了國內外諸多權威認證及驗證。下一步,公司將繼續加大在 AI 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進一步完善AIaaS商業模式並大力拓展國際市場,提升公司在創新醫藥研發領域的競爭力。

「我們的目標是成為AI驅動的賦能生命科學產業發展的科技公司。」趙璐的願景背后,是一場關乎醫療體系效率與公平的深刻變革。當「數字員工」開始接管重複勞動,當數據價值被充分釋放,或許正如其使命所言——「讓好藥觸手可及」的那天,正在加速到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