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一天吃透一家龍頭公司:華為

2025-07-14 16:16

(轉自:合肥市投資基金協會)

01  歷史時刻

02  業績簡述

華為 2024 年在全球市場的 「成績單」 相當亮眼 —— 全年拿下 8620.7億元人民幣的銷售收入,和去年相比增長22.4%。全球銷售收入:淨利潤在2024年則是626億元人民幣。

2024 年華為砸了 1797 億搞研發,佔收入的 20.8%—— 相當於賺 100 塊就有 20.8 塊投去搞新東西。十年下來累計超過 1.24 萬億,等於持續十年往研發池子里注水,從沒停過。11.3 萬研發員工佔總人數的 54.1%,一半多的人都在琢磨創新。

分業務看各條線各有表現,區域上國內是主戰場,歐洲中東等地也在往上走:

03  核心業務

華為的核心業務拆成五大塊來看如下所示:

04  競爭優勢

04-1、雲計算

其中雲服務這塊最近很有看頭。先看大環境:IDC 最新數據顯示,2024 年下半年中國公共雲市場(相當於雲服務大商場)總規模達 241.1 億美元。

這商場里,一樓的 IaaS(基礎設施服務,類似商鋪的水電裝修)最熱鬧,佔了 54.8% 的份額,營業額 132.1 億美元,同比漲 14.4%,環比也漲 11.3%;二樓的 PaaS(平臺服務,類似商鋪的管理系統)增速更猛,43.7 億美元的營業額佔 18.1%,同比漲 20.3%,環比漲 12.2%。把一二樓加起來看,同比漲 15.8%,環比漲 11.5%,整個商場重新熱起來,主要是生成式 AI 在背后拉客 —— 就像突然火起來的網紅打卡點,帶旺了整個商場的生意。

具體到華為雲:2024 年中國公有云 IaaS 市場里,華為雲佔 13.20%,穩穩站在第二,僅次於阿里雲;更猛的是營收增速,24.40% 的漲幅直接衝到中國主要雲廠商里的頭名,相當於商場里這家店不僅客流量穩,生意增長還比別家都快。

華為雲計算的基礎設施里,盤古行業大模型是個關鍵角色,專門幫各個行業把 AI 應用落到實處,相當於給不同行業的 AI 應用搭了個好用的腳手架。

再看硬件性能對比:華為昇騰 910C 單卡的計算能力(每秒能完成 780 萬億次浮點運算),差不多是英偉達 GB200(2500 萬億次)的三分之一。

但組隊之后反過來了:華為 CloudMatrix 384 集羣的總計算能力達 300 PFLOPS(百萬億次 / 秒),英偉達 GB200 NVL72 集羣是 180 PFLOPS,前者總動力是后者的 1.6 倍,相當於前者 10 輛卡車組隊,總運力比后者 10 輛卡車多出六成。

不過這高性能有個代價:華為這個集羣每單位計算能力的功耗,比英偉達的高 2.3 倍,就像前者每跑 1 公里比后者多燒 2.3 倍的油。

但咱們國內電力資源充足,反倒是算力資源緊張,這種用多耗電換更多算力的模式,相當於在有限空間里,靠多加油讓車隊跑更快,挺符合咱們的實際情況。

04-2、半導體芯片領域

華為被人卡住了芯片供應的脖子,手機、5G、服務器這些業務都受了不小影響,但這反倒讓華為鐵了心要走自己能說了算的路 —— 自家海思搞芯片研發打基礎,同時 2019 年乾脆成立了 「哈勃投資」 當幫手,研發和投資就像兩條腿走路,缺一不可。

海思專心搞芯片升級,相當於自家工廠不斷打磨核心零件;哈勃投資則專門找那些小而精、有獨門絕技的半導體企業,往它們身上投錢,既能幫着佈局那些細分市場,又能讓整個產業鏈都握在自己人手里,大家一起賺錢。

這哈勃投資從 2019 年成立起,就盯着華為產業鏈的上游找機會,投的全是半導體相關的硬骨頭領域 —— 從芯片材料、射頻芯片、顯示器,到模擬芯片、EDA 工具、測試設備,再到圖像傳感器、激光雷達、光刻機,甚至人工智能,每個關鍵環節都沒落下,就像給自家供應鏈織了張防護網,確保哪一環都掉不了鏈子。下面就是他的投資版圖:

04-3、智能終端領域

華為作為高端手機領域的老牌強者,手里握着自己能做主的芯片技術,還搭了個 「1 (部手機) +( 8 類周邊設備 )+( N 種智能產品)」 的生態網。要是研發順順當當,高端機型繼續帶頭搞創新,整個產業鏈都可能跟着沾光。

華為手機全系列如下:

摺疊屏這塊尤其亮眼 ——2022 年中國摺疊屏手機出貨量同比漲了 154%,像小眾款突然成了網紅,一年賣出的量翻了一倍多。華為早早就佈局這賽道,相當於早起佔了好攤位,大概率能繼續穩住市場份額的頭把交椅。后來推出的 「非凡大師」 三摺疊手機,更是一出來就成了討論焦點,熱度直接拉滿。

2024 年手機市場也有看頭:四季度出貨 7643 萬台,同比漲 3.9%,就像市場慢慢熱起來,新機扎堆上市加上有些地方發購機補貼,把連續 4 個季度的增長勢頭穩住了。全年算下來賣了 2.86 億台,同比漲 5.6%,跌了兩年總算止跌回升。上半年靠着 Gen AI、屏幕和續航這些新技術,大家換機熱情挺高;不過到了下半年,尤其快年底時,需求慢慢緩了點。估計 2025 年有全國性的政府消費補貼幫忙,市場還能接着漲。

華為手機也曾因為美國製裁掉過隊,銷量一度跌到 「其他」 陣營里。但靠着國產芯片能力往上衝,加上自己研發的操作系統,硬是把端到端的主動權拿了回來,重新回到了競爭桌上。

nova 和暢享系列要是能借着國產芯片供應變強,覆蓋更多價位的用户,就像開了不同價位的分店,能幫華為再擴擴市場。而 HarmonyOS Next 系統,往后會成智能手機乃至各種設備生態里的重要角色,就像給所有產品換了套更順的 「操作系統」,讓它們配合得更默契。

04-4、華為汽車業務=零部件模式+HI 模式+智選車模式

零部件模式:相當於給車企提供標準化的 「汽車智能零件包」,像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系統、電動化解決方案,還有 AR 抬頭顯示、車聯網模塊這些,車企拿過去直接能用。

華為 HI 模式(Huawei Inside):更像和車企組隊搞研發,掏出全套智能汽車方案 —— 從計算平臺到座艙、駕駛系統再到車雲服務,一起把車打造成 「華為技術內裝版」。

華為智選模式:參與度最深,從車子設計、研發到生產,再到最后賣車,全程深度介入,和車企合夥從頭到尾造一輛 「帶華為基因」 的車。

各個模式下對應的業務如下:

背后的智能駕駛市場,是高速擴張的超級賽道:2024 年國內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規模已經做到 1.1 萬億(11082 億元),一年就漲了 34%,到 2030 年市場規模有望衝破 5 萬億,擴張速度相當驚人。

04-5、華為各業務產業鏈全景圖⭐

05  創始人簡介

任正非

1944 年 10 月 25 日出生在貴州鎮寧,老家在浙江浦江。他畢業於重慶建築工程學院,也就是現在的重慶大學。

1974 年他應徵入伍,加入了負責工程建設的基建工程兵部隊,從技術員做到工程師,后來還當上了副所長,技術上是副團級級別,不過沒有軍銜。1983 年他從部隊轉業,去了深圳的南海石油后勤服務基地工作。

1987 年因為工作不太順,他湊了 2.1 萬塊錢,拉着人一起創辦了華為。從 1988 年起,他就一直擔任華為的總裁。

憑着長遠的眼光和強硬的領導力,他帶着華為從一個小鋪子一步步做起來,成了全球通信技術行業的領頭者,業務鋪到了 170 多個國家和地區。 

06  股權結構

07  財務數據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