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吸金王」頻出,AI創業者如何讓估值變收入?

2025-07-14 06:53

AI製圖

這種「先燒后賺」的商業模式能否持續,考驗着所有AI創業者。

■本報記者 沈春蕾

7月2日,北京智譜華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譜)獲10億元戰略投資,為其構建可信的人工智能(AI)基礎設施注入新的動能;6月30日,深圳新言意碼科技有限公司宣佈完成Pre-A輪融資,加速其在AI技術服務領域的佈局和推廣。

來自IT桔子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AI領域一級市場融資事件有345筆,較去年同期增加88筆,預估總融資金額達300.66億元。其中,智譜在上半年的總融資額就達20億元,成為AI圈又一個「吸金王」。

今年3月,美國AI公司OpenAI完成了400億美元融資,估值飆升至3000億美元。而去年年初,OpenAI的估值還是860億美元。雖然OpenAI預計2029年營收為1250億美元,但其去年的收入僅不到100億美元。

在2000年左右互聯網泡沫期間,一些公司的市值曾居高不下,但最終未能兑現市場期望。當下,AI創業項目備受資本熱捧,AI企業前進的每一步都有可能重新定義未來,也有可能把自己逼到破產的邊緣。在這樣機遇與挑戰並存的背景下,AI創業者如何才能讓估值變成實實在在的收入?

年輕是AI創業者的「名片」

近日,來自中國廣州的「00后」女孩洪樂潼在美國硅谷和國內創投圈「走紅」。有媒體報道稱,她正計劃為其創立的AI公司Axiom融資5000萬美元。Axiom是一家專注於解決複雜數學問題的AI公司,目前還沒有開發出一款產品,但其目標估值已達3億至5億美元。

年輕,是AI創業者身上一張亮眼的「名片」。2023年,「95后」師天麾與湯雄超聯合創立了北京清程極智科技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員工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的清華系初創企業,致力於構建高效的AI系統軟件。師天麾介紹,創業團隊中只有3名「80后」,最年輕的成員是一名已經被保送清華大學的高三實習生。

師天麾憑藉2014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被保送清華大學。大學期間,關於未來的選擇,他也曾迷茫過。大三時,他來到商湯科技高性能計算部門,並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把一份代碼寫得特別快」,這也為他后來的創業打下了基礎。

「年輕人的認知代表着未來,在AI行業也不例外。」商湯科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CEO)徐立説,AI從技術突破到真正意義上做到行業普惠,甚至實現行業底層邏輯的變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今年年初,DeepSeek的出圈讓很多年輕人的認知發生了變化,也加速推動了AI技術的落地應用。

隨着更多年輕人加入AI創業陣營,也引發投資機構的關注。雲啟資本創始合夥人毛丞宇表示,一方面,AI創業者需要結合自身優勢,用不同的方法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實現突圍;另一方面,雖然DeepSeek帶動了新一輪AI創業熱潮,但其作為先行贏家有很大優勢,后來的AI創業者如何儘快佔領自己的「山頭」很關鍵。

毛丞宇告訴《中國科學報》,對投資機構來説,關注的除了AI技術,還有AI應用,這也推動了AI創業企業的正向發展。比如,很多企業今年擁抱AI的速度比以前快了很多,這是投資人樂見其成的,也是DeepSeek對AI產業和生態發展的推動。

科學家創業要重新定義自己的角色

2014年,商湯科技成立,創始人是已故的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教授湯曉鷗。這一年,32歲的徐立成為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並出任CEO。他説:「當年創業的時候,我們是教授組團,很多投資人並不看好,認為不靠譜。」

這些年來,商湯科技推動了多項原創AI技術在各類生活場景的應用。其招股書顯示,在首次公開募股前的12輪融資中,商湯科技共募集到52.26億美元資金。

在毛丞宇看來,從商湯科技開始,慢慢有了更多科學家參與創業。但科學家創業面臨很多挑戰,比如科學和產業要融合起來,創始團隊的帶頭人既要懂技術,又要懂商業。

「科學家創業者雖然可以帶來激動人心的底層技術突破,但其對技術落地、產品銷售,以及資本市場的認知,相比從大廠出來的高管或者連續創業者要少一些。」毛丞宇指出,科學家創業者要取長補短,建立一個更多元的創業團隊,並且要高度重視創業的挑戰性。

親身經歷過科學家創業的徐立對此表示認同。「科學家創業者應該尋找科研人員和產品經理之間的交集,要重新定義自身的角色。」他説,「技術是不能直接變現的,需要找到技術與市場連接的人——技術市場經理。」

事實上,很多科學家研究的是真理問題,但大部分投資人不願意為真理埋單,這就需要有人講清楚技術的差異性及其與市場的連接。

徐立發現,過去技術場景迭代的周期較長,但現在大家都知道並使用AI,從而推動了AI技術的快速迭代。這也對AI創業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們要更高頻地刷新自我認知。徐立説:「雖然科學家更擅長做頂天立地的研究,但要讓AI技術實現鋪天蓋地的應用,還需要考慮成本及商業模式。」

消化高估值,真正產生收入

在雲啟資本所投的AI企業中,獨角獸稀宇科技(MiniMax)成立於2021年,其在2024年3月獲6億美元A輪融資,估值25億美元。最新消息顯示,目前MiniMax的實際估值已經超過25億美元。

在AI初創企業里,25億美元的估值不算高,有不少AI初創企業的估值已經超200億美元。「AI創業者就像參加馬拉松比賽,路很長,不能用百米短跑的速度跑,一開始領先的未必最后領先。」毛丞宇拿不久前的一場機器人馬拉松舉例説,現場摔倒了很多機器人。在你追我趕的AI創業賽道上,冷一冷,對行業的健康發展是好事情。

AI初創企業的高估值會把壓力轉嫁給CEO。不久前,美國AI公司OpenAI的CEO山姆·奧特曼自曝,「爲了不讓OpenAI被超越,每天都有壓力」。

近日,「互聯網女王」瑪麗·米克爾發佈的一份長達340頁的《AI趨勢報告》顯示,OpenAI、Anthropic與xAI等美國三大AI新貴的估值總和已逼近4000億美元,預期年收入為120億美元。在生成式AI逐步進入產品化與規模化落地階段后,這種「先燒后賺」的商業模式能否持續,正成為懸在所有AI創業公司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估值太高、市場過熱不是好事。作為過來人,毛丞宇在親歷了四五次AI創業「熱潮」后發現:「當時跟進的資本和創業者很多沒有成功,所以還是要保持冷靜,用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創業和投資。」

如今,在AI技術的商業落地方面,前面的創業者已經「踩過不少坑」,但並不能完全避免后來者再去「踩坑」,需要消化高估值,真正產生收入。

不過,很多AI初創企業走的路線是正確的。徐立指出,降低各要素成本,可以推動AI技術走入更多場景、解決更多問題,比如現在生成式AI模型更加通用,能夠滿足日常生活中一些很小的需求。如果老百姓每天都使用AI,能在一定意義上助推AI通用模型的大規模發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