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航母交付延期20個月,美國海軍難撐霸權門面?丨深度

2025-07-10 20:55

美國海軍「約翰·肯尼迪」號航母的交付時間,將從今年7月推迟至2027年3月。這意味着近一年時間里,美國海軍的現役航母數量將從11艘減少到10艘。美國五角大樓大筆給訂單,美國「造船難」的麻煩為何難解?美國軍艦製造能力開始被中國甩開,美國在多地軍事部署能力承壓,這些對於美國霸權意味着什麼?

「約翰·肯尼迪」號航母在造船廠進行建造。

美國航母交付延期,航母數量將降至10艘

美國近日最新披露的一份文件顯示,由於其面臨嚴重的建造延誤,美國「福特」級航母二號艦「約翰·肯尼迪」號的交付時間可能會推迟20個月。該航母原定於2025年7月交付,如今可能會推迟至2027年3月。

美國海軍2026財年預算文件提到,建造延誤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支持先進攔阻裝置(AAG)的認證以及先進武器升降機(AWE)的安裝和調試,這兩項設備都是「福特」級航母專門引入的新技術。

事實上,「肯尼迪」號航母在建造過程中已經多次遭遇延期,早在2023年的時候,該航母的交付日期就從2024年6月推迟到了2025年。最新的預算提案還顯示,「福特」級航母三號艦「企業」號的交付也將面臨一年的延期,計劃到2030年7月才能交付。

美國退役海軍中將羅伯特·穆雷特稱,考慮到「肯尼迪」號在最初建造階段后的設計變更,以及美國造船業普遍面臨的挑戰,上述交付延迟並不令人意外。

2024年8月24日,美國海軍「艾森豪威爾」號、「杜魯門」號與「福特」號航母在大西洋一度組成三航母編。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海軍已經服役50年的「尼米茲」號計劃於明年5月退役。美國海軍學會網站7日報道稱,這意味着在「肯尼迪」號交付前的近一年時間里,美國海軍的現役航母數量將從11艘減少到10艘。「肯尼迪」號航母推迟交付,勢必會讓美軍在亞太地區的部署能力承壓。

軍艦交付也延迟,美媒哀嘆中國領先

不僅是航母,美國的軍艦、潛艇建造都遇到麻煩。自2022年8月開工以來,「星座」號護衞艦延迟交付的消息接連傳出。最新消息顯示,「星座」號護衞艦將延迟3年交付,實際成本也要比原本預估的13億美元,至少還要再加6億美元預算。

「星座」號護衞艦的官方效果圖 「星座」號護衞艦的官方效果圖

美國《華爾街日報》曾以《這艘軍艦展示了美國海軍為何正落后於中國》為題報道稱,在軍艦建造方面,中國多年前就超過美國了。中國建造軍艦速度更快,成本也更低。報道引述美國獨立國防分析師湯姆·舒加特的數據稱,2014年至2023年,中國海軍共有157艘艦艇下水,美國則只有67艘。

美國軍艦建造在一些關鍵參數上已經落后。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稱,在21世紀初,美國建造一艘攻擊型潛艇需時6年,現在則需要9年;過去造一艘航母要8年,現在則要11年。建造延誤導致成本大幅透支,且只有三分之一的透支可歸因於造船業本身的通脹。

造船廠衰退,美國求助日韓

然而,一支力量可投射全球任何角落的強大海軍,對維護美元霸權至關重要。有媒體認為,從此前特朗普宣稱奪取巴拿馬運河和格陵蘭島控制權,到近期有關重振美國造船業的一系列動作來看,特朗普正尋求在多方面加強美國海上力量。

爲了提振美國造船業,特朗普政府也是拼命砸錢,2026年度預算案里,獲增撥資金最多的當然是五角大樓,預算突破一萬億美元,其中的重點內容包括擴大本土造船產能。

亨廷頓·英格爾斯工業造船廠 亨廷頓·英格爾斯工業造船廠

美軍的軍艦和潛水艇主要由亨廷頓·英格爾斯工業(HII)和通用動力(GD)建造,但HII是更純粹的船廠,80%生意來自海軍。但目前HII正在經受供應鏈危機,因為美海軍部分現役軍艦服役時間過長,相關零件生產企業早已倒閉,很多原材料和零件只能從國外進口,導致造船廠無法更新設備和提高產能。

面對實際能力不足,美國主動放低姿態,尋求與日韓等盟友合作造艦。今年4月,HII與韓國現代重工簽署諒解備忘錄,「整合各自在軍艦建造方面的專業知識」。韓國第二大造船商韓華海洋去年底收購了美國費城船廠,今年3月還完成了首筆美軍補給艦大修訂單。不過,由於美國國內法律限制,以及軍工技術保護的考量,這一進程目前推進緩慢。

美國造船業衰敗,對世界未必是壞事

美國前海軍部長卡洛斯·德爾·託羅去年曾提出,美國船廠「可以向太平洋船廠學習如何留住員工」。在去年3月底的日本、韓國之行后,他曾表示,在日本和韓國所考察的那些造船廠,實際上還設立了醫院、學校、保齡球館,以及「能夠想象到的其他一切」等各類設施,以試圖為造船廠吸引工人,並留住他們。

美國「去工業化」的很多深層次問題,美國的造船業也一樣存在。德爾·託羅曾在美國海軍協會主辦的一次演講中抱怨,美國海軍目前的供應商沒有在基礎生產設施上投入足夠的資金,這些企業一方面要求美國納税人支持更多的公共投資,但他們卻通過股票回購、推迟資本投資和其他會計手段來推高股票價格。

通用動力旗下巴斯鋼鐵造船廠 通用動力旗下巴斯鋼鐵造船廠

更讓美國感到焦慮的還是中國造船能力的飛速提升。據美國海軍情報局調查顯示,中國的造船能力現已是美國的232倍;而根據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數據,2024年美國僅建造了5艘、總噸位7.6萬噸大型遠洋商船,而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一家去年就交付了250多艘船舶,總噸位高達1400萬噸。按噸位計,這已超過了美國造船業二戰以來所有的產量。

中國強大的造船廠產能,也迅速提升了海軍艦隊實力。五角大樓去年底發佈的報告稱,中國海軍已擁有超過370艘艦艇,包括140多艘主力水面戰艦,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海軍力量。相比之下,截至去年年底,美國海軍現役艦艇數量不到300艘,且這一差距預計在未來幾年還將擴大。

對於美國政府提出的重建美國造船業,多數專家認為這只是白日做夢。美國造船業的衰退並非一朝一夕,要恢復其造船能力,需要解決勞動力短缺、產業鏈斷裂和延期交付等一系列問題。而且經過長期的「去工業化」進程,美國現在缺乏造船工程師和設計師,製造業的整個基礎都受到侵蝕。

在此情況下,美國的「造船難」通過大筆投資,能緩解一時的情緒,但長期來看還是無助於解決造船能力的缺失。而對於中國和世界來説,美國造船能力拉跨,進而影響其軍事部署,也就意味着美國武力霸權受到削弱,這對於可能受到美國武力傷害的國家和地區,無疑將是好事一樁。

作者丨侯軍義

排版丨陳翩翩

編輯丨賴晨璐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