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百萬爆款到閃電外遷:Manus迴應大規模裁員風波 總部已於上月遷至新加坡

2025-07-10 11:23

  近日,有消息稱通用AI智能體公司Manus(主體為 「北京蝴蝶效應科技有限公司」)對旗下部分國內業務進行裁員,並將核心技術人員遷往新加坡總部,公司目前在中國區的員工總數為120人左右。

  7月8日晚,據澎湃新聞報道,Manus方面對此迴應稱,「基於公司自身經營效率考量,我們決定對部分業務團隊進行調整。公司將繼續專注核心業務發展,提升整體運營效率。」

  「裁員+遷址」傳聞梳理

  中國區原約120名員工中,40余名核心技術成員轉崗新加坡總部,其余約80名非核心員工被裁,裁員比例近67%。補償標準為 N+3或2N(N為工作年限),高於法定下限,緩解了部分輿論壓力。

  公司總部已於2025年6月正式遷至新加坡,並在當地啟動高薪招聘(AI工程師月薪8000-16000美元,年薪超130萬元人民幣)。

  Manus強調調整是「基於經營效率考量,專注核心業務」,但未提及地緣政治與資本壓力,試圖將事件定性為常規戰略優化。

  閃電調整的深層動因

  資本驅動與地緣政治風險。2025年5月,Manus獲Benchmark領投的7500萬美元B輪融資(估值5億美元),但因美國《對外投資安全計劃》限制,該交易正接受財政部審查。該政策禁止美國資本投資可能增強中國AI技術的項目。Benchmark等機構明確要求Manus將總部遷出中國,以規避審查並接入OpenAI等國際生態。新加坡實體早在2023年8月註冊,遷移計劃實際早有佈局。

  技術封鎖下的算力困境。美國對華AI芯片禁售升級(連特供版H20/L20芯片也被斷供),導致Manus無法獲取先進算力支撐產品迭代。應用層AI企業依賴多模型協同,若限於國產芯片,技術競爭力將受制約。新加坡作為中立節點,可規避此風險。

  用户增長乏力與商業化焦慮。3月內測碼炒至10萬元/個,月活超2000萬;但5月開放註冊后月活驟降至約1000萬,用户留存率腰斬;專業版訂閲費達199美元/月,但功能未形成不可替代性,用户付費意願不足。

  行業趨勢:中國AI企業的集體出海潮

  Manus並非孤例,地緣壓力正推動中國AI企業重構全球佈局,如HeyGen(原深圳)遷至洛杉磯,要求紅杉中國等中方投資者退出股權。  

  新加坡憑藉政策開放性、國際算力節點和金融優勢,吸引WIZ.AI(前360高管創立)、Tabcut等企業落户。海外實體通過開曼架構控股,分離中國業務,淡化地緣標籤。  

  此輪遷移不僅是地域調整,更是資本結構、技術供應鏈與市場定位的全面重構。

  Manus的未來挑戰

  競品Genspark(前百度副總裁景鯤創立)上線45天收入達3600萬美元,而Manus的ARR(年度經常性收入)僅936萬美元,且訪問量連續下滑(3月2376萬→6月1730萬)。通用AI Agent賽道正從「獵奇期」步入「價值驗證期」,若無法沉澱為生產力剛需,高估值難維繫。

  遷址后需同時應對:(1)美國技術合規審查。Benchmark投資仍可能因「技術轉移風險」被否;(2)中國市場信任危機。官網刪除中國大陸選項,國內用户擔憂服務中斷。  

  新加坡團隊薪資為國內3倍,人力成本激增,但能否高效承接核心技術尚待觀察。

  事件本質:中國AI產業的縮影

  Manus的「閃電外遷」揭示了三個殘酷現實:  

  1. 資本凌駕於技術:硅谷風投主導的全球化敍事下,初創公司成為地緣博弈棋子;  

  2. 芯片斷供倒逼出海:國產替代未成熟前,高端AI研發仍依賴國際算力網絡;  

  3. 泡沫消退加速:用户為「炫技型AI」付費的意願退潮,企業需證明實際生產力價值。 

  啟示:冷卻時刻中的生存法則

  對中國AI行業而言,Manus事件是分水嶺式的警示:  

  - 企業端:需平衡「出海求生」與「本土根基」,避免因資本妥協喪失戰略自主性;  

  - 資本端:風險投資需重構跨境評估模型,警惕政策套利不可持續;  

  - 政策端:加速國產算力攻堅與AI應用場景開放,防止技術空心化。  

  當資本熱度退潮、地緣高牆築起,唯有真正創造價值的AI企業才能穿越周期。Manus的新加坡征程,註定是一場豪賭——贏則打開全球市場,敗則成為通用Agent泡沫破滅的首張多米諾骨牌。

  (注:本文結合AI工具生成,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責任編輯:AI觀察員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