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07 08:31
(轉自:牛透社)
文|崔強
六月初,我和企企科技創始人曾志勇在北京見面。
我們認識多年。曾志勇是那種典型的 「老派 ToB 人」 —— 説話慢條斯理,但邏輯縝密。他不愛喊口號,也不輕易激動,可一旦談到 「服務業 ERP」,眼睛就會亮起來。
他眼中的光,讓我有些感動。作為企業軟件行業的 「老人」,他經歷了太多本該讓人處變不驚的故事,卻在做企企的過程中重新找回創業激情。
我問他為什麼?
他説:因為終於找到了幫助客户成功的路徑,這也是創立企企的意義。
我原本只是好奇:一家做 SaaS ERP 的公司,在 AI 時代怎麼還有生意可做?聊着聊着才發現 —— 他們可能干了一件挺大的事:在一個大家都看不上的細分市場,把產品定義做成了行業共識。
而 「定義」 這兩個字,彷彿每天都被人掛在嘴邊,卻恰恰是中國 ToB 軟件過去二十年最稀缺的東西。
大家對服務業不陌生,對 ERP 更不陌生,可把兩者放在一起,「服務業 ERP」 卻是一條全新賽道。
他坦言,傳統廠商的優勢是基於製造業的 「產品型 ERP」,而他們選擇的是以服務為核心的細分領域。
這樣的定位很 「討巧」:一方面,傳統 ERP 廠商不願意給自己設限,理論上產品和服務都能做,可兩者差異巨大;另一方面,企企從創業第一天起就把核心押注在人和項目上,而這恰恰是服務業的本質。
製造業 ERP 講流程與庫存,而服務業 ERP 要落在人、項目、客户上。
企企的底層模型,源於管理學家大衞·梅斯特(David Maister)關於專業服務公司的管理思想。
這套體系原本用於麥肯錫、安永等頂尖律所和諮詢公司的內部運營,關注人效、費率、項目盈利性和槓桿率(senior / junior 人力比),本質上是把 「人」 當作核心資產。
聽起來不復雜,但放進 ERP 系統里卻極其複雜。因為服務業的業務不是 「標準化可重複」,而是 「高度定製 + 碎片化時間」。
也正因如此,老曾提出的 「服務業 ERP」 定位也曾在公司內部被質疑:「你不能因為一本書就決定企企的方向吧?」
過去的 ERP 系統以 「事后記賬」 為主,少有人關心一個諮詢師的小時費率是否覆蓋成本,更沒人去算不同客户、不同項目的盈利貢獻度。
但企企嘗試把這一切 「工程化」 —— 用一套完整的產品邏輯,讓服務型企業學會算賬、拆賬、覆盤,並實現可控經營。
這比簡單堆功能、拼 UI 高明得多,也讓老曾的眼里重新閃光。
1990 年代初,Gartner 提出了 ERP 概念,並由 SAP、Oracle 推廣開來。2022 年,Gartner 將 「服務業 ERP」 作為雲 ERP 的獨立類別進行清晰界定,2023 年又在 Magic Quadrant 中深入分析並持續引用。
企企從創業之初就服務現代服務業,並在 2023 年前后準確定位於 「服務業 ERP」,這與 Gartner 的新分類不謀而合,也與美國的 Peakflo 邏輯類似。看似巧合,實則是 ERP 細分的必然。
他們的共同特徵是:不是功能堆疊,而是管理建模。
而這個建模過程,本質上是 ToB 軟件企業的 PMF 再驗證:不是你自己覺得好,而是客户覺得 「終於有人懂我了」。
這也讓老曾在向客户推薦企企時倍感欣慰,因為企企找到了懂它的客户羣。
01
打好服務業這口井,
做小池塘里的大魚
2018 年創業之初,企企走的是通用 ERP 的路子。做着做着,發現哪都能用,卻哪都用不好。
服務業客户提需求:要項目制、要時間記錄、要員工績效與項目掛鉤、要客户生命周期視圖、要工時打卡與報價掛鉤、要一單多價要素報價……這些需求在傳統 ERP 眼里叫 「個性化」,在企企看來卻是 「共性」。
於是他們乾脆反其道而行:不做 「大而全」,就做 「服務業專用 ERP」。
這不是簡單貼標籤,而是重寫底層結構,把 「人、項目、客户」 設為一級對象,財務反而成了從屬系統。
企企甚至給客户出了《行業認知手冊》,幫他們確認自己是否屬於服務業。
聽起來搞笑,其實非常實用。很多客户一直用製造業 ERP,根本不知道自己 「本質上是項目制服務公司」。
而這場 「行業認知被喚醒」 的過程,本身就是最強的 SaaS 銷售路徑。
「並不是我們不想做大行業,而是我們先選了客户。」 曾志勇説。
很多人覺得服務業 ERP 是個 「不性感」 的市場:客户分散、票小單長、交付複雜,還難以標準化。
正因如此,大廠不願碰,初創公司也不敢做,大家更願意擠到製造業、零售、政企等 「預算充足」 的賽道。
可服務業真的是 「池塘太小」 嗎?未必。
數據顯示,中國超八成企業屬於廣義服務業。
比如:IT 服務當中有軟件開發、系統集成、信息化諮詢;建築工程服務當中有設計院、監理公司、檢測單位、測繪、勘察等十多個專業分支;科研與技術開發當中的實驗室服務、新材料研發、生物科技項目等;以及管理諮詢、廣告代理、市場營銷、會展活動公司;律所、會計師 / 税務師事務所;還有一些看似 「非企業」 的組織,屬於民非組織等。
他們有兩個共同點:第一,管的是 「人 + 項目」,不是 「物料 + 庫存」;第二,收入不穩定、交付不確定,但盈利靠效率管控。
問題是,這些企業用了二十年 ERP,卻一直沒被好好服務過。
「我們見過很多客户,最開始都是財務軟件 + Excel,甚至用製造業 ERP 硬套項目制業務,算不清賬,看不懂人效。」 聽完這句話,我忽然明白了企企的意義。
他們不是在 「搶客户」,而是在幫服務業客户升級管理、完成數字化轉型。
「我們不是不想做大,而是我們選了小池塘,更能遊得開。」 曾志勇總結。
SaaS 創業者常糾結定位:做全行業通用,還是聚焦垂直?
企企選擇了后者。
不是因為沒能力做大,而是因為只有把某個細分做到極致,客户纔信你,才願意交底,才願意長期綁定。
從 「通用 ERP」 轉向 「服務業 ERP」,看似戰略收縮,實則品類創造。
在 ToB 領域,這種聚焦的價值,是放大信任並深化產品。
一句話:大池塘的小魚,不如小池塘的大魚。
02
ERP 的 「人效時代」,
早就該來了
企企的系統與其他 ERP 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曾志勇説得很簡單:「我們不是算庫存、核流程,而是算項目、算人。」
傳統 ERP 的底層邏輯是 「物的流轉 + 財務流動」。這套模型誕生自制造業,關注 BOM、工藝、MRP、成本中心、產線計劃。
可服務業不是這樣。
它的核心是:首先,每個項目都是一次定製化服務;其次,每個人的時間都是計費資產;再就是,每個客户都是長周期交付對象。
舉個例子:一家諮詢公司接一個項目,通常要 6–8 人協作,周期 3 個月,交付產出不在產品,而是在人的工時與智力服務。
項目是否賺錢,靠四個指標決定:其一,利潤率:項目最終賺了多少錢;其二,利用率:人有沒有閒着;其三,費率:每小時收費多少;其四,槓桿率:高薪與低薪人員如何協作。
企企把這套模型工程化,稱為 「1234 經營體系」。並非多麼先進,但至少第一次把服務業的賬目與效率變成了可以度量的經營系統。
聽懂這些的老闆常説:「以前全靠經驗,現在終於能看數據了。」
有一次,企企舉辦小型發佈會。一位老客户在臺上分享:「我們公司兩個老闆,一個懂客户,一個管交付,以前天天吵。現在把企企的系統擺在桌子上,對着數據吵,倒是吵出了共識。」
服務業企業的 「管理撕裂」 很常見:誰是客户?誰決定報價?員工績效掛哪個指標?項目延期責任歸誰?
過去這些問題靠拍腦袋,如今企企試圖靠系統建模。
這也是我最欣賞的一點:他們不是在做工具,而是在幫老闆建經營系統。
你可以説這沒什麼技術壁壘,可正因為沒人去打磨,才顯得稀缺。許多老闆並不缺工具,而是缺一個 「能把賬算明白」 的系統。
03
ToB 軟件下半場,
屬於 「定義者」
回到最初我一起想探究的問題:企企究竟做成了什麼?
我認為,他們並沒有做出什麼 「全新的東西」,只是把行業里長期沒人認真解決的問題,用一整套思維方式重做了一遍:
第一,客户管理不再只是 CRM,而是 「生命周期 + 項目機會管理」;
第二,人力不再只是 HR,而是 「可計費產能」;
第三,項目不再只是工單,而是 「利潤率管理單元」;
第四,財務不再只是記賬,而是 「交付結算與激勵系統」。
這套邏輯不炫酷,卻極其接地氣。
關鍵在於,企企選擇了一條不性感、非主流卻真實的路。這比做一個 「AI for Everything」 的 SaaS 酷多了。
ToB 軟件行業走過 20 年,從 On-Premise 到 SaaS,再到 AI。
技術浪潮一波接一波,產品功能越來越花哨,但真正留下印記的,是那些敢於重新定義客户、重新建模業務、重新思考系統結構的人。
企企的創新,也許並不耀眼,但在一個 「人人都説懂客户,其實沒人認真服務服務業」 的時代,做了一件難而正確的事:為一個長期被忽視的行業,寫了一本管理説明書。
所以,我願意用他們自己的話來收尾:真正的差異化,往往不在風口上,而在你看不上的小池塘里。
出海遊學東南亞站,即將啟程!
快來報名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