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03 18:40
每經記者|張梓桐 每經實習編輯|余婷婷
在日本東京以東約40公里的千葉港,有着一座超12萬平方米的「物流蟻巢」。約2600台機器人像螞蟻一樣在樓層間搬運貨架,人類員工則像「系統協作者」,和機器一起每天完成約60萬件商品的進出庫。
這是亞馬遜千葉港運營中心(Fulfillment Center)。7月1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地探訪了亞馬遜這座亞洲重要物流樞紐。作為全球最大電商企業之一,亞馬遜正在這里測試一套「人機共生」的新解法。
事實上,將機器人投放至倉儲物流場景執行分揀工作已並非新鮮事。但相比於國內企業,亞馬遜在推進機器人與人類協作的過程中,顯得既「瘋狂」又謹慎。
亞馬遜全球機器人業務相關負責人Xavier透露,經過多年發展,亞馬遜機器人數量實現了指數級增長——2013年僅部署了1000個機器人,如今,亞馬遜的第100萬臺機器人最近向日本的一個運營中心進行了交付。當記者提問是否會向第三方公司銷售機器人時,Xavier給出明確回答:「對於機器人部門來説,亞馬遜是我們如此大的客户,所以我們現在僅僅專注於亞馬遜自身的物流場景。」
2024年,京東物流推出了「智狼貨到人解決方案」。在技術加持下,上架效率提升5倍,揀貨效率提升3倍以上;今年,京東物流的這套相關解決方案已經直接在全球開售。字節跳動近日也頻頻傳出消息,旗下機器人團隊正推進機器人量產來服務於抖音電商倉等字節自己的業務。
對於亞馬遜、京東、抖音電商這樣擁有「巨無霸」體量的電商企業來説,其競爭早已從過往聚焦營銷玩法、服務體驗的單一較量延伸至了對於供應鏈與物流領域的精細化管理。誰能以供應鏈效率、物流履約能力築造新競爭壁壘,誰就將重塑行業競爭格局。
本土化協同與成本的平衡之道
亞馬遜機器人的製造模式,從一開始就打上了「協同」的烙印。
「13年前當我們推出亞馬遜機器人業務時,就非常注重打造這些系統的長期可靠性和集成系統的一致性。」亞馬遜全球機器人業務相關負責人Xavier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基於這一目標,團隊做出了一個關鍵決策——將製造環節安置在設計師和創新者身邊,讓設計團隊與製造團隊在同一地點工作。
這種模式直接影響了供應鏈的佈局。
據Xavier介紹,公司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地區設有多個地點,由於製造與設計緊密結合,幾乎全部的零部件都選擇本地採購。「這樣能夠對我們想要的組件類型提供反饋,並且保證製造團隊與設計團隊的高效協作。」最終,所有機器人系統都在美國建造,再部署到全球各地。
當被問及是否比較過美國與日本、中國的製造成本時,Xavier的回答坦誠而直接。「當然,我們一直在評估市場現實。」他説,亞馬遜的成本計算不止於單位成本,「改進生命周期的機會成本也是重要因素」,迭代速度有多快,系統的下一個版本能以多快的速度推向市場,這些都會納入考量。
與此同時,亞馬遜並未將製造體系完全封閉。Xavier提到,公司旗下的「亞馬遜產業創新基金」是一項規模達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2億元)的投資基金,面向各種規模的企業。通過這樣的合作,吸納全球創新成果,為自身製造體系注入外部活力。
從基礎模型到複雜系統
在技術研發上,亞馬遜機器人當前表現出更多的務實風格。
亞馬遜最近推出了新生成式AI(人工智能)基礎模型DeepFleet,「基礎模型可以應用於任何系統,這是衆所周知的」。Xavier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DeepFleet的焦點清晰而具體——協調大規模移動機器人。
「我們在每個設施中都有數千個移動機器人,協調它們如何移動和互操作是目前的重點。」
他解釋道,這些移動機器人包括用於搬運大型庫存的Hercules驅動裝置、用於單個包裹移動的Pegasus,以及能在開放空間中移動和操作的自主機器人Proteus。未來,隨着系統間互操作性的提升,DeepFleet或許會有更多的應用場景。
在機器人系統本身的發展上,隨着亞馬遜第100萬臺機器人的交付,系統複雜性也在同步提升。
「一開始我們只有三種系統。」Xavier回憶道,后來逐漸引入了機械臂、分揀系統、識別系統等各類核心系統。以最新的Vulcan為例,這是一款具備觸覺感知的機器人手臂,「它能感知,不只是操作」,這樣的系統造價不菲。相比之下,即便是移動驅動器,雖然也很複雜,但也比用於搬運大型庫存的Hercules驅動裝置簡單得多。
對於當下火熱的大語言模型,亞馬遜的態度保持理性。
「在物理世界中,你不能只依賴大語言模型,它不理解物理世界。」Xavier分析道,但這並不意味着大語言模型毫無價值。「你可以嘗試訓練一個機器人做一千件事,但如果在它面前放一根香蕉,它可能會滑倒,大語言模型可以幫助解決這類問題。」
他進一步指出,亞馬遜的思路是結合多個系統,而非依賴單一模型。「很多人相信他們可以從大語言模型構建一切,但我們在以不同的方式嘗試。」比如Vulcan(具備觸覺感知的機器人手臂),在研發時就開始收集觸摸、壓力和力矩數據,這些信息會為其他領域提供參考,而所有這些數據都需要協同起來進行預測。
這種務實還體現在對技術應用邊界的清醒認知上。Xavier表示,公司聚焦的是能產生現實影響的領域:「操作AI基礎模型、協調大規模機器人隊伍的基礎模型,這些是AI技術今天可以在現實世界中產生影響的實際領域。」
暫不對外銷售機器人系統與產品
在業務邊界和未來方向上,亞馬遜機器人的選擇同樣清晰——以服務內部需求為核心,同時不放棄長期技術探索。
「我們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當被問及是否會向第三方公司銷售機器人時,Xavier露出笑意,隨后他給出了明確答案:「對於機器人部門來説,亞馬遜是我們如此大的客户,所以我們現在只專注於此。」這一選擇,讓團隊能夠集中精力滿足自身龐大的物流需求,避免了業務分散可能帶來的資源損耗。
對於像Vulcan手臂這樣造價高昂的系統,其研發邏輯也並非單純追求技術先進。「當我們制定提案向業務部門解釋為什麼要部署系統時,有很多因素會影響決策。」Xavier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服務成本(即交付材料的成本)固然關鍵,但還有更多維度需要考量。
「我們需要考慮場地安全。如果業務要增長,需要滿足客户需求,但要以可持續的方式。」他解釋道,自動化是滿足客户需求增長的必要手段,但設計理念絕非用機器替代人類,而是找到人與機器的結合方式,創造增值空間。這種模式,被Xavier認為是「當前及未來唯一的答案」。
在人形機器人等領域,亞馬遜的探索則保持着長期視角。「我們在人形機器人方面進行了投資,並在運營中測試人形機器人。」Xavier透露,雙足機器人作為複雜系統,目前仍處於早期階段。「我們不關注形態,而是關注移動性和操作能力的結合。」他強調,雙足機器人能做一些其他移動操作器做不到的事情,確實值得研究,但這是長期課題,核心是它究竟能解決什麼問題。
對於曾嘗試收購的iRobot,Xavier也釐清了業務邊界:「iRobot是消費類機器人,而亞馬遜機器人部門專注於工業機器人。」儘管同屬亞馬遜,會共享想法(如DeepFleet使用亞馬遜雲科技技術),但兩者聚焦的領域截然不同。
此外,對於中國機器人的發展,Xavier表示「我們一直很關注」,他稱從構建方式中學到了很多,包括什麼是有效和無效。但他也強調,亞馬遜更關注客户需求,「就像亞馬遜收購的很多企業,專注於為自己的客户提供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