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02 19:39
來源 | 醫療器械創新網
2025年7月1日,全球醫療器械龍頭美敦力(Medtronic)宣佈一項重磅人事任命:現任碧迪醫療(BD)高級副總裁、總法律顧問米歇爾・奎因(Michelle Quinn)將接替即將退休的伊萬・方(Ivan Fong),出任美敦力高級副總裁、總法律顧問兼祕書,該任命將於7月21日正式生效。
奎因的職業履歷堪稱醫療器械行業法務精英的典範。
奎因於2019年加入 BD。在擔任該職位數月后,BD於2023年4月任命 奎因為總法律顧問。奎因接替 Samrat (Sam) Khichi 擔任該職位。此外,她還曾擔任 BD 的高級副總裁、副總法律顧問兼首席道德與合規官。
加入BD之前,奎因曾擔任諾華旗下山德士部門的北美副總裁兼總法律顧問。在此之前,她曾擔任 Catalent Pharma Solutions 的副總裁兼副總法律顧問。
此次人事變動正值美敦力戰略轉型關鍵期。作為全球最大的醫療器械企業,美敦力近年面臨FDA監管趨嚴、跨境合規風險加劇等挑戰。奎因的加盟被業內視為強化法律護城河的關鍵佈局,尤其在數字醫療產品合規、供應鏈全球化法律風險管控等領域,她的經驗將為美敦力注入新動能。
01
近兩年醫械巨頭高管流動圖譜
這場人事變動並非孤立事件,而是近兩年醫療器械行業高管流動潮的縮影。
根據醫療器械創新網觀察,2023-2025年間,全球TOP10 醫療器械企業中,超過 60% 的核心高管職位發生變動,呈現出顯著的 "跨企流動" 特徵。
強生系高管的戰略遷移
2025 年4月,強生全球醫療技術前負責人 Ashley McEvoy 加盟胰島素泵領域領軍企業 Insulet,出任總裁兼 CEO。這位在強生深耕近30年的老將,曾主導 Ethicon 手術器械業務的全球化擴張,其加入被視為 Insulet 加速開拓糖尿病市場的關鍵佈局。
無獨有偶,2025年7月,強生中國區副總裁兼首席數字官戴鷹離職后入職飛利浦,擔任大中華區創新負責人,推動這家荷蘭巨頭的數字化轉型。
西門子醫療的內部接任策略
2025年4月,西門子醫療美洲區負責人 David Pacitti 離職后加入 Avanos Medical 擔任 CEO,其繼任者 John Kowal 來自西門子醫療旗下的瓦里安部門。這種由內部人員接任的人事安排,反映出西門子醫療在影像設備與治療解決方案業務整合中的人才策略調整。
碧迪醫療的人才外溢效應
除米歇爾・奎因外,碧迪醫療近年成為人才輸出重鎮。
2025 年5月,原碧迪醫療中國區高管陳曦博士加盟泰利福,出任中國區董事總經理,主導這家血管介入領域巨頭的在華戰略重構。
更早的2023年5月,前BD外科業務總裁 Kevin Kelly 加入醫療器械合同製造商 Resonetics,推動其在精密製造領域的技術突破。
跨界技術人才的爭奪白熱化
2023年6月,美敦力以行業罕見的薪酬架構挖角亞馬遜消費者機器人業務負責人 Ken Washington,設立首席技術和創新官一職,旨在幫助美敦力在產品組合(包括機器人、傳感器、植入物和人工智能)中擴大技術平臺的使用,從而提高美敦力在創新方面的投資回報,擴大美敦力技術競爭優勢,推動持續增長。
這種"科技 + 醫療" 的跨界人才爭奪,在飛利浦2024年10月任命史賽克前財務高管 Charlotte Hanneman 為 CFO 的案例中同樣顯現。
Hanneman曾在Stryker和其他跨國醫療保健公司(包括默克、先靈葆雅和歐加農)擔任過多個國際財務領導職務,擁有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的經濟學碩士學位和金融與控制高級管理碩士學位。其數字化財務系統構建能力成為飛利浦轉型健康科技公司的關鍵支撐。
02
行業變局下的人才流動邏輯
戰略轉型驅動的能力重構
隨着醫療器械行業從硬件製造向"產品 + 服務" 生態轉型,企業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激增。例如,美敦力近年加速佈局糖尿病管理閉環系統,其法律團隊需同時具備醫療器械監管、數據隱私保護、數字療法合規等多維度能力,這正是米歇爾・奎因的核心競爭力。
地緣政治與供應鏈重構的影響
中美歐監管環境差異加劇,迫使企業強化本土化合規能力。2025年2月,雅培中國核心診斷業務總裁更迭,新任負責人譚敏傑擁有波士頓科學、泰利福等多企履歷,其跨區域運營經驗被視為應對中國 IVD 集採政策的關鍵。
資本併購與業務分拆的連鎖反應
3M剝離醫療業務、強生分拆消費者健康部門等重大交易,催生了高管流動潮。2024年10月,捷邁邦美(Zimmer Biomet)COO 伊萬・托爾諾斯升任CEO。
捷邁邦美前任CEO布萊恩・漢森則轉投3M剝離后的 Solventum 公司,這種 "併購 - 分拆 - 高管遷移" 的鏈條成為行業新常態。
03
未來趨勢:人才競爭的三個新戰場
未來趨勢下,人才競爭呈現出三個新戰場。
首先是新興市場的本土化領軍者爭奪,中國、印度等市場的增長潛力,使得具備 「跨國經驗 + 本土洞察」 的高管成為香餑餑,如 2025 年 7 月 GE 醫療中國區總裁張軼昊退休后,接任者宋為羣憑藉強生 20 年的經驗,其任命被視為 GE 醫療深化在華創新合作的信號;
其次是顛覆性技術領域的人才壟斷,在手術機器人、AI 醫療決策系統等前沿領域,正上演 「技術人才爭奪戰」,直觀外科(Intuitive Surgical)2024年就以1820萬美元薪酬留住 CEO Gary Guthart,而該公司高達 12300 項的專利壁壘,更凸顯了技術領軍者的戰略價值;
此外是合規與 ESG 領域的專業化人才缺口,隨着 FDA、歐盟 MDR 等監管趨嚴,具備全球合規經驗的高管炙手可熱,泰利福 2025 年任命陳曦博士,正是看中其在阿斯利康、強生、碧迪醫療等企業積累的跨境合規經驗,以應對全球供應鏈的複雜監管環境。
這場席捲醫療器械行業的人才流動潮,本質上是企業戰略競爭的外延。當米歇爾・奎因在美敦力法律部履新時,她面對的不僅是個人職業的新挑戰,更是整個行業在技術變革、地緣博弈、資本重組交織下的生存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