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Robinhood 推出代幣化股票,可24小時交易,並可交易OpenAI、SpaceX等未上市公司股權

2025-07-02 05:00

(轉自:金科之家網)

2025年7月1日,互聯網券商巨頭Robinhood在法國戛納宣佈,正式向歐盟用户推出代幣化股票交易服務,首批覆蓋200余隻美股及ETF,包括OpenAI、SpaceX等未上市公司股權。

本文將從市場影響、技術架構、合規挑戰及未來趨勢四大維度對該事件進行分析。

一、市場影響:

1、打破投資壁壘:

降低門檻:最低1歐元即可投資英偉達、微軟等巨頭,OpenAI代幣單價低至0.5美元;

流動性解放:未上市公司股權通過二級市場流通,解決私募市場退出難問題;

全球化配置:歐洲用户可實時交易美股,亞洲投資者同步接觸SpaceX等稀缺資產。

2、衝擊傳統金融基礎設施:

清算體系顛覆:傳統T+2結算機制被區塊鏈的原子化即時結算(DvP)取代,消除券商保證金擠兑風險(如2021年Robinhood因DTCC追繳37億美元保證金導致的宕機事件);

券商業務重構:盈透證券、e投睿等傳統平臺面臨「速度+成本」雙重擠壓,Robinhood零佣金+24小時交易模式已吸引超500萬新用户;

穩定幣生態變革:代幣化股票交易推動鏈上美元需求激增,Robinhood與Paxos合作開發的合規穩定幣USDG,通過分潤機制(交易量分成)構建生態壁壘,直接挑戰USDC和USDT的霸主地位。

3、開啟RWA代幣化浪潮

根據摩根士丹利預測,2025年全球RWA市場規模將突破10萬億美元。Robinhood的佈局具有示範效應:

資產類別擴展:除股票外,計劃上線債券、房地產信託(REITs)等代幣;

機構入場加速:貝萊德、富蘭克林鄧普頓等資管巨頭已跟進,但Robinhood的零售友好策略更易觸達長尾市場;

跨市場套利機會:代幣化股票與原生證券價差催生自動化做市(AMM)策略,DeFi協議或成主要受益者。

二、技術架構:

Robinhood此次代幣化產品的核心支撐是以太坊Layer-2網絡Arbitrum。通過將代幣化股票部署於Arbitrum,平臺實現了:

低成本與高效率:Arbitrum的Optimistic Rollup技術將交易成本壓縮至傳統以太坊主網的1/100,單筆交易Gas費低於0.1美元,支持高頻、小額交易需求。

全天候流動性:代幣化股票突破傳統股市的交易時間限制,支持每周5天、24小時不間斷交易,與加密貨幣市場節奏同步。

碎片化與可編程性:用户可持有0.01股級別的代幣,且代幣自動繼承原股票的分紅權、投票權等權益。未來計劃通過智能合約實現股息自動再投資、衍生品合成等複雜功能。

更值得關注的是,Robinhood已啟動自建Layer-2區塊鏈Robinhood Chain的開發。該鏈基於Arbitrum Orbit技術棧優化,專為RWA(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設計,目標實現:

跨鏈互操作性:支持與以太坊、Solana等主流公鏈的無縫資產橋接;

自主託管體系:用户可通過非託管錢包直接控制私鑰,擺脫中心化交易所託管風險;

監管合規接口:內置KYC/AML模塊,滿足歐盟MiCA等法規要求。

三、合規挑戰:

儘管前景廣闊,Robinhood仍需應對三大監管難題:

1、證券屬性認定:

美國SEC尚未明確代幣化股票是否屬於證券,而歐盟MiCA將證券型代幣納入嚴格牌照體系。

Robinhood選擇歐盟首發,正是規避美國政策不確定性的策略。

2、反洗錢(AML)風險:

碎片化代幣可能被用於洗錢,平臺需部署鏈上分析工具(如Chainalysis)並建立動態KYC機制。

3、税務合規復雜性:

跨國交易涉及預扣税、資本利得税等多重管轄,Robinhood推出的「税務批次」功能雖簡化申報流程,但各國政策差異仍是障礙。

四、未來圖景:

Robinhood的野心不止於代幣化交易,其戰略路徑已顯露三層演進:

產品層:上線加密貨幣永續合約(最高3倍槓桿)、質押服務(ETH/SOL年化收益5-8%),構建「股票+加密」一站式平臺。

協議層:通過Robinhood Chain實現資產跨鏈流通,與MakerDAO等DeFi協議合作發行合成資產(如股票穩定幣)。

治理層:代幣持有者可參與平臺決策,例如投票決定新增代幣化資產類別或手續費結構。

若這一藍圖實現,傳統金融與加密世界的界限將徹底模糊。正如Robinhood CEO Vlad Tenev所言:「我們正在見證金融體系的文藝復興——在這里,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鍾聲與區塊鏈的區塊時間共同譜寫新樂章。」

免責聲明:自媒體內容僅用於記錄和分享,請勿用於商業用途。所有內容來自於網絡,或由人工智能服務生成。如有文字或圖片涉及侵權,請聯繫修改或刪除。文章內容不代表本人觀點,亦不代表本人所在機構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