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01 15:29
夢晨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國產GPU迎來歷史性時刻!
2025年上半年剛結束,摩爾線程、沐曦股份兩家公司的科創板IPO申請同日獲得受理。
這兩家公司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講述着國產GPU崛起的故事:
摩爾線程創始人張建中曾擔任英偉達全球副總裁及中國區總經理,在英偉達任職超過15年,成功建立了GPU在中國的完整生態系統,並將大中華區發展成為英偉達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
摩爾線程發展路線上同時佈局數據中心(B端)和消費級遊戲顯卡(C端)市場,試圖全面對標行業領導者,構建廣闊生態。
沐曦創始團隊則有着AMD基因。創始人陳維良曾任AMD GPU設計高級總監、AMD全球GPU SOC設計總負責。
CTO兼首席硬件架構師彭莉是AMD全球首位華人女科學家(Fellow),CTO兼首席軟件架構師楊建在AMD工作14年,並在華為海思擔任過GPU首席架構師。
整個核心團隊平均擁有近20年的高性能GPU端到端研發經驗,尤其擅長GPU架構定義、IP設計和SoC設計。
沐曦的發展路線更聚焦於數據中心市場,從增長最快的通用計算(GPGPU)切入,逐步擴展至圖形渲染。
雖然兩家公司的路線不同,但他們的目標非常一致——打破國際巨頭在高性能GPU領域的壟斷。
兩條路線,一個目標
先看摩爾線程,從一開始就確立了「全功能GPU」的技術路線,使其成為國內唯一能從功能上全面對標英偉達的公司。
摩爾線程的核心技術架構MUSA(Moore Threads Unified System Architecture)是國內首個實現單芯片同時支持AI計算、圖形渲染、物理仿真的全功能GPU架構,這意味着一塊芯片既能訓練AI大模型,又能打遊戲渲染3D畫面。
摩爾線程的產品線覆蓋了從芯片、板卡到集羣的完整解決方案。
消費級市場:推出了MTT S80、S70等遊戲顯卡,是國內少數進入消費級市場的國產GPU產品,直接與NVIDIA和AMD的消費級產品競爭。
數據中心市場: 發佈了MTT S2000、S3000、S4000等多款面向服務器和AI計算的加速卡。
智算中心解決方案: 推出了「誇娥(KUAE)」智算中心全棧解決方案,可實現從千卡到萬卡級別的集羣部署,滿足大模型訓練和推理的龐大算力需求。
此外,摩爾線程還成功量產了面向智能邊緣和智能終端的「長江」異構計算SoC芯片,集成GPU、CPU、NPU、VPU等多元算力於一體。目前已推出面向AI PC和邊緣計算、具身智能行業的產品,未來還將推出面向汽車智能座艙、的解決方案。
與摩爾線程相比,沐曦的精力更聚焦於數據中心,特別是AI訓練與推理,以及自主IP。
初期選擇從市場增長最快的數據中心通用計算領域切入,以高性能、高能效、高通用性的產品來滿足市場需求。
沐曦強調其核心技術的完全自主可控,產品均採用完全自主研發的GPU IP,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指令集和架構,從根本上擺脫對外部IP授權的依賴。
沐曦規劃了三大產品系列,分別針對不同的數據中心應用場景:
曦思N系列:專注於AI推理場景,提供高AI算力和高密度視頻處理能力。
曦雲C系列:專注於AI訓練和通用計算,是旗艦產品線,用於支持大模型訓練等高負載任務。
曦彩G系列:規劃用於圖形渲染,覆蓋雲遊戲、數字孿生等場景,承載着其未來向全功能GPU拓展的意圖。
基於國產供應鏈的新一代訓推一體芯片曦雲C600系列和C700系列,以及智算推理GPU曦思N系列、圖形渲染GPU曦彩G系列的新產品正在研發中。
燒錢搞研發,虧損換增長
從財務角度來看,兩家公司都在「用虧損換未來」。
不過科創板深化改革「1+6」政策措施,給優質的虧損企業上市開了綠燈。
6月18日陸家嘴論壇上,證監會宣佈在科創板設立科創成長層,重啟未盈利企業適用第五套上市標準,重點服務技術突破顯著、研發投入大且商業前景廣闊的優質科創企業。
摩爾線程和沐曦股份堅持自主創新,深耕GPU和人工智能,正是符合這一標準。
科創屬性標準要求最近三年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5%,或投入金額累計在8000萬元以上就可滿足。
摩爾線程最近3年累計研發投入佔最近三年累計營業收入高達626.03%,合計研發投入金額38億元。沐曦最近3年累計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也高達282.11%,累計研發投入金額為22億元。
兩家研發人員佔比也都在80%以上,遠超規定中10%的標準。
他們因高額研發投入造成的虧損背后,是增長非常迅速的營收。
沐曦2022-2024年度營業收入分別為42.64萬元、5302.12萬元和74307.16萬元。
由於營收基數較低,三年營收複合增長率達到驚人的4074.52%。
摩爾線程的營收規模在初期更大但增長同樣迅速,2022-2024年營業收入由0.46億元增長至4.38億元,三年營收復合增長率達到208.44%。
一個更重要的指標是,兩家公司的毛利率都在逐步改善。
摩爾線程從2022年的18.08%提升到2024年的36.60%,背后是隨着量產規模擴大,成本控制能力在增強。
沐曦2022年的毛利率為24.10%,2023年達到62.88%,主要得益於當年IP授權類業務收入及佔比較高;2024以及2025年Q1雖有所下降,但仍維持在50%-55%水平。
這些數據都在説明國產GPU及其商業模式有很好的發展潛力,只是需要更多時間來驗證。
誰將贏得國產GPU第一股?
除了摩爾線程和沐曦之外,壁仞科技和燧原科技也都處於上市輔導階段,他們合稱「國產GPU四小龍」。
國產GPU企業如此密集衝刺IPO,絕非偶然。
2018至2020年四家企業先后成立。經過5-7年的發展,他們的產品逐步成熟,經過多代產品迭代,技術指標不斷提升。也與大模型公司、數據中心等客户建立起合作關係。
如摩爾線程已經拿下了多個智算中心項目,沐曦的GPU產品累計銷量超過25000顆,在多個國家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臺實現了規模化應用。
在消費市場,摩爾線程的S80顯卡更是創造了一個小奇蹟。作為國內首款支持Windows+DirectX 12的消費級顯卡,它的性能對標英偉達RTX 3060,但價格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在年輕用户羣體中逐漸建立起了國產GPU的品牌認知。
國產GPU面臨的挑戰依然存在,
一方面與英偉達相比,國產GPU最大的差距不在硬件性能,而在軟件生態。CUDA開發者超過百萬,這是英偉達二十多年積累的護城河。
但好消息是,兩家公司都在加速構建自己的開發者生態。摩爾線程的MUSA軟件棧包含編譯器、驅動、加速庫(muDNN/muBLAS),可自動移植CUDA代碼,開發者無需重寫程序,降低了遷移門檻。沐曦的開發的MXMACA軟件棧,也已經支持了PyTorch、PaddlePaddle等主流框架。
兩家公司的業績都面臨收入來源單一的風險。
在2024年和2025年1-3月,沐曦主要收入來源為核心產品訓推一體芯片曦雲C500系列,收入佔同期主營業比例分別為97.28%和97.87%,單一產品收入佔比較高。
摩爾線程產品線豐富,但報告了前五大客户營業收入當期佔比均超過 80%,公司客户集中度較高。
最后,相較於AI大模型平均3-6個月的高速迭代周期,芯片研發時間周期更長,從設計到量產一般需要2-3年,並且研發投入金額較大,存在一定的需求錯配風險。
但不管怎麼樣,國產GPU企業展現出了強大的韌性與潛力,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生態的逐步完善,它們有望在未來縮小與國際巨頭的差距。
你認為摩爾線程與沐曦股份,誰將率先上市成為「國產GPU第一股」?
摩爾線程招股書:
https://static.sse.com.cn/stock/disclosure/announcement/c/202506/002098_20250630_D74O.pdf
沐曦股份招股書:
https://static.sse.com.cn/stock/disclosure/announcement/c/202506/002078_20250630_VAWJ.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