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01 18:02
(轉自:你好張江)
晨光熹微中,歸國留學生駐足張江雙子塔下,北歐求學時的記憶與眼前的現代化科技新城重疊交織;午后陽光里,硅谷歸來的工程師正與本土團隊碰撞思維火花,白板上密密麻麻的演算公式見證着東西方智慧的融合;夜幕降臨時,剛回國不久的AI創業者在孵化器的路演廳里,用中英雙語向國際投資人展示着突破性的醫療影像技術……
這里,是上海地圖上的「科學之城」,更是中國科創力量的「世界窗口」。張江的引力,正讓全球視野與本土智慧在此交融。當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新要素在這里碰撞、發酵,「離世界更近」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每天都在上演的生動現實——正如那些在實驗室、會議室和路演廳里,用不同語言卻為同一個創新夢想而努力的身影。
經過30余年的迭代發展,張江作為生物醫藥創新引領核心區,已成為生物醫藥產業鏈條最完整、生態最優良、人才最集聚、創新最活躍的區域之一。這里匯聚着2300余家生物醫藥創新主體,全球藥械十強中的六強均在此「安營紮寨」,中國醫藥工業百強超四成在此佈局。
近年來,張江創新葯的「遠洋艦隊」不斷破浪前行:和黃醫藥呋喹替尼獲FDA批准,實現中國抗癌原研藥「破冰」美國市場;君實生物特瑞普利單抗打破自研生物藥「零出海」的局面;再鼎醫藥構建全球領先技術平臺,斬獲FDA孤兒藥資格認定;康方生物自研產品依沃西在國際舞臺「正面擊敗」全球「藥王」帕博利珠單抗(即「K藥」)……
6月26日,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又迎來一則重磅消息:榮昌生物宣佈將其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創雙靶點融合蛋白藥物泰它西普有償授權給美國生物技術公司Vor Biopharma。這筆交易總價值高達42.3億美元,成為中國創新葯出海史上又一里程碑事件。這家張江企業成立於2008年,是中國少數具備完整自主創新能力的生物製藥企業。而早在2020年,榮昌生物董事長王威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提出「從區域化公司到國際化公司的轉變」是企業戰略規劃中的「三個轉變」之一:「我們給自己的定位是成為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生物製藥企業。」一年后,榮昌生物自主研發的ADC藥物維迪西妥單抗就以26億美元授權給西雅圖基因,創下了當時中國單藥海外授權的最高紀錄。
像這樣的案例仍在時光的流轉中加速涌現,從「張江研發」到「全球授權」,從「本土創新」到「技術輸出」,最終匯聚成一張張改寫全球患者命運的「通行證」。
2025年BIO國際生物技術大會
前不久舉行的2025年BIO國際生物技術大會暨展覽會上,上海浦東生命科學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攜手邁邦生物、泰楚生物、華元生物、妙順生物、睿諾醫療、來凱醫藥、拓博脈生物、英賽斯智能、禮新醫藥、復宏漢霖等10余家生物醫藥企業集體亮相,讓世界看到了張江創新的底氣與實力。
還有更多「張江模式」的全球化驗證正在踏浪而來:在全球最大規模科技盛會LEAP上,傅利葉智能的人形機器人GR-1驚艷亮相;森億智能攜手合作夥伴,將全球首個AI診所成功落地沙特;極豆科技則以張江為創新原點,加速推動着新能源汽車供應鏈的全球化佈局……同時,這些閃耀全球的創新成果,不約而同地聚集成2025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海)中的「張江方陣」,向世界展示着張江「智」造「走出去」的夯實步伐。
GR-1亮相LEAP 2024科技展
當政策紅利、創新生態與產業升級在這片創新的沃土形成共振,張江的「出海」故事仍在續寫。
張江的全球化敍事始終是雙向的,這一特質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埋下伏筆。
1994年,羅氏帶着創新的基因來到中國,落户浦東,成為第一家入駐張江的跨國藥企。隨后,輝瑞、諾華、葛蘭素史克、禮來等跨國藥企研發中心也相繼落户張江,為張江注入國際化的創新活力。
幾乎在同一時期,大批懷揣夢想的海外學子與科學家開啟回國創業潮。杜瑩博士接受李嘉誠先生的邀請決定歸國,在張江創辦和記黃埔醫藥(上海),也就是如今的和黃醫藥;在國外從事藥物研發二十余年的科學家邱夏楊,帶着無數的榮譽和成果,回到張江創辦了鋭格醫藥;若弋生物創始人劉佳博士先后在美國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和美國Scripps研究所從事科研,回國后加入上海科技大學,繼續深耕研究;而輻聯醫藥聯合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孫沛淇則代表着另一種「張江路徑」——從華爾街投行到創業公司,再到跨國併購,每一步都精準踩在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脈搏上……張江成為海歸創業首選地,而他們的故事,也成爲了書寫着張江作為「離世界最近的地方」的生動註腳。
在張江,國際化並非單向輸入,與之輝映的,還有本土企業的崛起。2000年左右,睿智化學、美迪西、桑迪亞、華大天源(輝源)等一大批CRO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2011年,豪森醫藥在張江成立新葯研發中心——翰森製藥,成為最早一批紮根張江的傳統藥企。2014年,恆瑞醫藥在張江中區設立全球臨牀醫學中心,承擔恆瑞所有創新葯的臨牀研究功能。
「對於恆瑞來説,要打造面向全球創新的窗口,張江是我們的最優選擇。」一位恆瑞高管曾如此表示。「30年之前,羅氏來到浦東時面對的是一片農田,今天我們已經建立了完整的醫藥價值產業鏈。」 羅氏製藥中國總裁邊欣有感而發。本土企業與跨國企業共生共榮,無國界的合作模式讓張江成爲了全球創新鏈上的關鍵節點。
當國際資本與技術在此落地生根,本土創新者亦能以張江為起點走向世界。這種雙向流動的活力,成為張江作為「全球接口」的重要密碼——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科學之城」,更是創新要素自由碰撞、無界融合的理想之地。
或許,還有更多的答案仍藴藏在這片創新的沃土之中——
是政策的「鋭度」,MAH(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為科學家卸下重資產包袱,讓創新輕裝上陣,張江的先行先試,似乎總比別處快半步。
2016年7月,浦東在全國率先啟動MAH制度改革,由張江創新葯企業和黃醫藥研發的呋喹替尼進入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MAH制度首批試點名單。這一試點創新葯在上海自貿試驗區一路「所向披靡」:從張江誕生,到上市惠及全國患者,再到大踏步走向全球舞臺。而越來越多的張江創新葯在MAH制度的加持下,以「加速度」實現上市。
華堂寧(多格列艾汀片)
(圖片來源:華領醫藥)
其后,華領醫藥的國家1類新葯華堂寧(多格列艾汀片)正式獲得國家藥監局的上市批准。這一「全球新」創新葯從原研走向大眾,華領醫藥用了十多年,而在此過程中,MAH制度試點的推行直接加快了這款新葯的上市速度。當時正在進行糖尿病新葯Ⅱ期臨牀試驗的華領醫藥,作為首批試點企業之一,實現了從Ⅱ期到Ⅲ期臨牀試驗的「無縫對接」。
「得益於此,我們省去了兩年時間和上億元生產線投入,加快了新葯上市步伐。」華領醫藥董事長陳力説,Ⅲ期臨牀試驗的用藥不必由華領醫藥自建廠房生產,作為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華領醫藥把藥品生產委託給了合全藥業、迪賽諾生物。如今,華堂寧(多格列艾汀片)已在全國多地藥店同步實現處方銷售。
是生態的「厚度」,全球頂尖的大科學裝置與初創企業僅「一杯咖啡的距離」,技術、資本、人才等各類創新要素在方寸之間形成完美閉環。譬如在被張江人親切稱為「生命大道」的金科路上,生命科學產業園、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星羅棋佈;又譬如同樣產業園區、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的「中科AI大道」,則是遍佈着張江另外一個主導產業——人工智能……
又或是服務的「温度」,張江科學城書房、張江戲劇谷、納仕張江國際社區等空間載體里,事業與生活的完美平衡讓全球創新人才真正實現「此心安處是吾鄉」。
當夜晚的張江亮起繁星般的燈光,每一扇窗户后都是一個連接世界的節點。這里沒有單向的「引進來」或「走出去」,只有持續的「雙向奔赴」。活力四射的張江,從來沒有封閉的圍牆,這里的大門永遠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