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美AI競爭報告: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政策能否突破美國封鎖?

2025-07-01 15:51

爲了到2030年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全球領導者,我國正在部署涵蓋從芯片到應用的整個人工智能技術棧的產業政策工具。這些人工智能產業政策的制定和拓展,引發了兩個問題:

1、我國政府正在採取哪些措施來支持人工智能產業?

2、 這些產業措施是否有效?

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政策可能會加速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通過對研究、人才、計算補貼和應用的支持。中國的人工智能模型正在縮小與美國頂尖模型的性能差距,中國人工智能的應用正在各個領域快速增長,從電動汽車、機器人到醫療保健和生物技術。雖然這種增長主要源於中國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新,但國家的支持也有助於提升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競爭力。

然而,即使有政府的大力支持,還是有許多瓶頸亟待克服:美國主導的對人工智能芯片以及生產此類芯片所需的半導體制造設備的出口管制,限制了中國人工智能開發者可用的計算能力。計算資源的匱乏迫使中國企業在投資模型開發的短期進展和構建長期的制裁抵禦能力之間做出權衡。

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政策將通過為本已強大的行業提供人才和資本,幫助中國企業與美國人工智能公司競爭,這種發展既受益於私人市場的競爭,也受益於中國政府的投資。

一、中國人工智能政策目標和工具

中國與美國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政策目標和論述有所不同。在美國,人工智能政策論述有時被描述為「通用人工智能競賽」;而相比之下,我國對人工智能論述則不那麼抽象,更加側重於希望人工智能能夠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並增強國力,即支持整體經濟目標的經濟和工業應用。

到2030年,我國的目標是將人工智能打造成為一個價值1000億美元的產業,並在其他行業創造超過1萬億美元的附加值。這一目標包括利用人工智能升級醫療保健、製造業和農業等傳統行業。此外,它還包括利用人工智能賦能新興產業,特別是具有實體應用的硬科技領域,例如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和無人系統。

中國正在使用各種各樣的政策工具(見圖 1)。國家主導的人工智能投資基金正在向人工智能模型和應用的開發投入大量資金,其中包括一項 82 億美元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基金。正在建設的國家集成電路網絡,能夠匯集公共和私人數據中心的計算資源。從上海到深圳,地方政府都設立了國家支持的人工智能實驗室和人工智能試驗區,以加速人工智能研究和人才培養。所有這些國家支持都建立在阿里巴巴和字節跳動等中國科技公司數百億美元私人人工智能投資的基礎上。儘管如此,此類投資仍落后於美國的私人投資,例如 OpenAI 的星際之門項目投資 1000 億至 5000 億美元。

圖1.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棧和產業政策

二、美國出口管制限制促使我國AI「自力更生」

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尤其是與美國的關係,重塑了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政策以及更廣泛的技術產業政策,使其更加註重自力更生和戰略競爭。出口管制切斷了中國獲取對人工智能開發和部署至關重要的先進計算芯片的渠道。字節跳動和百度等中國人工智能公司已經開始抱怨計算能力受限;隨着人工智能開發和部署對計算能力的需求不斷增長,缺乏先進芯片的獲取可能會嚴重限制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增長。

美國在總計算能力方面遙遙領先,部分原因是出口管制。規避或減輕美國主導的先進半導體出口限制的影響已成為中國人工智能政策努力的重點。在2025年4月舉行的中央政治局人工智能會議上,中國強調「自力更生」,並打造「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軟硬件生態系統。

在人工智能芯片方面,中國正在支持開發英偉達GPU的國產替代產品,例如華為的昇騰系列,后者在性能和產量方面落后。依賴數量越來越少、性能越來越弱的芯片,迫使企業限制其計算能力,從而減少了它們可以同時進行的訓練和模型部署工作負載的數量和規模,目前在華為硬件上訓練的模型不足十個。

此外,中國人工智能公司正在採取其他策略來繞過出口管制並獲得被禁的英偉達 GPU,包括芯片囤積以及在從墨西哥到馬來西亞的世界各地建立數據中心。

因此,儘管出口管制對於美國減緩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目標至關重要,但它們不太可能完全阻止中國的人工智能進步,反而可能會在某些方面促進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

中國人工智能開發者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缺乏成熟的美國軟件替代品。爲了克服這一限制並促進自主發展,中國正在開發英偉達 CUDA 軟件的替代品。在人工智能框架方面,支持採用華為的 MindSpore 和百度的 PaddlePaddle,作為 Meta 的 PyTorch 和谷歌的 TensorFlow 的替代品。然而,這些框架在採用率方面目前仍然落后於美國框架,與美國代碼庫相比,它們在 GitHub 上受到的關注度遠低於美國框架。

就目前而言,中國針對西方人工智能軟件堆棧的替代方案似乎還不夠成熟,無法完全取代西方框架。然而,如果這些替代方案日趨成熟,並形成一個真正的替代生態系統,這種情況可能會有所改變。這種動態反映了中國為增強抵禦美國出口管制能力而採取的措施的總體狀況:這些措施尚不足以克服出口管制帶來的重大限制,但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殺出重圍,發展出真正替代西方半導體和軟件的方案。

三、中國的人工智能政策會有效嗎?

中國政府的支持能否使其人工智能生態系統趕上甚至超越美國及其盟友?目前該行業的發展還為時過早,無法給出明確的答案。但總體而言,政府的支持可能不會帶來負面影響,因為中國優先考慮的政策總體上似乎是針對整個人工智能行業的關鍵需求。

中國政府的支持對於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至關重要,尤其是在解決三大關鍵瓶頸方面:

首先,如上所述,開發國產人工智能芯片和抵制制裁的半導體供應鏈,對於在美主導的出口管制下競爭至關重要;

其次,儘管中國人工智能研究排名靠前,但其人工智能領導者認為人才短缺是一個關鍵制約因素,這些領域的成功將決定政府支持能否幫助中國實現全球人工智能領導地位的目標;

第三,中國必須迅速擴大能源生產規模,以滿足預計到 2030 年數據中心需求增長三倍的預期,儘管中國新建發電廠的速度遠快於美國,因此很可能能夠應對這一挑戰。

與此同時,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政策也可能會在幾個方面遇到阻礙

首先,中國人工智能公司面臨壓力,要求它們使用不太先進的本土替代品來替代全球平臺,這可能會減緩它們開發前沿模型的進程,至少在未來幾年內是這樣。科大訊飛聲稱,除了華為的模型外,它擁有唯一一個完全使用中國製造的計算硬件訓練的公共人工智能模型。該公司表示,從英偉達轉向華為芯片(包括 Ascend 910B)導致開發時間延迟了三個月。

其次,如果稀缺的人工智能芯片不能得到有效配置,資源可能會從生產力更高的用户身上轉移開來。

第三,獲得政府支持的中國人工智能公司可能會受到美國和其他國家更嚴格的審查,從而可能限制這些公司獲取關鍵資源(例如先進芯片)或進入國際市場的能力。例如,DeepSeek 的突然崛起已促使美國官員和機構限制其獲取美國技術,從而限制其使用。德克薩斯州、紐約州和弗吉尼亞州等州以及國防部、商務部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等聯邦機構已禁止在政府設備上使用 DeepSeek。

人工智能與中國已實施產業政策的其他領域(例如造船和電動汽車)有着根本的不同,部分原因在於人工智能發展依賴於快速變化、範圍廣泛的創新。頻繁的範式轉變(例如推理模型的出現)以及對人工智能發展軌跡缺乏共識,會讓政府難以實施長期規劃。與許多傳統行業不同,人工智能行業嚴重依賴人才和數據等無形投入,這些投入對資本補貼的響應度較低,國家也更難控制。儘管國家支持在某些領域(例如資本密集型的計算基礎設施)可以提供幫助,但其他領域(例如基礎模型和應用的進展)將主要由私營部門推動。

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擁有競爭力,卻沒有任何政府實質性支持,而是依靠私營部門的投資和研究,這一事實表明,與其他行業不同,產業政策可能並非人工智能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人工智能擁有龐大且不斷增長的私營市場,可以吸引企業和投資者,其市值已達7500億美元,預計還將繼續增長。此外,像DeepSeek這樣的中國私營企業引領着人工智能的發展,而非國有企業,這表明私營部門在推動該領域創新方面可能更具優勢。

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進步很可能將繼續由其創新型民營科技公司和初創企業推動。只要中國的產業政策能夠與民營生態系統協同或為其提供支持,有可能幫助民營人工智能發展取得成功,從政府的角度來看這些政策就是「有效的」;如果此類產業政策與民營人工智能生態系統的需求和挑戰沒有明確關聯,則更有可能被浪費。

不過,即使獲得鉅額國家補貼,中國人工智能開發商要想縮小人工智能投資缺口,也必須吸引更多私人投資:據估計,目前美國人工智能公司獲得的私人投資是中國公司的十倍以上

中國人工智能能否「超越」西方供應商,也將取決於私營部門的創新。即便中國人工智能暫時無法超越西方,由於私營創新與公共支持相結合,中國仍可能保持強勁競爭力。

編譯:《互聯網法律評論》

【免責聲明】本文撰寫所需的信息採集自合法公開的渠道,我們無法對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準確性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證。本文僅為分享、交流信息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企業、組織和個人的決策依據。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Internet Law Review」,作者:蘭德公司全球和新興風險項目,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