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01 12:26
在投資圈里,有個經典的方法論叫「賣鏟子」,説的是人們覆盤歷史的時候發現,當年那波加州淘金熱里真正賺到大錢的不是那些泡在河牀上篩出金子的人,而是那些那些向淘金者出售必需工具和服務的人,比如賣鏟子、鐵鎬、牛仔褲、甚至提供住宿和貸款的人——一個江湖傳説是,知名的牛仔褲品牌「李維斯」就是這麼起家的。
這背后的邏輯再直白不過了,淘金者可能一無所獲,但只要有人去淘金,鏟子就總有銷路。
而最近,人們再次見證了「賣鏟子」的巨大潛力:著名的AI編程工具Cursor開發商,成立僅三年的Anysphere正式對外確認,他們完成了一筆規模達9億美元的新融資,領投方為Thrive Capital,其他投資方包括A16z、Accel和DST。與此同時,他們估值的達到了驚人的99億美元(約人民幣711億元),相比於去年年底完成的B輪融資直接飆升了380%。
Anysphere本輪融資的消息實際上在今年5月就有消息,但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太多人在意。
為啥?因為一切如果是真的,那實在有些離譜。Anysphere的A輪融資發生在2024年8月,當時他們以4億美元的估值融資了6000萬美元,投資方是A16z、Thrive Capital和Stripe的聯合創始人帕特里克·科里森(Patrick Collison)。Anysphere則發生在2024年12月,他們以26億美元的估值,融資了1.05億美元,投資方同樣是Thrive Capital、A16z,這次又帶上了Benchmark。
咱就概括來看,Anysphere用4個月的時間就敲定了兩輪,總共1.6億美元的融資,算上孵化他們的種子輪投資者OpenAI,還把AI圈內最活躍的頭部機構都變成了自己的股東。然后又過了4個月,你告訴我他們又要融資,而且估值翻番?那真不敢信。
這還不算最離譜的。雖然Anysphere如今在AI行業鼎鼎大名,但實際上這家公司2022年才成立,四位聯合創始人麻省理工的同學,都出生在2000年之后。在創業之前,他們有人待在學校的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CSAIL) 里搞研究,有人在谷歌實習、有人在參與OpenAI的加速器項目,雖然積累了一部分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大規模軟件工程方面的專業知識,但歸根到底沒上過多少「正經班」。之所以選擇創業,是有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們聚在一起「熬大夜」開發某個項目,然后互相抱怨起編程工作有多枯燥、機械和碎片。
圖為四位聯合創始人合照,圖片來源:Anysphere
用咱們最生活化的話語體系,Anysphere其實是一個成立三年的學生項目,能夠在前后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連續拿到3輪規模不低的投資,這真的很離譜。估計最初報道這個消息的媒體心里多少也犯了嘀咕。一個側面例證是,5月的報道普遍都對Anysphere的估值「有所保留」,認為他們大概會以90億美元的價格成交。
現在來看,這顯然低估了。甚至相較於他們的估值膨脹速度,他們的業務發展速度更令人吃驚:
今年1月,他們宣佈收入超過了1億美元,打破了由網絡安全公司Wiz創造的記錄,以14個月的成績成爲了有史以來最快實現這一「小目標」的初創公司;今年3月,他們更新了營收數據,他們的用户超過了100萬,與此同時收入實現了翻番,達到了2億美元。到6月,厲害了,他們宣佈公司的ARR(年化經常性收入)達到了5億美元,也因此又多了一項紀錄——他們成爲了有史以來增長最快的初創公司,這一切還是建立在「0」營銷費用的基礎上。
A16z成長基金合夥人,主導了對Anysphere投資的Sarah Wang曾經在B輪融資時説:「我們非常高興能夠繼續與Cursor團隊合作,見證他們席捲編程世界」。現在看來,這句話確實沒有吹牛,世界確實被他們「卷」到了。
那麼Anysphere為什麼能這麼猛?最簡單的解釋就像開頭那樣,因為Cursor看起來就像AI時代的「鏟子」。
圖片來源:Cursor
AI爆火的這幾年,你應該經常聽到這樣的描述:在未來,一位對編程語言一竅不通的門外漢,也能根據自己的需求編寫出自己需要的程序——Cursor最初的定位就是奔着這個目標去的。
四位聯合創始人們總結了自己的開發經歷,認為程序員們普遍感到工作非常痛苦,是因為現有的編碼工具主要側重於語法和文件管理,參與開發的大佬們不得不花費巨大的腦力記憶複雜的代碼庫,同時再花費巨大的體力完成重複性任務,最終的結果就只能是「身心俱疲」下堆出一座座「屎山」。而「人工智能」的出現似乎能很好地補全這一切,它可以像一個助手一樣,補全編碼語言和程序員大腦之間的「物理阻隔」,讓編碼工作變得更輕松。
所以最初版本Cursor,看起來就是Visual Studio Code的人工智能插件,旨在讓編程「速度提升一個數量級」,然后解放程序員的大腦,將經歷用到「更有趣,也更具創造力」的地方去。
但如果僅僅是這樣,其實仍然不足以讓Anysphere脫穎而出。因為計算機技術發展到今天數十年,這四個小夥子並不是第一批對編程感到身心俱疲的人,試圖用人工智能優化整個編程工作的創業者大有人在。GitHub Copilot、Gemini、Amazon Q Developer、Windsurf、GitLab Duo、JetBrains AI Assistant、Sourcegraph Cody和Tabnine都能實現相關功能,其中不乏背靠大廠、能夠吃到生態紅利的項目。
這些競品中最出名的應該是Windsurf。Windsurf的開發公司Codeium,這家公司因為今年4月收到了OpenAI的收購要約而名聲大噪。從產品來看,Windsurf主打的也是AI編程工具,目前支持70種編程語言,主打與各大流行的開發環境無縫集成,提供更好的用戶界面和更快的性能,以及編寫模式的創新,是一個「Flow = Agent + Copilot」的產品。
據報道OpenAI的出價大概是30億美元,遠高於C輪投后估值已達12.5億美元。一旦交易成功,這就將是OpenAI自成立以來最大的一筆收購案,也足夠證明OpenAI對這款產品的看好。
所以Anysphere最大的殺手鐗,是他們打算讓Cursor成為「鏟子中的鏟子」。在四個小夥子的構想里,成為程序員們的助手只是基於「商業求生」考慮的第一步,他們真正的目標是創造一種能夠超越「古典人工智能產品」的「人機協作編程」產品,讓Cursor能夠「理解、自動化並加速整個開發流程」。
在這個思路下,與競品友商們相比,Cursor的產品亮點是對項目的全面理解能力和對話式交互界面。比如Cursor的「智能代理模式 (Agent Mode)」完成開發者給予的複雜指令——例如在整個項目中實現身份驗證功能——並自動執行這些變更,大幅節省時間。Cursor的自適應學習功能,則不斷感知團隊和個人的編程風格,然后定製化地自己的工作方向。
本質上,Cursor就是一個由AI扮演的「結對程序員」,它將人類的創造力與機器的精確性相結合。其模型上下文協議 (Model Context Protocol, MCP) 優化了 AI 的代碼上下文理解能力,從而帶來更智能、更準確的響應。
所以在業務進展上,Cursor取得空前進展速度也就不奇怪了。Anysphere目前大部分收入來自Cursor的用户月費,每個月每名用户需要花費20到40美元不等。據媒體爆料,世界500強企業里有超過一半的企業都是Cursor的用户,這些用户們每天共計生成近10億行代碼。
有人歡喜就有人憂。創投圈在收穫一個全新的商業奇談時,另一個事實也再次被確認:目前整個一級市場的熱錢集中度真的很高。幾乎是在Anysphere成為史無前例的獨角獸同期,Meta被曝出計劃以140億美元的價格,換取人工智能獨角獸Scale AI的49%股權,凱輝則募集了歐洲有史以來最大的一隻人工智能領域風險投資基金。而在新一期的YC春季訓練營里,全部144支入選團隊里有66家宣稱自己的產品是「AI agents」,拿走了46.5%的融資額。
這些事件只是一個縮影。放大到全球,根據Crunchbase近期發佈的全球融資報告,人工智能不僅是2025年第一季度風險投資的領頭羊,更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史上融資最猛的一個季度,整體投資額達596億美元,吃掉了全球53%的風險投資份額。再具體到美國和加拿大市場,AI直接拿走了70%的份額。
AI帶動人們新一輪的技術迭代當然讓人興奮,但風險投資歸根結底還是一個市場經濟行為。而在市場經濟規律上,一個最基礎的規律就是「資源此消彼長」。如今風險投資的高集中度難免不讓很多人擔心,本來就稀缺的流動性,會不會進一步下降。
一個最直接的數據證明是,在人工智能崛起的同期,biotech的風險投資規模斷崖式下降。自2018年達到高峰以來,biotech初創企業的融資總額已經同比下降了92%。PitchBook高級分析師Kazi Helal指出,除了IPO遇冷和biotech漫長的成長周期之外,NEA、A16z這些過去biotech領域內重要的玩家將注意力轉移到人工智能,是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樂觀一點看,即使美國VC共識高度集中在AI這個超級主流敍事,依然具有相當的「性價比」,不然中國創新葯的海外BD也不會這麼兇猛。大家還是要各自解決各自的問題,有些投入或許是必須的「沉沒成本」,更何況,焉知目前到底是相當於2000年的互聯網,還是2010年的移動互聯網呢。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投中網」,作者:蒲凡,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