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30 20:11
2022年底ChatGPT問世,改變了全球科技行業的軌跡。
達武創投創始人荊濤卻感到一絲惶恐,他問騰訊的老領導馬化騰:中國在AI上是不是落后了?馬化騰告訴他:沒關係,他們搞出來全人類共享。
很快,圍繞大語言模型的創業在中美兩國遍地開花。荊濤很謹慎,沒有貿然出手,他擔心隨着技術迭代,出現「成本崩潰」——早期高價投的項目可能被后來者碾壓。今天,大模型行業遇冷,很大程度地應驗了他的擔憂。
荊濤是騰訊早期員工,完整地經歷了中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爆發期,他知道AI行業仍處於極早期,技術仍在快速演變,當前的佼佼者,或許只是過渡,真正的王者還沒出現。
達武創投創辦於2017年,主要投資商業航天、新材料、半導體、AI、低空經濟和創業服務等。
在商業航天領域,達武創投不僅押注了SpaceX,還在很早期就發現了星河動力、凌空天行等國內企業。這種遠見,也為達武創投帶來了巨大的回報。在半導體領域,達武創投投資了黑芝麻智能,打破英偉達在車規級芯片上的壟斷。
在AI領域,他認為依然會上演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領域「學習、跟隨、超越」的劇本。「中國有2億中產階級、2.4億接受過高等教育或職業教育的從業者,他們產生的數據量遠超歐美,一旦AI應用快速普及,可能在3-5年內實現超越。」
AI創業者相比前輩,最大的優勢是進入了「民智已開」的技術環境:產品從一開始就能夠通過收費來獲取精準用户。在AI領域,荊濤看好AI與數據挖掘結合帶來的巨大商機。
最近,荊濤也加入了Global AI的投資人陣容,后者是一個面向全球AI應用創業者的超早期投資加速平臺,旨在推動「一人AI獨角獸」時代的到來。
聲明:訪談對象已確認文章信息真實無誤,鉛筆道願為其內容做信任背書。
鉛筆道:從ChatGPT問世以來,AI賽道的創業機會有哪幾次變化?
荊濤:ChatGPT出來時,我有點慌。23年春節后,我找了馬化騰,問他怎麼辦,咱們是不是落后了。他説,沒關係,他們搞出來全人類共享。這話讓我安心。他意思是,過去我們互聯網追趕美國,Copy to China,但后來很多賽道超越了美國。
作為投資人,當時我不知道怎麼投。大模型遍地開花,投資動輒幾百萬美元,連響動都沒有,像2000年前后的互聯網泡沫,錢像燒紙一樣。我們採取謹慎態度,密切關注但沒出手,尤其在大模型上,投不起。同行也大多謹慎,高度關注但出手少。
鉛筆道:大家很謹慎的原因是什麼?
荊濤:怕「成本崩潰」。比如買輛30萬的車,幾個月后降到18萬,再過幾個月12萬,甚至幾萬。投資也是,AI迭代快,早期高價投的項目可能被后來者碾壓,血本無歸。
22年一個億和25年一個億差別不大,但投錯了就沒了。所以我們不激進,拿錢當錢,很多投資機構也這麼想。
鉛筆道:你願意投哪些AI項目?
荊濤:核心還是有用户需求。很多AI產品是臆造的,沒深入生活調研。像雷軍、馬雲早年那樣,追着用户問需求。現在的AI創業者要注重生活和產品的真實體驗,這是互聯網成功的關鍵,今天依然重要。
鉛筆道:創業者如何切入生活剛需,把AI應用與場景痛點真正結合?
荊濤:創業者必須擁抱生活、融入生活,別把自己當「I人」。
如果現在打仗需要上戰場,難道能説「我是I人所以不去」嗎?工作就是要接觸用户的,不管你是內向(I人)還是外向(E人),產品最終是給他們用的。不跟用户交流,怎麼可能做出好產品。
一切答案都在現場。想開發好產品,就去接觸老百姓;想做好定價和市場定位,就去和客户、行業專家交流,不能閉門造車。
我現在遇到做智能體的人,都會問,你跟多少人聊過?有沒有見過500人?至少300人? 但很多人聊過30個人就覺得夠了。
達武創投創始人荊濤
鉛筆道:你怎麼看AI公司及產品在商業化過程中遇到的困境?
荊濤:我覺得這根本不算困境,因為商業化其實還沒真正開始。
絕大多數人對人工智能只是有所耳聞,但真正應用到公司運營、工作場景甚至日常生活中,還需要時間。
尤其在中國,人口結構複雜,這類看似「高大上」的事物,必然先在高端人羣中發起和應用,再逐步向下傳導。所以當下不是困境,而是大家都在探索路徑。
鉛筆道:AI應用創業應如何構建商業閉環?
荊濤:這本質是人生哲學問題。
早年互聯網免費,是因為需要培養用户認知,且當時上網用户少,產品也少,只能靠TO B廣告收費。
但后來的「免費」其實是陷阱: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户一步步被引導付費,因為不付費就無法解決問題——「免費的纔是最貴的」。
但現在人工智能時代「民智已開」,大家都知道沒有免費午餐,免費只會吸引「白嫖黨」,他們永遠不會付費。
所以好產品應該從一開始就收費,用價格做過濾器。收150元,篩選出有150元支付能力的用户;收1.5萬元,篩選出相應支付能力的用户。
如果產品不具備這個特性,就繼續打磨,別盲目投流,否則容易現金流斷裂。用户若只是被廣告吸引,而非主動使用,最終難以為繼。
鉛筆道:有沒有比較看好的AI加行業?
荊濤:我比較看好一個冷門行業——數據挖掘行業。
在AI時代,這里有很多價值可挖。過去搞數據挖掘主要靠媒體、專業機構,但AI時代技術水平不同了,能讓普通單位、企業、創業者也享受到專業數據挖掘服務。我最近在關注相關公司,有些雖默默無聞,但估值已不低,做的事很有價值。
這類公司分兩派,比如美國的AlphaSense真的用AI技術,而國內很多公司靠有經驗、懂數據挖掘的專業人員。
在中國,兩者需要結合。因為AI大模型常出現「幻覺」,沒相關語料就會胡說八道。數據挖掘容不得虛假,涉及投資、併購等場景時,幻覺數據會致命。
所以國內做數據挖掘可能要「人在先,機器在后」或「以人為主,機器為輔」。
鉛筆道:AI加數據挖掘有哪些落地場景?
荊濤:目前看可能在科技、財經、文化旅遊、農業等常規領域落地。
鉛筆道:DeepSeek對AI應用創業有什麼影響?
荊濤:首先是帶來信心。
在DeepSeek出現前,國內產業界一直擔憂中美AI差距,但它的出現讓創業者意識到至少在某些領域,中國AI不遜色於美國。這就像早年中美互聯網差距從一年多縮短到半年,最終被中國超越。
目前有人認為中美AI差距約3-5個月,儘管部分領域仍有差距,但基於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歷程,我樂觀預計最多三年內,中國AI可能與美國持平甚至超越。
核心優勢在於用户。中國有2億中產階級、2.4億接受過高等教育或職業教育的從業者,他們產生的數據量遠超歐美,一旦AI應用快速普及,可能在3-5年內實現超越。
鉛筆道:你怎麼看很火的人形機器人?
荊濤: 真正屬於人形機器人的時代還沒有到來。
看好它主要基於兩點:一是人們對機器人的固有認知,想到機器人,腦海中浮現的往往就是人形的樣子。
當人形機器人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時,它就有存在的價值。現在它至少能提供情緒價值,比如跳舞、唱歌等。至於端水、炒菜這些,我覺得也指日可待,技術上並非難事。
讓機器人進入家庭、工作和公共場景,人形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那些認為人形機器人現在什麼都做不了就否定它的觀點是短暫的,任何行業和產品都會迭代,最終一定會出現動作絲滑、準確、完整且安全的人形機器人。
二是人形機器人在社會上普及具有先發優勢。
這種優勢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電梯、汽車等日常用品,都是根據人類形態發明設計的。要改變這些設計並不現實,人形機器人可以輕松融入現有環境,不需要對現有設施特殊改造,從這個角度看,人形機器人的應用成本可能更低。
鉛筆道: 你為什麼很早就對商業航天充滿信心?
荊濤: 我們投資商業航天,不僅僅是因為熱愛,更是看到了一些趨勢。
就像經濟需要新的增長點,低空經濟、銀發經濟、人形機器人、AI智能體等都是。當時的商業航天也是這樣的機會。美國商業航天始於1986年,中國商業航天在2015或2016年(不同認定),我們比美國落后約30年,但落后意味着機會。
2017年我們投資SpaceX,看到了商業航天發展的真實情況,判斷國內也會出現類似發展。雖然無法與美國相比,但國內企業可以抱團發展,火箭、衞星等不同方向可能由多個公司共同推進。結合中國整體發展節奏,商業航天一定會有發展。
2020年投資星河動力時,我們做盡調發現,政府相關機構、央企國企承擔着探索星辰大海的使命,而像發射火箭、送衞星入軌等簡單重複的工作會交給市場化的商業航天企業。
國家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集中力量探索深空,同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鼓勵優秀人才從體制內出來嘗試。
我們知道國內商業航天一定會蓬勃發展。不過具體選擇投資對象很有講究,當時商業航天領域有藍箭、星河、天兵、東方等企業,我們的投資理念是選擇與我們理念相近的人。
比如劉百奇是產品型人才,一心撲在工作上;我們投資的黑芝麻的單記章是工程師,交流時只談產品和半導體;投資的做細胞治療的企業創始人,是世界級科學家,滿腦子只有科研,甚至爲了保護大腦不喝酒。我們選擇的都是務實、專注的創業者。
投資SpaceX時,公司內部有不同意見,我的搭檔想投,我反對,最后折中決定投但減少投資額度。
投資領域有「冪次法則」,即少數項目帶來絕大部分回報。目前我們在商業航天的投資收益,基本覆蓋了所有投資款,商業航天會是我們持續關注的主要賽道。
鉛筆道:如果現在進入商業航天領域,哪些細分方向有機會?
荊濤:三個方向:
- 載荷:存在市場機會;
- 火箭/衞星配套裝備與新材料:技術迭代需求旺盛;
- 商業航天服務:圍繞產業鏈的配套服務領域。
鉛筆道:達武創投判斷半導體好項目的標準是什麼?AI對半導體產業鏈有何影響?
荊濤:半導體是個殘酷行業,高投入、高風險、低利潤。在中美競爭前,這行業就很苦逼。但頂級項目仍有機會。
好項目需具備三點:
第一是絕對技術實力:無核心技術則無法立足;
第二是穩定訂單:無商業化能力的公司最終會失敗;
第三則是創業者心態:需具備長期攻堅的心力,能承受挫折。
AI對半導體的拉動主要體現在算力需求激增,推動芯片性能升級,但行業本質仍需腳踏實地。
鉛筆道:國產替代為半導體行業帶來了哪些機會?
荊濤:國產替代機會非常大。比如我們投的黑芝麻智能,做大算力車規級芯片。
早年這類芯片90%以上被國外廠商壟斷。黑芝麻的芯片要進某主機廠時,某國外廠商華北區總經理威脅這家主機廠,如果用黑芝麻的芯片,就不供貨。
這不是祕密,是中國汽車史上的一件大事。
后來紅旗、東風頂住壓力,用了黑芝麻的芯片。國產半導體、集成電路就是這樣一點一滴拿回市場,未來一定會成功。
鉛筆道:這一輪AI創業熱對半導體的拉動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
荊濤:影響非常大。AI需要持續的算力支撐,所有應用場景都離不開半導體配合。中國AI的發展會帶動半導體國產化進程,比如傳感器領域——像他山科技做的觸覺感應器,未來機器人(AI物理化的具象形態)對傳感器、毫米波、紅外技術、無線通訊的需求會激增,這些都將推動半導體行業整體升級。
本文僅為口述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鉛筆道立場,亦不構成投資建議。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鉛筆道」(ID:pencilnews),作者:鄒蔚 ,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