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三個邏輯,讀懂AI時代的「海淀底藴」

2025-06-30 19:45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文 / 崔大寶

一則融資消息,再次將資本市場的目光聚集到了海淀。

位於海淀的具身智能大模型企業銀河通用宣佈完成規模為11億元人民幣的新一輪融資,兩年累計融資超24億元。本輪融資匯聚了寧德時代上市公司戰投、溥泉資本(CATL Capital)、國家開發銀行國開科創、北京機器人產業基金、紀源資本等頂級投資方。

值得一提的是,這家海淀獨角獸項目,不僅註冊地在海淀,其創始人王鶴畢業於清華大學,此后在北大任教,是個「土生土長」的海淀人才。

從海淀高校走出,成長為海淀企業,再到海淀人工智能領域的獨角獸,銀河通用在海淀的成長並非個案。這背后,是海淀不遺余力地通過教育留住人才,通過資金助力企業發展,通過服務實現AI產業聚集的全路徑經驗。

如今的海淀,已經坐實了AI之城的名號。這並非説説而已。

近期,海淀低調地公開了一組數據:人工智能學者1.23萬名,其中101人次榮登「2024年度AI2000全球頂尖學者」榜單,佔全北京的80%以上;人工智能企業1600余家,基本形成了芯片、框架、大模型、數據技術與處理服務等全產業鏈自主可控技術體系;備案大模型89款,佔全北京的70%,區域AI產品訪問量全國佔比預計超60%;人工智能核心產值規模超2800億元,增速達到30%。

解讀一下這組數據:海淀有AI人才、有AI儲備項目、有產業集羣,這是產業發展最關鍵的三個硬核指標。

回到文章開頭這筆投資,似乎也隱含了海淀長遠的AI宏圖:從三個邏輯,塑造海淀的AI底藴。

邏輯一人才資源的厚度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

對於海淀而言,一條北京地鐵4號線,扛起了高素質人才的大旗。清華、北大、人大、北理等著名高校沿着地鐵4號線分佈,在地鐵車廂里擦肩而過的可能是行業泰斗、企業高管,也可能是文學大才、算法天才。

無論是一家企業,還是一座城市,「人」的因素都是至關重要的。近幾年,不少地方都試圖培養人才、留住人才、扶持人才。但一個核心是,人才的培養需要沃土,而一方黑土地,則需要數十年的澆灌和施肥。

《節點財經》瞭解到,地方人才政策大多分為幾類:其一、就業補貼和崗位補貼,其二、企業租房和購房補貼,其三、優化落户和創業環境,其四、促進本地高校畢業生留本地就業。

但更核心的問題是,如果地方沒有良好的高校資源,以及更多就業崗位選擇,那麼即便推出諸多人才政策,也很難真正地留住人才。

人才的培養並非一朝一夕之間。海淀之所以能掌握AI時代的話語權,與過去數十年對於人才環境的營造不無關係。

讓我們看看全國乃至全球智力資源最密集的區域是什麼樣的?頂尖高校37所,國家實驗室2家,全國重點實驗室92家,佔全國17.9%(514)、全市63.4%(145),新型研發機構12家,以中科院為代表的國家級科研機構96家,「兩院」院士646名、佔全國35%,人才資源總量200.4萬人、佔北京市25%,人才創新發展指數全國之首。

手握科技和教育這兩張「金名片」,海淀「以城之名」向全球青年才俊發出青春邀約,旨在實現「才」與「城」雙向奔赴。

在去年中關村開學季活動上,海淀區委書記以「海淀青春輔導員」的身份,發佈了《海淀城市「簡歷」》和《關於推進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設的若干措施》,着力打造青年引領、AI賦能的現代化高品質未來之城,積極營造有利於青年人才宜居宜業的發展環境。

時間來到今年6月,在啟航向「海」——2025中關村畢業季暨Hi Youth創壇啟幕,一張融合三山五園、中關村雙螺旋等海淀元素的「海淀校友卡」驚艷亮相。「這不只是一張卡,更是海淀的DNA。」它整合了政策扶才、安居樂活、悦享商圈、專屬AI等多項功能,是海淀為全球校友精心編織的情感紐帶。

一位投資人告訴《節點財經》,縱觀整個AI核心創業圈,一大部分都來自頂級高校,而這些頂級高校中,又當屬清華畢業生最多。

一方面,清華系撐起了AI創業圈半壁江山。據《節點財經》不完全統計,擁有清華背景的AI公司創始人已經多達40位,較為活躍的有十幾位。近幾年,智譜AI、月之暗面、百川智能、生數科技、面壁智能等公司先后斬獲億元融資,其創始人均來自清華大學。

另一方面,在移動互聯網浪潮里,海淀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公司,包括字節、美團、滴滴等。他們也為北京貢獻了充滿激情與活力的優秀AI創業者。在過去AI創業大軍中,一大部分都來自於互聯網大廠高管,其中字節、美團、百度高管AI創業的人數排在前列,這些大廠高管又因為個人的履歷獲得融資,從而走通了從企業高管到AI創業的路徑。

思靈機器人在手術室執刀,銀河通用機器人在倉庫精準抓取貨箱,中科慧靈的機器人在房間里彈奏電子鋼琴——這些精通「十八般武藝」的「智能生命體」背后,是1.23萬人工智能學者的合力之基。

這也就不難理解,從大模型「六小虎」到DeepSeek、Manus等現象級企業,為什麼均與海淀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了。

邏輯二、耐心資本的長度

根據IT桔子數據,今年以來,在AI領域出手三次及以上的地方產業基金共有7家,其中,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基金就在其中。

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基金是海淀區設立的投資平臺。今年2月,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三期基金重磅發佈,規模100億元,科技成長基金總規模增至200億元。《節點財經》獲悉,成立至今,中關村科學城投出多家AI企業,包括第四範式、銀河通用、瀾舟科技等。

而在子基金層面,就在最近,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基金擬出資五家子基金,這是繼今年1月份后,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基金的又一出資動作,細看這次機構的選擇,不僅有互聯網基因的機構代表美團龍珠,有啟明和礪思這樣深耕AI的機構,還有代表着高校和科研院所源頭的機構國科投資和SEE Fund。

據悉,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四期基金似乎也在籌建當中。按照母子基金投資方式,中關村科學城在身體力行地ALL IN AI。一個問題是,相比於其他地方政府,為何海淀如此重視風險投資的投入?

事實上,VC/PE是創新最好的助力者。通過早期投入,風險投資機構可以幫助海淀諸多高校人才的項目從高校走進市場,然后通過不同階段的資金,如天使、種子、成長以及PE、再或者併購等后期基金,助力企業一步步做強做大,走向資本市場。

而在這一過程中,市場化的VC/PE機構顯然是最有前瞻性的獨角獸捕獵者。

在投資策略上,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基金的邏輯也隱含了海淀對於項目扶持的態度:

在投資周期上,科技成長三期基金通過與市場化投資機構廣泛合作,設立覆蓋科技企業全成長周期的種子、天使、VC、PE、併購和S基金組合,打造母子基金聯動的投資矩陣,形成覆蓋全產業體系的基金譜系;

在投資方向上,構建覆蓋科技企業全成長周期、全產業體系的基金譜系,服務產業發展和企業成長,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在投資生態上,構建「投資+產業+服務」協同的生態體系,與投資機構密切協同,提供全面的產業資源和生態服務支持,營造最活躍最開放的科技投資生態,助力海淀「最具投資價值之城」的建設。

在政府引導基金的帶領下,海淀的投融資活動異常活躍。據最新數據,截至今年4月,海淀企業的融資活動持續領跑北京市,全北京獲得融資的企業中有超過50%落户在海淀,在今年2月,這一數字高達60%。

更具震撼的一項數據顯示,2024年,海淀股權投資披露金額達722.5億、佔北京市的45%。截至目前,2025年海淀區已發生了近140起融資活動,融資項目覆蓋領域包括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具身智能、商業航天、醫藥健康等多個領域。

海淀的資金不僅是活躍的,更是耐心的。今年以來,海淀區在AI領域的融資有近80%的項目處在B輪之前,也就是説越來越多早期項目正在海淀生根發芽。海淀正在加大對早期項目的投入,通過更長期的資金,幫助小苗成長為大樹。

這樣的投入之下,海淀匯聚市場主體超26萬家,科技型企業近14萬家、佔一半以上。高精尖企業呈金字塔式集聚,聚集了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近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04家、佔北京市近38.6%;獨角獸企業51家,佔北京市四成;上市企業266家,居全國地級市(區)之首。

有了資本的扶持,海淀的AI企業,正在不斷擴容,形成一片AI森林。

邏輯三、科創服務的深度

「想要看項目,一定要去中關村。」一位來自深圳的投資人告訴《節點財經》。在這波AI項目的融資熱潮中,來自全國的VC/PE投資人一定要打卡的地方,除了清華、北大,可能就是中關村了。

這里不僅有大量的初創項目,還有很多頂級的idea。

在大眾眼中,中關村並不是海淀區的某條街道,而是以中關村為核心,輻射全北京乃至京津冀、甚至全國的高科技旗幟象徵,它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是創新的代名詞。

如果以中關村南路中心為圓心、兩公里為半徑畫一個圓,大模型「六小虎」中的四家均在其中。把鏡頭拉長,作為中關村發源地和核心區的海淀區,有26家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佔北京市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的七成,佔全國的四分之一。

通過大量的人才儲備,和耐心資本的佈局,海淀匯聚了大量的AI項目。從單個項目到產業集羣,並不是發展的終點,而是蓄勢起勢的起點。下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不斷通過服務,幫助項目方長久地紮根海淀。

做好科創服務,已經是當前各地都需要面對的必答題。

一位華南的投資人曾告訴《節點財經》,很多時候,投資人將項目帶到地方,但發現政府服務跟不上,「企業去了無人問津,沒人對接各類資源。這樣的情況非常多見,再好的企業也很難在這樣的地方落地。」

這種情況非常普遍,今年大火的杭州,就是通過服務出圈。而在科創服務上,海淀早已經是一位「老專家」。

事實上,海淀曾提出,對青年人才和優秀企業的培育和吸引,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

今年人工智能領軍人才發展論壇上,海淀發佈重磅AI支持政策,推出「中關村AI北緯社區」,在中關村科學城北區範圍內打造「AI北緯社區」,符合條件的入駐企業可享受最高三年租金全免的優質產業空間、周邊千套人才公寓的強力保障,以及企業孵化加速、人才服務、產業政策等一站式服務。

不僅如此,在構建服務生態上,海淀還在着力推出各類深入毛細血管的「服務站」。

以海淀人工智能創新街區大模型生態服務站為例,在服務站里,企業可以獲得「解渴」的備案合規、安全風險等政策解讀;可以快速匹配政府專項補貼及引導基金;可以面對面與銀行、北京股權交易中心、證券交易所等單位交流,享受貸款、股權融資等服務;可以找到上下游關聯企業,開拓市場,對接製造、交通、教育等垂直應用場景。

通過政策領航、資源集聚、經驗共享等,這些服務站將創業企業需要的資源從散落的珍珠,匯聚成項鍊。為海淀人工智能企業的發展提供全方位助力。

「對於創業企業而言,我們在不同階段缺乏的資源是不同的,比如資金、算力、人才、夥伴、商業場景等等。」一位在海淀創業的AI項目負責人告訴《節點財經》,「但是在海淀,這些資源全部可以集中地獲取到。」

通過資源對接「全鏈路」的打通,AI項目可以通過海淀各類服務站和生態園區,跑完自身需要的「最后一公里」。而通過降低創新成本、強化資源整合、優化營商環境,為海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產業高地,不斷注入強勁動能。

人才資源的厚度、耐心資本的長度以及科創服務的深度這三個邏輯背后,藴藏着海淀發展AI的核心密碼,也讓我們讀懂了AI時代的「海淀底藴」——如今,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以及不遺余力地全面支持,讓海淀在AI領域的競爭中遙遙領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