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gent輕量化創業實驗:「10人軍團」撬動千億市場

2025-06-30 09:58

小團隊配合AI技術、撬動千億級市場的「創業大戰」,正在打響。

6月25日,出門問問創始人李志飛分享了一場顛覆認知的「一人公司」實驗:他以AI為唯一助手,僅用兩天,就獨立開發出專為AI組織設計的協作平臺原型——「AI版飛書」。

這是一個具備登錄、私聊、羣聊、文件上傳、消息轉發和回覆等核心功能的辦公軟件。「説實話,剛開始我做了半天就差點放棄了,因為數據庫問題搞不定,總是出現各種Key錯誤,但我最終還是在兩天內把它做出來了。」李志飛説。

爲了推廣這款Agent產品,李志飛還讓AI在5分鍾內搭建了一個帶有產品亮點和獨特功能的網站——在過去,這樣的工作通常需要五六個人花費一周的時間完成。

在李志飛看來,這場實驗印證他的預判:「AGI時代已至,只是尚未均勻分佈。」早在3月的2024年業績發佈會上,他便預言:一家原本需要兩百人的公司,未來或許只需要二三十名核心員工,其他崗位由AI Agent填補。

如今,這種「微型團隊浪潮」正席捲初創生態——越來越多新公司以1~2人的規模,就能實現過往數十人團隊的效能。近期,由一兩個人組成的AI初創公司越來越多。

火山引擎總裁譚待也注意到,AI時代誕生的初創公司有一個特點,即人都很少。他在6月份接受鳳凰網科技採訪時表示:「基於AI,一個人就能做很多人的事情,可能一家公司20個人都不到,但是能持續高速發展。」

AI for IoT(物聯網)領域創業公司熵增力場(Mighty AI)即是典型——其創始人孫卓見透露,公司核心團隊僅2人(含其本人與CTO張起),今年才因客户量激增補充了2名臨時運營員工。在AI深度協同下,原本需一周完成的任務,如今被壓縮至1天即可完成。

Anthropic首席執行官Dario Amodei在今年其舉辦的首屆開發者大會上預言:「首家由一名人類員工與AI合作運營、估值達到十億美元的企業,將在2026年誕生。」

小團隊配合AI技術、撬動千億級市場的「創業大戰」,正在打響。

Agent創業的新邏輯

當下,AI技術正以指數級效率重塑創業公司的工作範式,其中最為核心的是AI對編程效能的顛覆性變革。

李志飛以自身舉例:「在Google時期,我一天寫300行復雜算法代碼已屬高產;如今,一個通用Agent僅用3小時便產出3000行工業級Python(一種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代碼——純后端邏輯無UI(用戶界面),質量遠超我的水準。」這意味着AI Agent 3小時的代碼能力,等同他過往10個工作日的工作量。

不僅如此,團隊規模也將被AI瓦解。「當年Google Translate需20名頂尖博士長期攻堅,如今我憑一己之力可完成同等複雜度的系統。」李志飛説。

李志飛 來源:受訪者

李志飛自稱是Cursor(AI編程工具)的「野生代言人」。他目前每日使用Cursor的花費高達50美元,遠超25美元會員月費。「如果沒有Cursor,我不敢説自己一個人能抵100個人(的工作量)。」李志飛表示。

對AI時代的AI原生公司而言,AI帶來的效能躍升遠不止於代碼生成。據孫卓見透露,AI已深度融入他們從客户對接到研發落地的全鏈條,無論是方案撰寫、代碼實現,還是日常郵件溝通,都能交給AI員工實現。公司經過簡單地自主開發,每人配備三臺電腦全天候運行,人類做反饋和監督工作,這也為其帶來了300%以上的人效提升。

因此,創業兩年多來,孫卓見帶領的創業團隊規模非但沒有擴大,反而從初期的10人精簡至以2人為核心,這顛覆了他的核心認知:「我們曾接受投資人初創團隊需要角色齊備的觀點,但在自己公司專注研發攻關的實踐中卻發現,在AI的輔助下兩個人也能打造出領先行業的產品。」

跨越星空創始人尚晏儀同樣親歷了AI帶來的效能革命:其團隊在2025年年初轉型研發旅行Agent——iMean AI,不到半年時間,就完成初代產品的研發上線及6月16日的版本更新。「我們現在公司每個人都使用大量的AI工具,例如開發團隊僅需向AI編程助手發送任務目標,即可實現極高的完成率。」尚晏儀説。

在尚晏儀看來,未來可能不再有傳統開發崗,崗位職能將全面前移,即沒有開發,只有產品。更多的崗位需求將落在高維度的「設計」上,即做好「管理」AI的工作。

教育Agent公司課遊記也藉助AI實現了兩方面的顯著提效,創始人李春表示,公司成立初期,他就給工程師團隊部署了AI編程工具,以提高編程效率;文職崗位也能借助AI加速內容創作,還可以在創意瓶頸期激發思維突破。

另一方面,大模型技術的躍遷帶來效率的海量提升。尚晏儀表示,兩三年前,他們在為銀行客户做私有化部署時,整個團隊半年多僅能交付1個模型(基於早期LLaMA);如今基於DeepSeek等眾多模型,同等時間內可訓練100多個垂直模型(如旅行場景)。

AI技術提升運營效率的同時,也提高了營收效率。孫卓見團隊借深圳政策支持,以極低成本運作,他透露,目前企業在2025年的目標是隻服務好一個客户,即可完成產品打磨的同時覆蓋成本;尚晏儀團隊的產品剛上線一個多月,美國旅遊搜索引擎服務商KAYAK就找來談分成合作,公司下一階段目標是產品月活達到千萬量級;李春將課遊記今年的年度營收目標定為1500萬元,實現了「小團隊+AI槓桿」在Agent時代的盈利範式改變。

Fusion Fund創始人張璐認為,人工智能時代帶來的機會是,未來很多公司不需要搭建很龐大的團隊,就可以把收入做上去。其三期基金70%被投企業去年收入增加了20倍,且多為10人以內的小團隊。還有兩家公司以不足10人實現收入從零至數千萬美金飛躍,更有30人團隊年收入從50萬飆至1.5億美金。

這種「指數級營收曲線」正重塑資本關係——初創企業對融資依賴度驟降,可憑藉快速盈利選擇性引入優質資本,出讓更少股權,強化公司掌控力。

不過,以DeepSeek為代表的開源模型對AI創業產生了顛覆性影響,也帶來了值得警惕的競爭壓力。孫卓見認為,當下很多產品訓練和推理成本驟降,但核心能力都是由模型更新,而非創業者的關鍵Know How帶來的。因此,爲了面對日趨加劇的競爭,他對其他創業者提出的建議是,深耕垂直場景,疊加數據壁壘;構建與基礎模型解耦,可以兼容多模型的混合架構;關注Agent前沿趨勢,同時提升企業工程化和商業化速度。這樣才能在熱潮中保持清醒和企業活力。

從技術可行性到商業可持續性

「如果AGI的定義是解放80%的人類工作,那麼至少在軟件行業,AGI已經實現了。」李志飛表示。

大模型底層技術的普惠化正激發更多人加入AI應用創業的熱潮,中國AI應用領域爆發式增長,「Agent元年」的共識加速形成。奇績創壇2025春季路演中,57家入圍企業,近半數(28家)聚焦Agent賽道。

孫卓見也認為,DeepSeek的開源第二次引爆國內AI應用市場,給市場側和技術側都帶來了利好。

孫卓見 來源:受訪者

資本與創業者也在雙向奔赴。光源資本創始人、CEO鄭烜樂今年以來更頻繁地接觸創業者,他在4月底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亦表示:「近兩個多月機構投資動作明顯加快,今年市場景氣度正顯著回升。」

在此基礎上,鄭烜樂指出中國AI時代將迎來四大紅利。第一,創業者紅利:模型能力提升疊加工程能力擴散、算力成本下降,創業門檻隨之降低——從「唯技術大牛論」轉向產品專家、商業化人才與產業整合者入局;第二,產業紅利:DeepSeek推動全民AI認知覺醒,傳統行業企業家積極擁抱技術變革,大量產業場景加速向AI開放,催生出大量「AI+產業」的創新機會;第三,資本紅利:中國科技資產的價值正在經歷重估,驅動全球資金迴流中國,同時,退出渠道的暢通和優化也帶來資本紅利,科技投資生態持續優化;第四,全球化紅利:AI作為先進生產力,天然具備全球化的潛力,為中國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提供了新的動能。

不僅如此,據接近陸奇的人士透露,陸奇在今年赴美募資時發現,美國投資界對中國AI認知發生根本反轉——從「中國永遠追趕不上OpenAI」的固有偏見,轉向認為「中國AI發展勢頭已逐漸超越美國」。

紅杉資本年初提出,「AI的下一步,不再售賣工具,而是直接售賣成果,」進一步推動創業者聚焦核心能力——在擅長領域鎖定可規模化的商業場景,或規劃出更清晰的產品方向。

這種情況下,AI應用落地將迸發出極大的市場潛力。根據觀研報告網數據,2023年中國AI Agent市場規模約為554億元,預計到2028年將達到8520.35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72.7%。

儘管市場潛力巨大,但當下AI應用創業面臨巨大挑戰,從技術可行性到商業可持續性之間存在必然的探索周期,創業者往往需經歷多輪產品-市場匹配試錯。

對此,有投資人表示,AI創業存在鮮明的「代際進化」特徵:首代產品常為技術驗證,真正的市場價值錨點往往在二、三、四代迭代中確立。

2021年,在觀察到AI大模型的機遇后,尚晏儀團隊最初瞄準的是操作電腦(軟件)的AI賽道,在國內跑通了一些銀行金融客户后,他將目標客户對準了美國的軟件巨頭。但因團隊本土化不足、時差限制等導致溝通效率低下,團隊逐漸意識到自己在該領域競爭力的薄弱。

2025年初,尚晏儀團隊發現AI應用在專業領域(設計、編程等)滲透率高,大眾生活場景顯著空白,決定轉向C端市場。經過調研和討論后,團隊將高商業天花板、強用户痛點、低AI滲透率的旅行賽道視為破局點,其旅行Agent產品上線不到半年,海外自然增長用户就突破了11萬。

尚晏儀 來源:受訪者

李春也坦言,2023年10月創業之初,團隊已確定涉足AI教育賽道,但具體切入點仍歷經了多輪探索。2024年,他們還嘗試推出過AI高考志願填報等產品。李春認為:「初期廣泛試錯並非壞事——既能快速驗證方向,又可深度認知行業,為后續在業務上做減法、實現戰略聚焦奠定基礎。」

一人獨角獸,噱頭還是未來?

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25年3月AI原生應用月活用户達2.7億,相較於中國移動互聯網12.59億月活總量,滲透率僅為21.4%;用户日均使用時長僅123分鍾。這意味着大眾對AI產品尚未形成剛性需求,需要更多AI產品補充「空白市場」。

孫卓見對未來AI發展持樂觀且長期主義的態度。他認為,基礎模型技術至少在未來3~5年內還會持續迭代,間接促進Agent的潛能不斷釋放;同時,Agent至少需十年時間,才能完成「全能員工」的技術升級、產品打磨及社會認知重構。

盛景網聯董事長、盛景嘉成創投創始合夥人彭志強認為,隨着AI技術的升級,當研發一個軟件、交付一個Agent服務的成本無限趨近於0時,原來軟件覆蓋不了的小場景會大量出現,未來會有極為海量的(小型)AI工作室出現。這也就意味着,未來的企業的組織形態可能發生根本性變化。

今年年初,紅杉資本更是提出了一個顛覆性判斷:「一人超級獨角獸」估值模型將在18個月內完成驗證。

對此,李志飛坦言,雖然當前他高度依賴Cursor等工具,但他已經具備成為超級個體的潛力。如今他可以像指揮員工一般向AI下達複雜任務,且效率躍升顯著,傳統團隊需數日完成的工作,他藉助AI一小時即可解決。

這種情況下,必須把傳統組織轉變成AI組織,而傳統組織引曾以為傲的東西,反倒可能成為負擔。「如果在這次變革中,大廠的反應過慢,很多公司在這一波可能會掛掉,甚至巨頭也有可能被顛覆。」李志飛説。

今年上半年,馬海平在看到DeepSeek的表現后,則開始進行了一場「極限創業實驗」:以單人公司模式衝擊年營收一億元的目標。他構建的山羊智能零運營網頁Agent專注服務MCN與廣告公司,通過調用大模型實現社交媒體的智能化運營,從內容生產和客服互動的全流程支持。馬海平將公司架構極致精簡,自己做完產品原型開發后,將外觀設計、財務等職能全部外包,自己僅擔任產品經理、市場運營與銷售等角色。

馬海平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加持之下,一個人公司的邏輯思維成立的。這種模式並非孤例,即便是在此前,「耐克、蘋果等巨頭本質也是創意驅動型企業,將製造渠道外包,僅保留核心創新力。我將其推向極致,僅一人承載產品創意角色。」

在他看來,實驗已初現可行性,今年上半年,山羊智能的零運營智能體的總營收超過了5000萬元,3月份以來已經連續四個月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年度營收過億的目標已經過半。「基於當前的市場反饋來看,我的產品生命周期至少可以持續1~2年。」馬海平説。

對此,李春指出,AI工具的效果和效率正持續提升,但「一人獨角獸」公司目前尚未成熟。因AI創業需要有業務理解、技術開發、產品設計及市場推廣等綜合能力,其中市場推廣更是挑戰,他本人就因不擅長而不得不尋求專業人士加入。

李春 來源:受訪者

然而,李春也預測明年將出現真正落地的專業Agent(如運營或市場推廣Agent)。雖然初期Agent表現可能遜於人類,但通過漸進優化,「一人獨角獸」有望在明年實現可行性,並有望於三四年內普及。

孫卓見認為,「一人獨角獸」的口號在當下更似噱頭:這個概念在AI開源浪潮下被頻繁提及,但它更像一個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商業敍事,而非可複製的創業路徑。儘管AI賦能讓小團隊運作成為可能,但對公司人員精簡的過度追求理論是難以成立的。「我們從未否認‘人’在創意和執行中的作用,AI員工仍需進行結果對齊和輔助修正。」

他本人更看好「無邊界合作」的模式。「未來公司的邊界會日益模糊,人才可能基於共同願景跨組織聚合,而非拘泥於公司的組織架構。未來,大家將以目標為導向,任務為驅動,臨時組建團隊完成工作,並快速投入到下次重組過程中。」孫卓見説。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中國企業家雜誌」(ID:iceo-com-cn),作者:孔月昕,編輯:馬吉英,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