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30 08:50
隨着2025年的時間推進,我身邊很多人投入做AI產品的產品經理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跟他們溝通后,我發現主要就3點限制,如果你也打算做AI產品,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少走彎路,至少在產品定位上,你可以更好的決定是做native AI還是AI+產品。
AI產品的AI能力源於AI模型與硬件算力,現在做AI產品大概就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調用API的形式,第二類就是部署AI模型。
顯然做Native的AI產品,在AI能力上是API還是部署AI模型都可以,但是有一個限制就是Native AI產品的功能入口與交互是整個產品框架的底層機制,而傳統的AI產品則只是是有部分AI功能,其他的功能模塊底層仍然還是沿用以往的業務框架。
上面這篇文章也提到了,native的AI產品數據接口一定會來自全量的向量數據庫加普通數據庫,這就導致AI產品的必然會有3個限制,要做Native AI的產品首先要打破3個限制
相比於普通產品,native的產品原則上只要是產品所有的交互、輸入數據,都可以用AI進行訪問,並且還能夠調用給其他AI功能。
比如現在這里看到的Siri提供了本地化AI調用能力,開發者調用后就可以與操作系統接入了,支持多模態AI的輸入,比如語音、文本與視頻信號。
從功能上就要避免用户傳統的輸入,比如用户的輸入框、功能選項等,都是來自於AI生成的,而不是固定的功能模塊。
比如Kimi這款AI產品的對話,下面的「你可能想搜索」,其實就是來自於prompt提示工程完成的上下文語句檢索所生成的問題,而不是用户過往數據的推薦系統
AI產品要做到用户的交互框架就是攝像頭、麥克風、以及地理位置等這些多維度數據,而不是還要用户鍵盤打字輸入或者語音輸入文字。
Native AI的產品,在數據庫上全面更新為向量數據庫,通過embedding的模型,將其數據庫中的文本數據、圖片、視頻等都可能夠轉為AI大模型的非關係性的向量數據庫。
這些轉變就導致了產品技術架構的變化,最基礎的來説向量數據庫需要調用API或者本地化部署AI,而這對開發有新的要求,如何構建不同類型數據庫的數據調用方式,以及數據安全性等,都需要技術團隊重新思考,甚至是匹配新的研發工種。
以前的系統安全策略由於是傳統數據庫,依靠CPU運算即可,是沒有考慮到GPU、電源、功耗問題,現在這些問題隨着向量數據庫帶來的算力要求,都要一同考慮。
native AI的產品研發最快速的方式,是為他新建單獨的一個產品形態,從產品經理角度來説,推翻重做以前的產品,就是做產品設計最簡單的方式。
通過新拉一個項目,讓產品有更加的自由度以及較低的開發門檻。
同時,要有好的一個產品立項預期,產品經理做好產品研發計劃與項目立項外,給老闆一個預期,而老闆捨得在預期內投入資源。
比如我就見過不少做AI產品創業的團隊,就是短時間沒有做出來,或者商業化沒有閉環, 最后產品都被裁員掉了,因為超出老闆預期了,而他們熬夜做的996就只能變成冷冰冰的工資。
還有一點最大的衝擊就是學習壓力,我曾經做過一個調研,現在幾乎有60%以上的產品經理還沒接觸過CHATGPT O3這些付費模型。
如果你的團隊,幾乎都沒有用過付費AI模型,甚至是現在開發還是在用傳統IDE環境來完成,而不是用cursor、以及Claude等IED開發環境。
讓這樣的同事來學習AI,跟你做AI產品研發,成本肯定就會大大提高。並且很多人的工作已經成爲了習慣,除非老闆要求或者真的被逼無奈,很多人實際上是叫不動了。
而做AI產品也是一樣,你如果在一個傳統做ERP的企業做AI產品,是非常有推動難度的,至少我認識幾個現在AR眼鏡製造業的公司,由於公司基因是傳統電腦製造商,在做AI產品就非常吃力。
更別提產品設計與AI產品研發推進了,可能在方案立項就被否掉了。能夠做的AI工作越少越好,私有化部署不存在的。
很多互聯網大廠一定要是實現末位淘汰機制以及人員血液變化,因為沒有流動的人羣就導致工作戰鬥力就不強,老闆保持公司戰鬥力來説,就會必要推出淘汰、開除的這些淘汰考覈機制。
比如曾經騰訊的8點下班麥當勞卷、以及免費班車等,就活生生的讓一個員工可以自願加班到12點....幾乎所有的大廠都有這些加班階梯福利。
必須佩服這些大廠的人員管理機制,甚至是能夠自下而上的驅動人員要有主動學習,從現在來看,如果我是老闆,員工能夠在內部貼吧里分享公司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並且分享自己在公司的工作文化提升與心得,從而傳播了公司的自己規章與文化,我是非常開心的。
從公司的人文文化以及情懷建設角度來説這是非常難得的,至少我所在的公司與團隊很難培養出員工自願加班的,尤其是體制內的單位,準點加班走是標配,很多人都提前走。
去花自己下班時間來學習更多的新技術,尤其是在AI產品研發中,是產品經理要突破的一大限制,相較於其他的技術需求,AI的全新技術知識對於團隊的要求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Kevin改變世界的點滴」(ID:Kevingbsjddd),作者:Kevin那些事兒,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