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30 08:32
最近,有一條新聞值得關注。
德國的數據保護專員梅克·坎普要求蘋果、谷歌從其德國的應用商店中,移除DeepSeek應用程序。
據環球網引用路透社的報道,此舉因為所謂的「數據安全風險」。但這里有個有趣的現象:
為什麼DeepSeek會成為德國的目標,類似Meta這樣的公司,卻能在歐盟繼續運營?這其實不是技術上的較量,而是關於規則制定權的爭奪。
歐美國家越來越愛用「合規」當武器,提高外國企業進入市場的門檻。以前他們靠技術領先壓制別人,現在,則通過設定複雜的法律、監管規則來擋后發國家的企業。
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簡稱GDPR,你可能聽説過。它像是歐盟給個人隱私數據定下的嚴格規矩。
想象一下,你的姓名、身份證號、電話號碼、住址,甚至瀏覽記錄和購物偏好,都被看作是很寶貝的東西。
以前這些信息可能被隨便收集和亂用,你根本不知道它們去了哪里。GDPR規定,公司在收集這些個人信息時,必須先明確告訴你怎麼用,不能偷偷摸摸就拿走。
而且,你還擁有很多權利,比如讓公司刪除你的數據(這就是所謂的「被遺忘權」),或者停止處理你的數據。
但現在情況變了。歐盟政策表面上是爲了保護用戶數據,實際上成了隱形的貿易壁壘。
中國特定企業要滿足幾百項標準才能進入市場,相關合規成本(包括體系建設、檢測認證、持續運維等)較普通行業可能高出 20% 以上。
微軟爲了符合要求,花17億美元建數據中心;DeepSeek因為主服務器在中國,即便在德國有備份節點,還是被認為存在「數據跨境傳輸合規風險」。
美國的做法更直接。
一邊打着「自由流動」的旗號要求別國開放數據,一邊又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中國企業獲取關鍵資源。比如:TikTok被迫出售美國業務,而Meta雖然違規,但只要交罰款就能繼續做生意。
這種制度差異導致了選擇性執法。表面上,大家都在講「公平競爭」,實際上很多國家已經開始用「數據本地化」做文章。
印尼對數字服務企業徵收10%的「數字服務税」,南非規定60%的雲計算服務必須本地化,AWS為此多投了4億多美元纔拿到入場券。這些做法不僅是爲了安全,更多是在扶持本土企業。
再看看德國TÜV機構幾乎壟斷了AI產品的認證,形成了事實上的准入門檻;歐盟《人工智能法案》對訓練數據的「可追溯性」和「合法性」要求,增加了依賴全球數據集企業的合規難度。
還有政治層面技術反制。數據不僅是資源,更是權力。
歐美擔心如果中國企業在海外掌握太多數據和算法能力,未來可能會反過來影響他們的技術主導地位。
因此,歐盟將DeepSeek的開源模型稱為「算法黑箱」,並不是因為它不透明,是因為審查難度大。這其實意味着:你可以來投資,但核心技術不能由你主導。
類似的策略還有很多,比如把一些中國AI推薦技術列入出口管制清單,也是爲了防止關鍵技術被外部控制。
所以你看,數據主權已經不僅僅是技術合規問題,而是一場更高維度的規則博弈。誰掌握了規則制定權,誰就在未來的AI全球化中佔據了主動。
既然合規成本越來越高,甚至成了隱形關税。那中國AI企業能不能換個思路?用技術架構靈活性,對衝制度剛性呢?或者説,靠設計得更聰明一點,繞開人為設計的陷阱呢?
答案有的。目前來看,主要有三種突圍路徑:
第一種比較傳統,叫「在地設點,以退為進」。簡單來説,在當地建數據中心,把數據留在本地處理,以此換取市場準入資格。
TikTok當年就這麼做了。
他們在英國推出了一個叫「三葉草計劃」的方案,專門設立了一個獨立的數據中心,並引入第三方監督機制,來應對歐盟嚴苛的數據監管要求。
這種模式雖穩妥,但成本比較高。我特意交叉覈實了下數據,該計劃每年投入約12億歐元(大約13億美元),用於數據中心建設、合規系統的開發及第三方審計等。
不過好處也很明顯,至少能避免類似Meta那樣的鉅額罰款,Meta曾因數據泄露問題被罰了年營收的4%。
第二種思路是「用技術換信任」。
核心做法是通過隱私增強技術,比如聯邦學習、差分隱私、同態加密這些手段,讓數據變得更「乾淨」,降低監管機構的警惕感。
華為在中東就嘗試過這條路。他們跟沙特電信合作,建立本地數據中心,並且採用加密技術處理醫療數據,滿足當地的宗教倫理審查要求。
雖然算力需求因此提升了不少,但換來沙特主權基金高達5億美元的投資支持;更重要的是,他們成功綁定了政府項目,比如參與了NEOM智慧城市的建設,形成了長期合作壁壘。
不過,這條路不是沒有問題。每個國家審查標準不一樣,導致一些技術方案難以複用。比如:這個加密方案就很難直接搬到東南亞去用,反而可能造成資源浪費。
第三種思路更直接:「開源透明,以柔克剛」。
即開放模型框架、訓練代碼和數據清洗工具,吸引全球開發者共建生態,用技術透明換取監管寬容。
DeepSeek 目前正採取這一策略,開源后,社區貢獻了 200 多個微調模型,不僅緩解了歐盟對 「黑箱算法」 的質疑,還使推理速度提升 40%,合規審計成本下降一半,並避開了部分 「算法備案」 要求。
但風險同樣存在,歐盟法院明確表示 「開源≠免責」,平臺需對社區模型的歧視性輸出負責。
而且,代碼公開后容易被二次迭代,比如Meta就在Llama系列中融合了大量的開源成果,反過來對原作者形成競爭壓力。
這三條路徑各有優劣,「實體化」 路線降低了合規風險,但成本過高;「技術脱敏」 路線能贏得信任,卻犧牲了技術通用性;「開源」 路線降低了監管門檻,卻面臨責任兜底和商業壁壘削弱的風險。
不過,地緣衝突也不是沒有好處。當歐美市場越來越難進時,中東、拉美、東南亞這些地方反倒成了中國AI企業出來的突破口。
只要中國企業願意沉下心去理解當地的文化、制度和信任機制,就能找到新的落腳點。
先看中東,比如沙特、阿聯酋、伊朗。那里的核心挑戰是宗教與文化規則。
比如伊斯蘭教法禁止生成人體圖像,數據必須本地存儲。這些規定看起來嚴苛,但其實也是建立信任的契機。只要你遵守規則,就更容易獲得政府認可。
再看拉美,像墨西哥、巴西。他們更看重主權自主。
當地人對美國科技公司的「數字殖民」歷史一直有警惕,如果你強調的是「技術合作」,而不是「控制」,就更容易被接受。
舉個例子:巴西在2025年6月跟中國簽署了人工智能合作備忘錄,把中國技術納入「優先採購清單」。目的很明顯,就是爲了對衝美國的技術控制。
最后是東南亞,比如印尼、越南。這里的關鍵是利益平衡。
谷歌、Meta早就通過投資控股了Gojek、Grab這些本地平臺,形成了生態壁壘。中國企業想進去,就得讓利換合作。比如提高本地夥伴的分成比例,才能打破現有格局。
所以你看,新興市場的信任,不是靠技術碾壓來的。而是靠文化上的謙遜,加上政治上的敏感度,慢慢建立起來的。
那對中國AI企業出海來説,未來路該怎麼走呢?
一,建立 「合規矩陣」,中東側重宗教合規,拉美側重主權尊重,東南亞側重利益共享。不能一套打法打天下。
二,要學會借力本地資源,對接政府資金、基礎設施和政策優惠,這樣才能增強信任槓桿;三,要從「技術輸出者」轉型為「生態共建者」,不是隻把產品賣出去就算了,而是要跟本地市場一起成長。
只有這樣,中國AI企業才能在全球秩序重構的過程中,真正打開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
目前趨勢來看,中國企業在全球化競爭里,已經到了要爭奪規則定義權的階段了。
以前我們是跟着市場跑,現在也能參與標準制定了。這意味着,技術開源、算力基建、治理聯盟這些方面,都得重新佈局。
就拿技術來説:
全球有83%的AI論文用的是PyTorch框架,華為的MindSpore只佔4%。這不只是技術上的差距,更關鍵的是,開發者已經習慣了PyTorch,想改過來可不容易。
那怎麼破這個局?辦法只有一個:持續開源。
只有把技術開放出來,才能吸引頂尖研究團隊加入。這樣,不僅能在學術圈混個臉熟,有了影響力,還能反過來推動自己的商業生態發展。
再看看基建方面。
「算力外交」可能是一個突破口;寧夏的數據中心就是個好例子。靠着當地豐富的風電資源,它的PUE(能源使用效率)降到了1.1,不光省電,還符合歐盟碳關税的要求。
這種「綠電+算力」的組合,成了中國企業出海的重要跳板,幫我們打破了國際市場的碳壁壘。
最后是治理,中國企業在國際標準制定上,話語權還得再往上提提。
比如在ISO/IEC JTC1(人工智能標準委員會)中,中國提案採納率是18%,美國是39%;IEEE標準工作組里,中國專家佔比11%,美國佔了48%(2024年數據)。
不過,中國企業已開始主動突破:寧德時代通過推廣CTP電池技術標準,重新定義了動力電池的全球測試規範,就是一個不錯的參考案例。
在區域合作方面,中國-東盟數字經濟框架雖然覆蓋了6國數據互通,但還沒觸及核心算法標準,還需要進一步深化。
那三個維度之間找到動態平衡呢?總結起來是:
技術層,農村包圍城市,先通過開源滲透學術與中小開發者生態,再逐步主導框架標準。基建層以資源換規則,短期輸出 「綠電 + 算力」 方案幫發展中國家降碳,長期爭取全球算力定價權。
治理層,從邊緣突破,先參與數據標註規範等細分標準制定,再推動國家間 AI 專利池互認。
一句話總結:技術層要持續開源破局,基建層要 「以綠電換准入」,治理層要 「從邊緣到核心」。
也許唯有如此,中國企業才能真正實現從「AI模型出海」,到「規則輸出」的跨越,在全球秩序重構中掌握主動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