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28 11:07
原標題:看到小米AI眼鏡的價格,同行松了一口氣 來源:36氪Pro
小米的*AI眼鏡姍姍來迟。
6月26日晚,雷軍在小米人車家全生態發佈會上正式發佈了旗下*AI眼鏡。這款AI眼鏡售價1999元起,輕至40g(不包含鏡片),配備1200萬像素的攝像頭,宣稱續航達到8.6小時,是Ray-Ban Meta續航時長的兩倍多。
不同於今年4月開售的米家音頻眼鏡2,小米AI眼鏡在產品形態上基本對標Ray-Ban Meta,可以攝影錄像,是一款正宗的「AI眼鏡」。
對於這款新產品,AI眼鏡從業者已經期待了許久。
2025年以來,國內AI眼鏡市場「雷聲大,雨點小」。百度、Rokid等廠商的新產品僅發佈但未開售,已開售的品牌如雷鳥創新、閃極則反響平平,並未燒熱市場。洛圖科技(RUNTO)線上監測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智能眼鏡(含AR眼鏡)銷量大約11.6萬台。其中AI拍攝眼鏡僅1.6萬台。
一位行業分析師對「智能涌現」表示:「國內的AI眼鏡市場熱度還不夠,行業缺少像Meta一樣的領頭羊角色來推動供應鏈成熟,小米最有希望成為這個角色。」
魅族前高管、Angry Miao創始人李楠在微博上評價道:「如果小米仆街了,(AI眼鏡)這個品類的所有人,都不會好過。」
即使被寄予厚望,但小米似乎無意擔當「虧本教育市場」的先驅角色,它對於AI眼鏡有着自己的戰略考量。
此前有不少業內人士預測,小米AI眼鏡的售價預期在1500元左右,這個價格有望成為行業的「價格屠夫」,推動AI眼鏡的普及,同時也加速「AI眼鏡大戰」的進程。甚至有預言「小米一登場,中國AI眼鏡這個戰場兩年就要結束了」。
但小米的最終定價定在了1999元,高於此前雷鳥V3和閃極拍拍鏡等同類國產AI眼鏡的售價。
多位行業人士對「智能涌現」評價稱「小米眼鏡比預期價格高」、「小米有試探市場的意味,不想要燒錢教育市場」。
李楠在微博上發文評價道:「的確雙芯片的方案,藍牙耳機續航上有優勢,1999也不是不行。不過,也説明小米在這上面也不是很堅定,試水的意味比較濃厚。」
當晚,在長達兩個多小時的「人車家全生態發佈會」中,AI眼鏡的介紹時長也只有幾分鍾。
「感覺雷總現在全身心投入汽車…AI眼鏡沒講幾分鍾就結束了。」一位AI眼鏡從業者在500人的行業交流羣里略帶失望地説道。
01 AI百鏡大戰,對小米的「擔憂」和「期待」
Ray-Ban Meta燒熱AI眼鏡賽道后,國內在2024年掀起了AI眼鏡創業潮。
目前AI眼鏡賽道上。已經擠滿了各路玩家,包括以小米、三星、聯想為代表的消費電子龍頭,以字節跳動、百度、天貓精靈為代表的互聯網大廠,以Rokid、雷鳥創新為代表的AR眼鏡廠商,還有閃極、雷神科技等跨界選手。
但不同類別玩家在競賽中所處的生態位,截然不同——AI眼鏡賽道在大廠的射程之內,留給創業公司的機會並不多。以小米、字節跳動為代表的大廠在資金、供應鏈、品牌力、生態上有明顯優勢,可以對初創企業降維打擊。
而在大廠當中,手機廠商們則普遍被認為有着更大的勝算。
相比互聯網大廠,手機廠商佈局AI眼鏡的優勢更加突出,尤其是在智能硬件的製造經驗、線下銷售渠道和AI拍照能力的先發優勢、獲取手機系統權限等方面。
一位AI眼鏡公司的創始人對「智能涌現」表示,雖然手機廠商在當下的AI眼鏡市場上存在感不強,但未來可能所有的手機公司都會做智能眼鏡。「用户體驗的競爭本質是全棧能力的競爭。在這個維度上,手機廠商具備碾壓級的結構性優勢,他們入局早半年或晚半年沒有區別。」
縱觀當下的國內頭部手機廠商:華為受限於暫時找不到高通以外的合適芯片,OPPO、vivo和榮耀尚未對外公佈相關計劃,小米AI眼鏡的佈局最早,進度最快。
此前小米還曾經發售過小米MIJIA智能音頻眼鏡,在供應鏈方面也具備一定的經驗。
因此,業內人士對於小米AI眼鏡的態度是既「期待」又「擔憂」。
「眼鏡廠商的心態是比較矛盾的,一方面希望小米AI眼鏡取得一定成功,可以教育用户激活市場,推動行業往前走;但也不希望小米過於成功,讓其他家沒有立足之地。」上述行業分析師表示。
小米過去長期推行「5%硬件綜合淨利率紅線」,以及過去在手機、電視、空調、智能音箱等品類上的彪悍打法,一度讓眼鏡賽道的競爭對手不安。他們普遍擔心,小米會憑藉其強大的供應鏈議價能力,推出一款*價格殺傷力的產品,從而讓自家產品失去吸引力。
不過,姍姍來迟的小米AI眼鏡發佈會,則讓同行松了一口氣。
此前,根據諮詢機構Wellsenn XR的小米AI眼鏡BOM拆解預測報告,小米採用高通AR1雙ISP,索尼IMX681、1200像素,電池容量約160毫安,配備2+32GB存儲器,預計每副眼鏡綜合成本大約1281元。而產品的最終售價定在了1999元,仍保證了一定的利潤率。
02 想要大賣,小米也有壓力
無論在軟硬件能力,資金、資源和渠道,還是佈局的速度和決心上,小米無疑是AI眼鏡賽道的「勁旅」。但即便是小米,想要複製Meta的成功,仍然十分不易。
Ray-Ban Meta的成功,離不開與墨鏡品牌Ray-Ban(雷朋)的聯名合作。
Meta不僅使用了雷朋墨鏡的名字、外觀設計,還有線下渠道。在美國雷朋門店里,一款普通的飛行員墨鏡賣到249美元,同樣外觀、款式和重量、但帶有AI以及拍攝能力的Meta Ray-Ban只比普通墨鏡多了50美元。
「Ray-Ban Meta首先是一款墨鏡,其次纔是一款AI眼鏡。」一位投資人對智能涌現指出,Meta很好地契合了國外消費者佩戴墨鏡的習慣,國外用户通常只在特定場合和時間佩戴墨鏡,有能力也有意願花299美元買一副帶AI的雷朋墨鏡。
但國內的市場情況則截然不同。消費者少有佩戴墨鏡的習慣,更多是近視人羣全天佩戴近視眼鏡。受限於當前技術水平,AI眼鏡的續航很難支撐全天(小米AI眼鏡對外宣稱8.6小時日常續航),且比一般近視鏡更重,會影響到消費者體驗。
如果照搬Ray-Ban Meta的產品和定位,AI眼鏡在中國市場大概率很難熱銷。
智能涌現此前曾*報道,對於*AI眼鏡的出貨量,雷軍的預期「在三十萬台往上」。作為對比,去年Ray-Ban Meta眼鏡的銷量超過了100萬副。
相對保守的銷售預期和「試水意味」的定價背后,小米方面或許已意識到,AI眼鏡在中國市場有些「水土不服」。
從小米發佈會和公開披露的信息來看,爲了讓AI眼鏡更加符合中國消費者預期和習慣,小米方面對產品做了相應的調整和改變。
一是通過差異化的芯片方案來增強眼鏡續航。
小米AI智能眼鏡採用了高通AR1+低功耗副芯片的方案。複雜的場景如拍攝由主芯片高通AR1實現,簡單的場景如聽音樂和文字問答,則調用副芯片,從而降低功耗,延長眼鏡使用時間。
二是走了場景化的路線,推出了電致變色款AI眼鏡。
電致變色眼鏡功能相當於墨鏡,消費者通常只在特定場合和時間佩戴墨鏡,對於續航的要求遠低於近視鏡,這一場景化的設計,或有助於提升小米AI眼鏡的用户滿意度。
不過,小米AI眼鏡主副雙芯片的方案,實際能在多大程度上改進續航體驗,仍是個未知數。在國內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習慣下,會有多少消費者願意花費1999元為這款新物種買單,也有待市場驗證。
「歸根結底,在消費水平、消費習慣都截然不同的中國市場,AI眼鏡廠商需要重新尋找PMF(Product Market Fit),這是小米等AI眼鏡主力軍繞不開的核心命題。」上述投資人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