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27 20:25
沒人能永遠站在原地,尤其是當腳下的土地已然松動、塌陷。
「雙減」之后,曾坐擁億級流量的猿輔導,從教培本體中緩慢抽離,藉由「小猿學練機」這一教育硬件產品,生長出一副全新的骨架。
不到兩年時間,小猿AI學習機銷量突破百萬,幾乎憑一己之力撕開了學練機這一細分市場的切口——天貓商品頁上,「每賣10台學練機,小猿佔8台」的標語高掛;線下門店,「小猿學練機」「小猿」亦開始代替「猿輔導」本尊出面。
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曾在《創新者的窘境》中寫道,破壞性技術的殺傷力,往往不在強大——其以不完整、不成熟之姿切入市場縫隙,藉由某種特質吸引邊緣用户,最終侵蝕既有結構。
而猿輔導對學練機的押注,某種程度上正是對這一路徑的復刻。進軍教育硬件時,其並沒有在學習機主戰場上與科大訊飛、學而思正面交鋒,而是有意識地避開鋒芒,從此前尚未被主流定義的邊緣切口——「學練機」悄然切入。
嚴格來説,學練機並非更「優」的教育硬件,而是一種「夠用」且更垂直的替代品——它並未試圖挑戰功能更全、內容更重的學習機,而是精準切入「做題」這一低價值卻高頻剛需的場景,在「練習」這個功能維度上,建立了強勢的替代價值。
目前,小猿學練機在用户側已建立起一定黏性,尤其在「替代家長盯題」「錯題自動整理」等具體場景中表現突出。但侷限同樣清晰——破壞性創新的底色,註定讓它在主流市場始終帶着某種「半成品」的質疑。
如果此前的成績,可視為對產品形態的階段性驗證,那麼猿輔導的下一個階段,將是走向結構化增長,還是被延迟驗證的勢能透支,仍懸而未決。
垂直,意味着可以在細分市場中建立明確座標,某種程度上避開主戰場的內卷競爭。但與此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承擔起更多來自用户場景更「具體」的壓力。
社交媒體上,不少家長反映小猿學練機的體驗落差。「期末複習那幾天,每天都有錯題,但很多根本不是孩子錯,是系統本身出錯。評分很死板,填空題錯一個空整題都沒分。」還有家長直言,「最煩的不是把對的題判錯,而是用錯誤的答案誤導了孩子。」
答案出錯,其實並非「小猿」獨有的毛病。在光子星球線下實測中,學而思、步步高等幾款學習機,也出現過標準答案與系統批改不一致的情況——一道單選題,出現兩個「正確」選項,並不稀奇。
只是,對於那些功能豐富、內容全面的學習機來説,用户往往更寬容——課程多、資料全、視頻做得好,批改系統偶爾「短路」一下,用户頂多皺皺眉頭。
而小猿學練機的邏輯截然不同——它幾乎將所有價值籌碼押在「練習」這一單一場景上。場景越垂直,用户的容錯率就越低,因此在用户眼中,一旦出錯,不是「某個功能出了問題」,而是觸及產品底層的「硬傷」。
另一方面,一家學習機銷售告訴光子星球,學練機本質上只是「刷題工具」,而「學練」這一功能,正逐步被主流廠商整合、嵌入進學習機系統中。科大訊飛有着練習模式,步步高則直接把學練機系統集成入學習機——可在系統層面實現一鍵切換。
背后的邏輯在於,智能教育硬件的需求與形態尚未定型,用户此刻買到的「是什麼」並不關鍵,真正重要的是,其手中的產品最終會演化成什麼。
如果學習機對學練機的整合是一種向下兼容,那麼反過來看,學練機也並非不能向上演進。以學而思為例,其學練機產品起初雖以「學練」為核心定位,但隨着OTA的持續迭代,目前除幼兒模塊外,內容層面已與其自家學習機高度重合。
然而,這條演進路徑,對小猿學練機而言並不輕松。
「一線主力機型里,用墨水屏的就我們一家。屏幕不發光,視覺接近紙質書,護眼效果非常突出。」在小猿門店,銷售反覆強調「護眼」這一核心賣點。為彌補視覺表現的不足,其產品線除黑白墨水屏外,亦推出了彩墨版本。
實際測試下來,在刷題場景下,小猿墨水屏的書寫順滑度和響應速度表現尚佳,體驗並不拖沓。然而,一旦進入內置課程或涉及複雜交互,墨水屏刷新率低的短板仍不可避免地顯現,畫面延迟與卡頓感隨之而來。
現階段,主流墨水屏設備的刷新率大多維持在30Hz左右,部分前沿產品可達60Hz。而據小猿門店工作人員透露,其所採用的墨水屏刷新率僅為10Hz——幾乎停留在靜態閲讀設備的水準。
而在當前學習機內容日趨豐富、交互趨於多模態的背景下,墨水屏的技術邏輯與主流趨勢天然存在張力。這也使得「小猿學練機」在產品形態上的「向上延展」變得困難——哪怕其內容與功能有意向學習機靠攏,硬件本身就已設下一道難以逾越的溝壑。
小猿顯然意識到了這一問題。隨着「學練機」與「學習機」之間的界限日漸模糊,它迅速推出面向內容深度與拔高能力的新款學習機,試圖擺脫「刷題工具」的產品標籤。值得注意的是,一度以護眼作為最大賣點的小猿,在走向內容、AI重場的那一刻,最終還是選擇了LCD屏。
破壞性創新是一把刀,割開的是垂直需求,但能否真正撬動市場結構,取決於刀口之后,能否建立系統性優勢,而非被更復雜、更集成的產品迅速覆蓋和取代。
對於猿輔導而言,學練機曾是破局工具,但這個曾經的新物種,正逐漸被學習機生態吸收、整合,逐漸失去作為「獨立產品形態」的明確邊界。
此刻,猿輔導正立於刀鋒之上。下一步,是借勢建立標準、拓展市場,還是止步於初期紅利,被主流產品重新整合、歸位,將決定它究竟是「學練機」時代的命名者,還是融入學習機的浩蕩洪流,泯然眾人矣。
作為品類先行者,猿輔導在學練機賽道擁有天然的心智優勢,自然不願輕易歸於無名。
只是,對於一家從爆款工具起步、一路深入在線教育腹地的玩家而言,教育硬件行業的水,遠比想象中的要深、要濁。
小猿引以為傲的「題庫優勢」,在銷售端被反覆強化。按門店銷售的説法,「三分學,七分練」,孩子對知識的掌握有70%發生在練習環節,而小猿不僅題庫覆蓋廣,亦是多個學習機品牌的題源供應方。
不過,一位教育科技從業者告訴光子星球,學習機的核心價值,並不止於題庫廣度。它的本質在於兩端:一端是內容設計、界面交互與正向反饋,是否足以讓孩子願意「用」;另一端則是基於數據,驅動個性化學習,讓產品真正「有用」。
有一種誤解,是將「硬件滲透率」誤當作「學習效果轉化率」。實際上,銷量數據只能證明市場接受度,但絕非效果的背書——今天每賣出一臺學習機,背后未必是一個提分的孩子,更可能是一位焦慮到極限的家長,或是一場關於「我是不是對孩子足夠盡責」的自我確認。
在個性化學習層面,拼的不只是單純的技術能力,還取決於各玩家是否掌握足夠多且高質量的學情數據。
據該從業者介紹,學情數據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個人層面的微觀數據,來源於學生在使用學習機或品牌生態內的產品過程中,所產生的查題記錄、報課行為、AI互動等操作;二是區域維度的宏觀數據,主要靠玩家們以ToB技術服務商的身份打入學校場景。
「比如,向學校提供一整套智能批改系統和配套硬件,幫助老師批改作業,生成學情分析報告。這對學校來説是減負,對公司來説則能獲得學情數據,反哺自家AI模型和教研內容的研發。某區域「大家都在這里跌倒」,錯題推薦也就更有針對性。」
換言之,若以學習效果為標尺,刷題本身遠遠不夠,真正的競爭力在於能否實現「精準匹配」。而「本地化」不僅是這一能力的關鍵支撐,亦成爲了現階段學習機玩家在兜售產品時的重要維度。
以科大訊飛為例,其線下門店用立牌高調標註了同當地多家中小學的合作案例,比如大數據精準教學系統、智慧課堂等,強調其在本地化能力與校內教學系統綁定層面的優勢。
雖然其他玩家在終端宣傳上或許不如科大訊飛這般「高調」,但大多也已在產品中佈局本地化內容,只是呈現方式更為剋制。
以成都考區為例,據我們不完全統計,截至6月23日,科大訊飛已收錄5498套本地試卷,且全國範圍內本月新增題量達9393套;學而思則收錄1916套本地試卷,本月全國新增4420套題目。
相比之下,小猿學習機的「階段測評」功能僅支持按省級劃分,缺乏具體的城市、區域考區選項,年份維度也僅覆蓋近三年或五年,未見月度細分。
由此推測,本地化建設與題庫更新頻率,或並非小猿產品體系的優先項——題庫層面,猿輔導所宣稱的優勢,或許並不像銷售話術中呈現得那般強悍。
對轉向教育硬件的猿輔導而言,另一道難繞的門檻,是渠道。
有着在線教育基因的猿輔導,始終不同於那種根植線下、擁有教室、老師與「人情味」的玩家,一旦做硬件,天然需要三樣東西——渠道、場景、人與人的連接。
有媒體報道,截至2024年,猿輔導在線下僅佈局約300家門店,因此今年制定了「翻倍擴張」計劃。但從光子星球不完全統計的數據來看,猿輔導在線下點位的佈局上,仍有着追趕空間。
以廣州天河區某地為例,半徑10公里範圍內,小猿學練機的門店與點位共計6家;作為對比,作業幫12家,學而思25家,科大訊飛則有超50家。
當然,各家對不同城市的側重不盡相同,但從多個城市的橫向對比來看,小猿學練機的線下覆蓋能力,依然落后於學而思、科大訊飛這些老牌玩家。
線下渠道的搭建,是一場慢工細活的拉鋸戰。但教育硬件市場此刻已是短兵相接、速度為王,猿輔導顯然需要一條更快的突圍路徑。於是,猿輔導選擇在電梯這個現代都市狹仄、私密卻高頻的場域砸下重金,密集投放「小猿學練機」廣告。
分眾傳媒相關人士告訴光子星球,其電梯媒體分為三類——電梯外等候區的大屏廣告、電梯內的靜態框架海報,以及電梯內的智能屏。前者按樓宇套餐打包銷售,后兩者則支持按點位精細化投放。以電梯內智能屏為例,單塊屏幕15秒廣告,每日循環播放約300次,一周的投放成本在25元左右。
而猿輔導,對此一向出手闊綽。該人士透露:「做教培課程那幾年,猿輔導每年對其廣告投放都在6到8個億之間。如今雖然預算縮減,但全年仍維持在一個億以上的投放量級。」
值得一提的是,猿輔導的電梯廣告並非如部分酒企般止步於品牌露出,而是附帶明確的電商入口,導向性更強——核心意圖,顯然是將曝光轉化為線上流量,推動即時成交。
顯然,這不只是單純的曝光,而是試圖用「梯媒」硬撕出一道縫,重構一個原本應由書店與商場門店承載的「消費場」。
這條路徑輕巧,或許契合在線教育時代「以快制勝」的打法邏輯。但教育硬件仍然是重生意。眼下,各品牌扎堆推出線上機型,價格戰不斷加劇,利潤空間被持續壓縮,或許只有藉助線下場景觸達真實用户,才能抬升單價,撐起品牌溢價。
可見,從在線教育轉戰教育硬件,猿輔導還需要完成補課。但從跳出「學練機」框架,主動捲入學習機主戰場,到加碼線下渠道,可以看出——這場仗,猿輔導不想輸。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guangzi0088」(ID:TMTweb),作者:文燁豪,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