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Seed多個業務招一號位,成立獨立公司,扛起字節AI半壁江山

2025-06-27 19:21

《新智核》獨家獲悉,字節旗下Seed團隊將招募多個機器人相關業務的一號位,包括機器人產品負責人、機器人工程技術負責人,以及具身智能大模型負責人。這一系列動作表明,Seed在機器人及具身智能領域加速佈局的決心。

其中,機器人產品負責人將主導產品團隊建設與管理,構建高效跨部門合作機制,確保產品從概念落地,到市場應用的全流程順暢推進;機器人工程技術負責人肩負着搭建機器人側工程體系的重任,為產品研發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具身智能大模型負責人則聚焦於核心算法研發,涵蓋多模態感知、強化學習策略優化、世界模型構建等關鍵方向,推動模型在機器人場景的深度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字節跳動機器人團隊負責人孔濤已於今年6月初離職,此次Seed團隊多個關鍵崗位的招募,或與團隊架構調整及業務戰略轉變有關。

事實上,在機器人領域的密集動作只是Seed多元業務版圖的一環。自2023年成立后,Seed早已涵蓋LLM、語音、視覺、世界模型、基礎架構等多個領域的研究,並招募了包括前任Google DeepMind研究副總裁、Google Fellow吳永輝在內的多位技術大牛。

字節創始人張一鳴也對Seed極度關注。據澎湃新聞報道,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一直高度關注AI業務,頻繁往返於北京和新加坡。自去年下半年起,他定期參與Seed核心技術團隊的覆盤和討論會。

這支集結行業頂尖力量的核心團隊,會成為字節在AI多元業務版圖擴張的關鍵支柱嗎?

Seed扛起字節AI半壁江山

字節跳動Seed團隊成立於2023年,團隊研究方向涵蓋LLM、語音、視覺、世界模型、基礎架構、AI Infra、下一代AI交互等。Seed團隊目前負責人為吳永輝和朱文佳。吳永輝主要負責AI基礎研究探索工作,偏基礎研究,朱文佳主要負責模型應用相關的工作,偏模型應用,兩人都向字節CEO梁汝波匯報。

目前,在技術落地方面,Seed正成為字節AI業務的技術底座,其研發的豆包大模型已支持豆包、釦子、即夢等超過50多個應用場景。

相比於字節其他部門團隊,Seed或許是當下字節最願意砸錢、最願意投入人才、技術資源的部門。

人才資源方面,對比字節其他業務,Seed可以説是毫不吝嗇地進行投入。在各大招聘平臺上接連推出百萬年薪崗位、以及專項Top Seed人才計劃與「筋斗雲」人才計劃。

在今年3月的字節大模型全員會上,吳永輝提到他加入字節的原因,是想做第一流的研究,也想打造出第一流的AI研究團隊。

他表示,希望Seed成為一個能培養人才的組織,「我們希望把世界上最好的人才吸引到Seed來。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把內部人才用好,把我們的潛力股識別出來,給他們足夠的機會,培養成頂級的人才。」

朱文佳也表示,過去兩年,大模型團隊的很多應屆生、實習生和年輕同學,或者獨立負責重要的方向,或成為技術突破的關鍵貢獻者,成長非常快。

《新智核》還獨家瞭解到,在國內,Seed團隊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辦公,2024年人數已超200人,2025年正式員工人數或超300人。

Seed還擁有獨立的公司架構。《新智核》瞭解到,字節在2024年4月於香港專門為Seed成立了Spring Insight (HK) Limited,全資控股有北京青陽智維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青陽智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青陽智創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青陽智維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和景智維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深圳青陽智維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這些公司具體的研究業務包括視頻模型Seedance 1.0、AIGC圖像創作平臺爐米,還有智能耳機等。

爲了加速整合內部AI研發力量,自2023年下半年以來,字節AI Lab(字節最早的AI研究部門)的NLP(自然語言處理)和Pixel Dance(視頻生成團隊)陸續併入Seed。今年4月,AI Lab已全部併入Seed。

Seed團隊在今年年初,明確了其接下來最重要的目標是尋找通用智能的新方法,追求智能上限。在今年3月18日召開的字節跳動豆包大模型部門(Seed)全員會上,吳永輝和朱文佳明確表示,將圍繞此前公佈的AGI研究計劃「Seed Edge」展開,高層鼓勵有能力、有想法的同學,探索更長周期的、具有不確定性和大膽的AI研究課題。

在「Seed Edge」計劃的戰略框架下,Seed下轄的團隊小組對長期研究的支持機制已逐步落地。

Seed Infra團隊成員Bill告訴《新智核》,「我們團隊工作屬性更側重研究導向,項目實施周期普遍較長,需要通過持續實驗開展與結論歸納推進工作。基於這一特性,團隊在管理中注重構建相對寬松的工作氛圍,以保障成員能夠將精力集中於研究事務。」

「大力出奇跡」后來居上?

從時間線來看,Seed在大模型賽道的起步相對滯后。

作為字節的AI核心部門,雖然Seed投入巨大、雄心勃勃,但它2023年才成立、2024年步入正軌的團隊,2025年年初隨着吳永輝的加入,以及多部門合併到Seed,Seed才正式開始挑起字節AI技術研發的大梁。

在今年2月的字節全員會上,梁汝波就曾表示,與創業公司相比,字節跳動在對待大模型新機會時的敏感度明顯不足。業內做得比較好的大模型創業公司,在2018年至2021年就已經創立並開始佈局相關領域,而字節公司層面的半年度技術回顧直到2023年纔開始討論GPT等前沿技術,這種迟鈍的反應速度使字節跳動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頭部互聯網大廠對比來看,阿里與百度在AI領域的佈局可謂快人一步,在部分領域已凸顯領先地位。

譬如,阿里在AI領域早已動作頻頻。2025財年年報顯示,阿里將AI視為業務增長的核心驅動力,全力投入AI基礎設施和技術先進性建設。過去一個財年,阿里推動大模型基礎研究和創新,還擴大開源。

4月發佈的通義Qwen3模型在全球多個權威評測榜單中性能領先,截至4月底,阿里通義已開源200余款模型,衍生模型數量超過10萬個,成為全球最大的開源模型家族。在資金資源投入方面,阿里也絲毫不遜,在2月宣佈未來三年將投入超過3800億元用於建設雲和AI硬件基礎設施。

百度在大模型領域同樣發力甚早,2013年成立深度學習研究院,專注於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等前沿領域研究。 2017年明確提出「All in AI」戰略,這一戰略調整加速了技術整合,例如,將自動駕駛、搜索等業務與AI深度結合,為后續大模型應用落地埋下伏筆。2019年3月,百度率先發布文心大模型1.0,搶佔技術高地;2024年,其無人駕駛車業務「蘿卜快跑」 更是火爆出圈,成為其AI技術落地的行業標杆。

字節入局相對較晚,「但是在科技競爭的賽道上,晚出發並不意味着註定落后」,一位字節AI產品經理告訴《新智核》。

「一鳴(張一鳴)的關注,對我們來説是一個很大的動力」,一位在Seed團隊從事大模型研究的工程師對《新智核》表示,「聽其他同學説,一鳴不是簡單的聽聽匯報,而是會深入到技術細節進行討論。這讓我們組在匯報工作時做出了變化,要直擊問題,更加扁平化。」

而在火山引擎春季FORCE原動力大會上,字節跳動CEO梁汝波通過視頻發言表示,AI發展還在很早期,只是馬拉松的前500米。

在AI技術迭代日新月異、市場格局未定的當下,作為技術基座的Seed至關重要。對於篤信「大力出奇跡」的字節而言,Seed能否憑藉字節的龐大資源與獨特策略,打破「晚集」困局后來居上,值得外界關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新言財經」(ID:tech621),作者:陳橋輝,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