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美國科技公司員工親述:AI奪走我的飯碗,我們只能離開,或者硬扛

2025-06-27 14:18

  • 科技公司強制推行AI工具,谷歌將其納入OKR隱性評估,員工不用AI可能被淘汰,面臨飯碗危機。
  • TikTok用AI審覈系統替代人工團隊,雖模型錯判率高但公司不在意,員工被當試驗品,專業尊嚴受損。
  • Adobe前員工因反對生成式AI倫理等問題辭職,公司用OpenAI方案卻避談風險,還未經授權用創作者作品訓練模型。

隨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科技行業全面鋪開,一場悄無聲息但深刻劇烈的勞動力變革正在美國發生。從硅谷到西雅圖,從大廠到初創公司,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進每一個工位、每一道流程、每一條考覈指標。在熱烈的資本狂歡背后,是一線科技員工對崗位被重構、職責被消解、職業尊嚴被邊緣化的集體焦慮。

谷歌、TikTok、Adobe、Dropbox、CrowdStrike等知名科技公司內部的員工,正經歷或目睹由AI引發的結構性調整、崗位消失、工作性質重構與文化衝擊。他們中有的主動出走,有的被動轉崗,也有人還在崗位上「苟延殘喘」。

01.要麼學會用AI,要麼準備走人——谷歌員工的兩難處境

一位就職於谷歌的高級工程師透露,公司內部對AI工具的使用已從「推薦使用」逐漸演變成「必須使用」。該員工在一次團隊會議中被上級當衆點名批評:「如果你還在用老辦法寫代碼,那你已經落后了。」在谷歌內部的OKR(關鍵績效指標)中,是否使用AI協助完成工作已成為一項隱性評估標準。

「我們不是在和AI合作,而是在被AI訓練和篩選。」這名員工坦言,反對使用AI的人不是因為技術懶惰,而是因為擔心產品質量、安全性以及職業倫理。但這種擔憂在高層眼中不過是「進步的阻力。現在的氛圍就像早年間推行OKR一樣,但更具懲罰性,因為這是在賭你的飯碗。」

02.AI可以跳舞,但我被踢出舞臺——TikTok內容審覈團隊被替代

字節跳動旗下的TikTok在2024年底全面推進AI內容審覈系統。一名負責內容合規的員工表示,她和整個團隊在短短几周內被通知解散,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自動化模型。「AI系統對視頻和評論的判斷標準模糊、錯判率高,但公司更在意的是它‘不抱怨、不請假、不會告公司’。」

她補充説,曾有用户因誤判遭禁言引發大量申訴,但公司高層的迴應是「模型需要時間優化」,而不是重建人工團隊。她坦言自己並不反對技術,但不接受以技術為名行剝奪勞動者之實。「我們成了AI系統的試驗品,而非被尊重的專業人員。」

03.反對生成式AI,所以選擇理智——Adobe前技術員工的離職信

Adobe前員工、機器學習評估工程師J先生,在公司推動生成式AI戰略時選擇了辭職。他曾負責評估是否將一些機器學習模型納入產品,並多次向上級反映生成式AI存在倫理、質量和版權問題。他明確表示不願為生成式AI產品工作,但仍被調往相關團隊。他説:「我被告知,如果還想繼續做技術,就必須適應公司的新戰略方向。」

更令他憤怒的是,Adobe並未自研大語言模型,而是使用OpenAI的現成方案,卻對其倫理風險避而不談。「后來又爆出公司用創作者的作品訓練模型而未獲得授權,我很慶幸當時就離開了。」他遺憾未能在公司內部形成有效的反抗組織。他説:「大家都害怕,怕背上‘不擁抱創新’的標籤。」

04.我們是AI優化掉的第一批人——Dropbox寫作員工的自白

Dropbox在2023年底全面推廣AI寫作工具,並將多個原本由內容撰寫者負責的崗位整合為「AI編輯支持」職位。一名被裁撤的內容策略師表示,公司一方面聲稱AI是「釋放創造力的工具」,另一方面卻砍掉了幾乎所有需要「人腦思考」的寫作崗位。

「我的職責變成了檢查AI生成的文章是否拼寫正確、結構是否通順,但不能改動太多,怕‘損害模型學習效果’。我每天都好似在校對一堆機器胡寫的東西。」她感嘆,自己從一個擁有判斷力和表達力的寫作者,淪為一名AI內容的清潔工。

05.裁員500人,換來一份AI戰略——CrowdStrike員工的背叛感

網絡安全巨頭CrowdStrike在今年5月宣佈裁員500人,理由是「戰略性聚焦高影響力領域」,其中核心即為「AI加速執行效率」。一名未受影響的員工表示,裁員不僅影響了團隊士氣,更使倖存者面臨更重的工作量和更高的不確定性。他説:「AI滲透到每一個流程——客服迴應、工單分配、代碼審查,甚至連內部培訓材料都是AI生成的。」

但這些AI工具往往不可靠,甚至造成錯誤被客户指出。「公司並沒有因為使用AI而減少我們的工作,反而是要我們‘更高效地配合AI’,沒有漲薪,也沒有加人。」他總結道:「AI不是來幫忙的,是來篩掉你我這種‘成本中心’的。」

06.中小企業科技從業者——AI化浪潮下的沉默多數

除上述幾家科技巨頭外,來自初創企業、教育科技公司、健康科技平臺以及雲服務商的員工也紛紛對企業「全力擁抱AI」的風潮表達不滿。他們的經歷雖然分佈在不同領域,卻呈現出高度相似的困境與困惑。

首先是AI被強制嵌入工作流程。多位軟件工程師表示,使用AI輔助編碼已被視為「團隊默契」,甚至成為績效考覈的隱性指標。哪怕AI生成的代碼漏洞百出,管理層仍堅持推進,認為「速度比正確更重要」。一位健康科技公司的工程師坦言:「你不用AI,就會被貼上‘效率低下’的標籤。」

其次,AI並未帶來管理者宣稱的「減負」,反而成為壓榨員工的新手段。一名就職於大型雲平臺的高級開發者指出,公司借AI之名裁員、削減預算,卻將原本分攤的任務全數壓到倖存員工身上。「AI不是降低負擔,而是壓榨的藉口。你得干兩個人的活,拿不到一分錢的補償。」

更令人不安的是,企業文化正變得愈加壓抑和荒誕。一位EdTech從業者吐槽,公司不僅要求她用AI撰寫教育博客,還要求用ChatGPT寫員工之間的祝賀信息。「一切都像是假的、空洞的,沒有温度。」更有公司為AI助手配上虛構的「少數族裔」面孔,試圖製造一種多元與包容的假象,而實際管理層卻幾乎沒有任何真實代表。

生成式AI並非天然敵人,問題在於它被公司高層當成壓低成本、掩蓋決策失誤和裁員合法性的工具。在這些科技公司的講述中,員工的共同感受是:AI沒有替代他們的能力,而是被用來否定他們的價值。

當技術被拿來當作人事優化的擋箭牌,當「使用AI」成為不容置疑的考覈指標,我們必須追問:是AI殺死了工作,還是有人借AI之名完成了精英主義與剝奪的又一輪合謀?

正如一位程序員所説:「我從未害怕技術,但我害怕那些用技術來裁掉人類、粉飾現狀的人。」

本文來自「騰訊科技」,作者:無忌,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