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打破行業「不可能三角」,AR+AI眼鏡何以成為下一代翻譯硬件?

2025-06-27 10:07

站在香港銅鑼灣、東京澀谷或上海南京東路,粵語、日語、英語、普通話和滬語交織起伏,勾勒出國際都市的獨特音景。然而,聽得懂的語言纔是溝通的橋樑,聽不懂的語言卻能在瞬間豎起屏障。

當下,語言障礙依舊是全球商業交流和文化傳播的關鍵瓶頸。科技發展推動許多企業推出各類電子翻譯機、翻譯筆。據市場機構統計,僅翻譯筆的2023年全球市場規模,就已達到數億美元。

但隨之而來的,是在社交媒體上,關於翻譯機、翻譯應用的討論頻繁,準確率低、無法實時翻譯等問題成為用户的主要吐槽點。

與翻譯機和翻譯應用相比,AR+AI眼鏡的實時翻譯效果開始讓用户感到驚喜。

AR眼鏡本身的增強現實顯示能力與AI技術結合,讓眼鏡能夠將語音或文本實時翻譯成其他語言,並投影到鏡片上,從而實現跨語言即時交流。

前不久,來自北京的AR眼鏡老牌企業亮亮視野在韓國舉辦了Leion Hey2的新品發佈會,現場,公司創始人兼CEO吳斐臺上使用AR眼鏡的提詞功能進行中文「脱稿演講」,而臺下來自全球各地的嘉賓則利用眼鏡的實時翻譯功能進行了長達兩小時的「百人現場實測」。

在韓國首爾街頭,一位德國小姐姐正在體驗Leion Hey2

在過去,這一幕很難想象。跨語言溝通常因「翻譯等待」而受阻。而通過AR眼鏡,跨語言的交流變得簡單而便捷。

更重要的是,AR眼鏡所提供的實時翻譯等便利功能,正日益被消費者接受。

AR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隨着技術突破和供應鏈成熟,AR眼鏡在便攜性、輕量化、功能性方面顯著提升,產品定位逐步從「技術嚐鮮」轉為「大眾消費品」。

Omdia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AR眼鏡出貨量達到55.3萬台,預計2028年將會大幅增長至295.6萬台——年複合增長率達50%,AR眼鏡正以顯著速度步入日常生活。不僅如此,AR眼鏡作為貼近人體視聽中樞的設備,是AI理想的硬件載體之一,因而業內普遍認為AR眼鏡有望成為下一代計算平臺。

翻譯功能,已成為AR眼鏡走向大眾市場的重要契機之一。

解構AR眼鏡的「不可能三角」

如今,翻譯功能幾乎成為AR眼鏡產品的「標配」。

然而,翻譯對設備續航有較高的要求,續航時間的長短直接影響用户體驗,尤其是在需要長時間使用翻譯功能的情況下,6小時以上的連續工作能力,被認為是理想的續航標準,能待機7天即可滿足日常大部分需求。

但這恰恰是AR眼鏡的一大痛點。在AR眼鏡行業有「不可能三角」的概念,即一款AR眼鏡無法同時兼顧「性能、重量、續航」,通常需要在三者中做出取捨,犧牲其中一項或兩項。

主流消費級 AR 眼鏡的續航集中在2-4小時,僅能支持用户短時、碎片化的使用需求。曾有廠商為解決續航問題,推出過一些「外掛式」補電解決方案,如頸環充電寶、磁吸小電池等,但又會顯著增加眼鏡重量,影響佩戴的舒適度。

此前,許多AR眼鏡存在影響用户體驗的問題,如「彩虹紋」、重量過重等。彩虹紋如同玻璃上的水波紋,會干擾用户視線,影響沉浸式觀看體驗;還有外形,不少AR眼鏡迥異於普通眼鏡,用户佩戴后化身「科學怪人」;整機重量也是影響實際體驗的一大因素,不少AR眼鏡體積雖在逐漸縮小,但重量依然不低,難以長時間佩戴。

針對AR眼鏡的「不可能三角」,亮亮視野在最新推出的Leion Hey2做出了不少技術調整和突破。

吳斐告訴36氪:「我們聚焦翻譯這一核心功能,儘可能砍掉與翻譯無關的冗余功能,以減少能耗。自主研發了一套操作系統,使整機功耗大幅下降,並且能夠在系統底層對翻譯和語音處理進行深度優化。」

不止如此,亮亮視野還為其設計了多組麥克風陣列,實現360°環繞聲場感知能力,使得它能夠以釐米級精度定位講話者的位置,並且僅增強來自目標翻譯方向上的語音信號。

Leion Hey2 麥克風渲染圖

「這個能力對於嘈雜環境下的翻譯非常關鍵,相當於幫用户把想聽的人聲從背景噪音中‘拎出來’,保證翻譯既快速又準確。」吳斐表示。

36氪瞭解到,Leion Hey2即使在人聲信號比背景噪音低6分貝的嘈雜環境中,識別準確率仍達98%;且支持超過100個語種的實時翻譯,涵蓋了絕大部分溝通需求。對翻譯體驗很重要的是,字幕延迟小於500ms——這已接近人類對「實時」的感知極限,實現了「所見即所聽」的效果,用户聽到語音內容的同時,即可在眼鏡前方的懸浮屏幕上看到對應翻譯字幕。此外,眼鏡在翻譯轉錄的過程中還支持智能斷句、人聲識別等。

值得注意的是,Leion Hey2的整機工作續航已突破8小時大關,如果搭配便攜充電眼鏡盒使用,眼鏡的整體續航更是達到了96小時。與同類型產品相比,Leion Hey2的續航能力實現了數倍提升。

Leion Hey2搭載單光機雙目衍射波導與Micro-LED顯示技術,屏幕峰值入眼亮度可達2500尼特。產品能在户外強光下看清字幕,徹底終結了AR眼鏡「亮度不足,看不清」的歷史難題。

此外,Leion Hey2光學顯示採用了衍射光波導技術,其微光學設計大幅降低了傳統AR眼鏡常見的眩光和彩虹紋現象,並實現鏡片正面無漏光,觀感更為純淨。

在量產製造層面,憑藉高端光學工藝,亮亮視野將光波導模組的量產良品率提升至98%。其採用的衍射光波導是AR光學的發展趨勢,不同於Birdbath以及自由曲面存在體積厚重、透光率低的問題,其製成的鏡片更為輕薄,透光率更高,佩戴體驗更好。

多重優化下,Leion Hey2的整體重量僅為49克,外觀與普通墨鏡相似,且能為用户帶來幾乎無感的沉浸式AR翻譯體驗。

其他方面,Leion Hey2還配備了AI語音助手「Hey Agent」、智能備忘錄、會議紀要、AR導航、提詞器等實用功能。

更即時的翻譯、更當下的需求

對比亮亮視野上一代產品,Leion Hey2是一款全面革新的產品:更時尚的外觀、更輕的重量,亮度顯示指標也全面提升。這不僅是款想象空間更大的產品,也是該公司過去多年技術積累的新呈現。

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亮亮視野深耕AR+AI領域已11年,自2014年開始從事幾何陣列光波導技術研發,所研產品到2018年實現大規模量產,其產品及解決方案廣泛服務於工業、能源、航空、安防、製造等行業企業,在企業級市場連續多年保持中國出貨量第一。

到2022年,亮亮視野進軍消費級市場,並將企業級市場積累的技術應用於消費級產品。首款消費級產品Leion Hey銷量即超過3萬台,更重要的是,這款區別於「嚐鮮型」的產品,其用户日均使用時間達150分鍾,已推動AR眼鏡從「嚐鮮」向「剛需」轉變。這款產品既能幫助商務人士跨語言洽談,也能幫助大量聽障人士「看見聲音」。

除此之外,Leion Hey 還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評選的「全球十大科技創新獎」。而Leion Hey2也在近日作為中國創新代表,參加了於瑞士日內瓦萬國宮舉辦的「人人享有無障礙:構建包容未來」主題展覽。

吳斐告訴36氪:「亮亮視野在行業內開拓了一個全新的品類,「字幕眼鏡」也因此被寫入多個行業標準文件。這個名詞最早由亮亮視野提出。」

在吳斐看來,從Leion Hey到Leion Hey2,產品迭代經歷了三年的時間。這是因為亮亮視野不急於做「大而全」的眼鏡,而更想要把單一場景做到極致,從而贏得消費者的青睞。翻譯是個看似單一的功能,但深入到眾多細分場景纔會發現有很多問題需要攻克,不同場景下翻譯需求各異,只有把翻譯的細節問題解決到位,才能成為合格的翻譯眼鏡。「與其做很多個70分的產品,不如打磨出一款95分的產品。」

事實上,翻譯是個看似簡單但對細分場景有極高要求的功能。語言翻譯是最基礎的能力,但機器帶來的語言之外,人與人交互的延迟感則會阻止溝通的深入。

以Leion Hey2為代表的字幕翻譯眼鏡帶來新可能:你在東京餐廳點餐,透過Hey2實時字幕瞭解對方在説什麼;在首爾擁擠嘈雜的地鐵中,Hey2能夠精準識別正在和你對話的人;在慕尼黑的國際工業展會上,中國工程師可以藉助Hey2與外國同行實時探討技術圖紙……溝通的邊界會被技術無限的拓寬,實現「連續、實時、抬頭」的理想跨語言溝通體驗。

相比較與上一代產品Leion Hey高配版,支持全球使用、多語種識別、實時翻譯100多種語言和方言的Leion Hey2,定價大幅降低60%以上,這得益於中國AR眼鏡供應鏈日新月異的發展。

供應鏈的成熟是推動AR眼鏡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柔性電路板、SoC芯片等核心部件的量產,使AR眼鏡生產成本下降30%以上。大規模的生產使得這些核心部件的價格更加親民,同時也提高了產品的一致性和穩定性。

同樣得益於中國供應鏈優勢,亮亮視野在佈局韓國市場的同時,得以繼續開拓北美、歐洲、東南亞等全球市場。

在法國Vivatech展會現場,用户正在體驗亮亮視野Leion Hey2 AR翻譯眼鏡

近兩年,AR眼鏡行業呈現出「百鏡大戰」之勢,頭部品牌表現強勁的同時,新進企業也在技術、應用等各方面追趕。

艾瑞諮詢的數據顯示,中國2024年AR眼鏡市場已達到28.6萬台。AR眼鏡行業正依託光導、AI大模型等新技術,推動產品向更輕薄、更智能、體驗更具共享性的方向發展。

華金證券的研報指出,智能音頻眼鏡的市場正在快速增長,預計2025年出貨量將超過503萬副,2030年將達到951萬副。智能音頻眼鏡依託AI先行,未來有望與AR深度融合,成為TWS耳機的有力競爭者。

字幕翻譯眼鏡是其中一個市場細分領域,未來不同AR眼鏡有望在各自定位上形成差異化競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隨着AR眼鏡的不斷普及,屬於它的「iPhone時刻」也有望加速到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