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小米做AI眼鏡,藍思科技最激動

2025-06-27 08:30

被推到十字路口的果鏈巨頭,想尋找「第二春」。

6月24日,「果鏈」三巨頭之一的藍思科技宣佈,公司與杭州Rokid聯合開發的AI+AR眼鏡Rokid Glasses,在藍思科技湘潭基地正式下線。

Rokid Glasses算是一款網紅產品。早在今年2月18日的杭州市余杭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Rokid 創始人兼 CEO Misa便向外界展示了該款產品,更憑藉一句「我的發言稿就在眼鏡里,翻頁通過手上的戒指完成」火爆出圈。

動圖截取於Rokid Glasses宣傳片

受此影響,2025年也被視為 AI 眼鏡的爆發元年。據IDC預測,2025年,全球AR設備出貨量有望突破4000萬台,消費級市場佔比超60%。這無疑讓難摘「果鏈」標籤的藍思科技,看到了新業務崛起的希望。

據悉,藍思科技是Rokid Glasses配件以及整機組裝的獨家供應商,為后者提供核心精密組件及全流程生產和整機組裝。其實,早在多年前,藍思科技便已進場佈局智能頭顯與智能穿戴類業務,並與智能汽車及座艙類等業務,一起被視為其謀求轉型的新希望。

只是,從結果上來看,新業務仍難以獨挑大樑,藍思科技對果鏈的營收佔比看似下降,實則依賴症仍未得到根本性緩解。針對智能頭顯與智能穿戴類業務等情況,源媒匯向藍思科技方面發去問詢郵件,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此外,研發投入佔比低、毛利率逐年走低等,也讓正在謀求港交所上市的藍思科技面臨多重挑戰。

蘋果「依賴症」難消

近日,藍思科技通過港交所聆訊,距離其成為「A+H」股兩地上市公司僅一步之遙。

在企業出海發展需求,以及港股、A股整體估值差距收窄,加上監管政策的持續優化之下,自2024年以來,美的集團、龍蟠科技、順豐控股等一批A股上市公司紛紛赴港上市。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三花智控、寧德時代、晶澳科技、先導智能、恆瑞醫藥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在H股發行並上市的相關公告。

此番,藍思科技加入赴港IPO隊列,從披露來看,與上述企業的目的並無二致,同樣旨在推進國際化戰略。然而,國際化戰略之下,藍思科技對蘋果公司的業務依賴,也引發市場關注。

翻開藍思科技的發展史,2007年是其命運轉折點。當第一代iPhone驚艷世界時,背后那塊關鍵玻璃面板正是出自藍思科技之手。這場「聯姻」,讓當時名不見經傳的藍思科技及董事長周羣飛,一舉躋身蘋果核心供應商行列。

此后18年,雙方形成深度捆綁。

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間,藍思科技對最大客户(市場共識為蘋果)的銷售額為331.36億元、315.12億元、345.67億元,佔當年總收入比例為71%、57.8%、49.5%。

作為藍思科技的第一大客户,蘋果看似貢獻收入佔比逐年下降,但2024年其貢獻的銷售金額卻比2022年還增加了14億元。而佔比下降,更多源於整機組裝業務的「稀釋效應」。

這也一度令市場擔憂,一旦藍思科技某些業務被踢出蘋果供應鏈,公司或將面臨的資產減值風險,對財務狀況會產生嚴重影響。

這種擔憂並非空穴來風。2016年,因iPhone銷量首度下滑,藍思科技的營收、淨利潤也遭遇雙雙下滑。

為維繫與蘋果的合作,藍思科技付出了沉重代價——公司的固定資產從2016年期末的120.77億元飆升至2024年期末的363.79億元。

重資產模式也帶來了鉅額資產減值損失。據新財富雜誌統計,2019年至2024年,藍思科技連續6年確認大額資產減值損失,合計損失達36億元。

而藍思科技的研發投入佔營收比例,近三年一直處在4%左右,遠低於蘋果供應商5%-8%的門檻要求。

圖片來源:藍思科技招股書

新業務難挑大樑

面對「過度依賴蘋果」的質疑,藍思科技也開啟了長達十年的轉型之旅。

2015年,藍思科技涉足新能源汽車領域被視為關鍵一步。目前,其主要圍繞智能駕駛艙及周邊結構件研發,批量生產了包括車載電子玻璃及組件、車載中控屏等諸多種類產品,並陸續拿下特斯拉、寶馬、比亞迪等多家車企訂單。

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藍思科技智能汽車及座艙類業務從35.84億元增至59.35億元,佔當年總營收比例從7.7%增至8.5%。營收增長可觀,毛利率卻難掩「失落」,上述業務的毛利率從2022年的19.5%驟降至8.7%。

圖片來源:藍思科技招股書

對於智能汽車及座艙類業務毛利率的下滑,藍思科技方面歸結為:汽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部分降價壓力傳導至供應鏈環節。這也揭開了「以價換量」的殘酷現實。

在特斯拉、比亞迪等客户的強勢壓價下,公司車載中控屏等產品的單車價值量陷入停滯。

而智能頭顯與智能穿戴類業務同樣表現平平。財報數據顯示,該業務實現營收從2022年的35.39億元降至2024年的34.88億元,佔當年總營收比例從7.6%降至5%。

儘管前文提及,藍思科技與AI眼鏡企業Rokid達成合作,可在其中仍只是扮演鏡片供應商和組裝代工角色。

更富戲劇性的是人形機器人故事。2025年1月21日,藍思科技高調官宣批量交付智元機器人靈犀X1產品,涉及關節模組、控制器等核心部件。

看起來搞得熱火朝天,實則貢獻營收還不如前述智能汽車和智能頭顯類業務。數據顯示,2024年,藍思科技的人形機器人業務營收佔比不足2%。

雖然過去一年人形賽道熱度高漲,吸引了不少車企以及互聯網企業的押注,但資本的狂熱暫未能反應到出貨量上。

據新戰略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所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面向K12教育和桌面型的小型設備機器人不納入測算)出貨量超2800台,市場規模超20億元。

各大機構對人形機器人的未來需求量和規模,雖給予了較樂觀預期,但從目前來看,人形市場尚處於發展初期,成熟的商業模式和穩定的市場需求仍在逐步形成過程中。就連頭部人形上市公司優必選,也還長期處於虧損之中。

這也反映出藍思科技新業務面臨的現實困境。

爲了減少對蘋果的依賴,在謀求新業務轉型之外,藍思科技也加速開拓新客户,譬如2021年其便拿到了小米的代工訂單,為小米手機提供屏幕、后蓋等。對此,市場猜測,2024年,僅次於蘋果的藍思科技第二大客户或為小米集團。

如今,小米也開始涉足AI眼鏡業務,並已啟動預約。截至6月26日下午源媒匯發稿,京東電商平臺顯示,小米AI眼鏡已累計3萬人預約。不過,此前已有消息稱,小米AI眼鏡或由另一果鏈巨頭歌爾股份代工。

面對歌爾股份這樣的強勁對手,藍思科技究竟能從小米手中拿到AI眼鏡的多少蛋糕,尚是未知數。

赴港IPO背后的資本迷局

相比業務層面的轉型「憂慮」,財務層面的「矛盾」,也在藍思科技身上清晰可見。

截至2024年末,公司賬面貨幣資金高達109.88億元,同期短期借款15.61億元及長期借款78.08億元,構成典型的「大存大貸」格局。

2021年初的近150億元定增,更成為市場質疑焦點。4年過去了,該定增募投項目仍處於建設期,且尚未產生收益,藍思科技二次赴港必要性引疑。

圖片來源:藍思科技公告

此外,分紅操作同樣耐人尋味。6月10日,藍思科技剛完成派息,總額為19.84億元。天眼查顯示,公司前十大股東合計持股比例超70%,成為最大受益方。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提交招股書日期,藍思科技實控人周羣飛及其配偶鄭俊龍,通過藍思科技(香港)和長沙羣欣,合計持有公司62.13%的股份。

Wind數據顯示,A股上市十年間,藍思科技累計現金分紅94.65億元,假若按照上述持股比例進行估算,周羣飛家族累計獲得的分紅或達數十億元。

圖片來源:Wind

一邊是賬上百億現金,一邊是持續融資需求;一邊是項目延期建設,一邊是大手筆分紅。

這些矛盾的資金運作,也構成藍思科技此次赴港IPO的最大爭議點。

在招股書中,藍思科技將此次港股IPO定位為「推進全球化戰略佈局的關鍵舉措」。然而市場分析卻指出,這或許更多是藍思應對蘋果供應鏈「去中國化」的被動選擇。

據綜合報道,蘋果已要求供應商在2025年前將25%產能轉移至中國以外地區。蘋果作為藍思科技營收貢獻49.5%的第一大客户,不得不加快越南等海外基地建設。

可現實困境是,相較國內工廠,藍思科技的越南工廠良率要低5-8個百分點。

赴港上市背后,藍思科技更深層次的挑戰,或來自技術路線變革。

藍思科技以玻璃工藝立身,但摺疊屏手機採用的UTG玻璃領域,三星已形成反超優勢。網傳蘋果摺疊屏手機可能採用藍思UTG玻璃,若消息屬實,公司又需投入巨資擴展產線,這或是其急需融資的現實考量。

關税規避的脆弱性同樣不容忽視。藍思科技境外銷售佔比近60%,而其採用的保税加工模式也面臨美國「301」調查的潛在衝擊。在複雜的國際經貿環境下,這種模式隨時可能遭遇風險。

周羣飛走到十字路口

回望周羣飛的創業史,堪稱一部中國製造業的傳奇。15歲輟學南下深圳的她,從手錶玻璃加工廠打工妹起步,靠着「白天打工、晚上上課」的拼搏精神,掌握絲網印刷核心技術。

2003年摩托羅拉V3手機訂單成為關鍵轉折。當國際客户質疑「玻璃割到總統怎麼辦」時,周羣飛三天三夜未離車間,最終攻克特種玻璃技術難題。這種執着精神,讓藍思科技在2007年抓住iPhone機遇,成為「全球手機玻璃女王」。

如今,這位湖南女首富面臨新挑戰。

2024年胡潤百富榜,周羣飛夫婦以635億元身家位列第56位,財富較2023年增長180億元,重回湖南首富寶座。

圖片來源:胡潤百富榜

財富增長背后,卻是企業核心競爭力隱憂——機器人關節件面臨特斯拉Dojo算法迭代的衝擊,汽車電子業務陷入價格戰泥潭,傳統玻璃技術優勢遭遇挑戰。藍思科技的突圍之路,遠比當年攻克一塊手機玻璃要複雜得多。

綜上,技術護城河不足的補位,或也是藍思科技急切赴港IPO的真實動機之一。

10年前,周羣飛在深交所敲鍾時,手中握着的是一塊完美的手機玻璃;10年后,她需要向資本市場證明,藍思科技擁有的不僅是手機玻璃,而是穿越產業周期的生存能力。

畢竟,當蘋果供應鏈加速向東南亞轉移,當機器人關節開始採用碳纖維材料,傳統重資產模式積累的363億元固定資產,隨時可能從競爭優勢變為沉重包袱。

部分圖片引用網絡 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源媒匯」,作者:謝春生,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