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26 10:00
最近,一場圍繞AI生成圖像版權的風暴引爆了科技與創意圈。
迪士尼和環球影業聯手對一家名叫Midjourney的初創公司發起法律訴訟,理由是它生成的圖像可能侵犯了旗下視覺資產的版權。這是AI工具首次如此直接地挑戰好萊塢內容霸主的「審美主權」。
可諷刺的是,這家公司卻在全球創作者社區持續爆火:它沒有界面,沒有按鈕,甚至連App都沒有,用户只需在Discord里輸入幾句英文,就能在幾秒內生成極具藝術感的圖像——夢幻、瑰麗、富有想象力,甚至遠超專業設計師的表現力。
它的名字叫做:Midjourney。
這家公司沒有融資,團隊不到50人,卻用一種近乎詩意的產品邏輯,重塑了人們對「創造」這件事的理解。對創業者來説,Midjourney不是一個技術範式的案例,而是一場關於想象力的制度性重構。本周,混沌AI君將為你全面拆解這個AI神作背后的商業邏輯與創始人哲學,或許能為你帶來比產品增長更深遠的啓發。
Midjourney是一個AI圖像生成平臺,用户只需輸入幾行文字(Prompt),系統就能輸出高質量的圖像。其技術底層基於Diffusion模型(擴散式圖像生成),與DALL·E、Stable Diffusion類似,但更強調「風格化」「美學控制」和「用户體驗」。
這款產品從2022年開始公測,短短一年多就吸引了超過1600萬註冊用户。不同於傳統AI工具冷冰冰的功能式界面,Midjourney將產品完全寄託在Discord社羣上,用户之間像「曬朋友圈」一樣曬Prompt和生成圖,不斷啓發和模仿彼此,形成了獨特的共創文化。
它不僅創造了一個新興的「Prompt經濟」,還催生了大量圍繞視覺創作的新職業,如AI美術指導、Prompt設計師、AI品牌視覺顧問等。更令人驚訝的是,Midjourney團隊不到50人,卻在短短時間內實現了年營收2億美金的奇蹟,人均產出超過500萬美元,遠超行業常規水平。
在瞭解Midjourney之前,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傳統數字創作工具的困境。
長期以來,無論是Photoshop這類專業軟件,還是早期的AI繪圖插件,都存在明顯價值失衡:輸出效率和創意來源受限,創作高度依賴設計師個人的手繪功底和靈感積累。供需之間的矛盾由此產生,效率提不上去、靈感突破不了天花板,而Midjourney的出現,則提供了一條破局之路:與Adobe、Figma這些主流創意工具相比,Midjourney並沒有強調功能的多與強。它選擇了完全相反的方向:
它所做的是,把創作這件事從「技術操作」變成「意念表達」。這背后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哲學:人類的思想是創作的中心,工具應該像神經元的延伸,而不是流程的外殼。
Midjourney讓我們看到,AI不只是效率工具,更可以成為「感知的放大器」。這也是它的錯位競爭之道:
Midjourney並非只是簡單疊加了技術和社區元素,而是從源頭上重構了數字創意工具的範式。傳統的設計軟件遵循的是一種「一對一、封閉式」的創作模式——設計師獨立操作工具,為單個客户服務,強調嚴謹的流程和精細的控制;而早期一些AI繪圖工具則往往只是附加功能,零星地幫助生成素材,缺乏生態和互動。
Midjourney選擇跳出這兩種窠臼,構建一個多維交互的創意平臺。
首先,它顛覆了交互方式。與大多數圖形軟件的界面不同,Midjourney選擇了把產品嵌入Discord聊天界面來提供服務。用户不需要打開獨立應用,而是在Discord的對話框里像聊天一樣輸入描述。(如上圖所示)
過去,創作者是通過點按鈕、調參數來控制軟件,而Midjourney則引入了「文本提示→圖像生成」的全新對話式交互範式。創作者不再需要面對繁瑣的面板,而是通過與AI「對話」來傳達意圖——從手動調參轉變為語言思維的交流。這相當於把創作過程中的溝通維度提前並放大了:以前設計師和客户的溝通在繪圖開始前,現在創作者直接與AI不斷溝通試驗,使創意在交流中實時成型。
其次,它打破了用户孤島。Midjourney的誕生土壤是一個高度活躍的線上社區。用户在Discord的公共頻道里實時生成並分享作品,彼此觀摩交流。而Midjourney團隊成員也混跡其中,第一時間觀察用户偏好和反饋。這種公開創作環境形成了「反饋–迭代–傳播」的閉環:一個用户生成的佳作會激發其他用户模仿甚至改進prompt(提示詞),新的創意又被不斷傳播。可以説,社區提供了遠超單個設計師想象力的集體大腦,每個人既是創作者,也是觀眾和評論者,整個社區彷彿一個巨大的創意工作坊,不斷自我加速進化。
通過對交互模式和用户角色的重塑,Midjourney不再是一款冷冰冰的工具,而更像一個創意遊樂場和協作社羣。它將傳統模式中分散的點連成了網:創作者、觀眾、AI三方在同一空間實時互動,催生出前所未有的創作體驗。
回顧Midjourney走過的路,我們發現它的戰略成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差異化的精確定位——Midjourney並沒有去正面挑戰Adobe等巨頭主導的主流市場,而是錯位切入,在主流價值網忽視的領域開闢了一片新天地。
傳統的設計軟件價值網有幾個特徵:主要服務專業設計師、廣告公司等核心用户,產品邏輯是提供功能齊全的工具,強調高精度控制和手動編輯能力,商業模式靠賣軟件許可證或訂閲整套服務,通過功能疊加和生態鎖定來鞏固護城河。這一模式下,創作的門檻很高、流程較慢、成本也高。
Midjourney則發現了被忽視的新興用户需求:那些非專業創作者、小型內容團隊、獨立開發者,他們渴望快速、低成本地產出高質量視覺內容,但傳統工具對他們來説過於複雜笨重。為此,Midjourney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價值網:在這里,核心用户變成了廣大的設計邊緣用户和內容創作者,強調靈感即時具現和情緒驅動創作;價值主張也從「提供精細工具」變為「讓非專業人士也能釋放專業創意,極簡交互實現視覺自由」;商業模式不是賣功能,而是按需付費獲得算力支持(訂閲制);社羣屬性濃厚,每個人的創作即是協作,作品即是宣傳,Prompt提示詞甚至被視作共享的知識財富……可以看到,Midjourney佔據的是一個與傳統價值網平行但不同的新賽道。
更重要的是,Midjourney遷移了創作的重心,改變了「人—工具—作品」三者之間的關係。
以往人通過工具費力地塑造作品,現在人更多是通過AI去探索作品的可能性——這種想象驅動+AI生成+社交共創的組合,讓Midjourney跳脫出了傳統工作流,進入了一個新的價值空間。Discord平臺就成為承載這個新價值網的空間:Midjourney最早吸引的用户並非傳統業內人士,而是一批遊戲社區成員、數字藝術愛好者等邊緣人羣。
他們樂於嚐鮮,對新事物接受度高,於是在Discord這個他們原本就活躍的平臺上,Midjourney很快聚集起第一批忠實用户。有了這些先鋒用户的反饋,Midjourney不斷迭代完善,很快其生成效果就達到了「專業結果+非專業路徑」的驚人結合——也就是用門檻極低的方式卻能產出接近專業水準的成果。
如今,隨着版本升級和功能增強,Midjourney開始從極客小圈子邁向主流商業市場,它已經能較好滿足廣告、電商、出版等行業的一些實際需求,這標誌着Midjourney正處於從邊緣到主流的擴張躍遷中。
這個過程類似創新理論中的S曲線跨越:一開始在小眾市場生根發芽,技術逐漸成熟,隨后帶動大眾市場的爆發性增長。Midjourney目前正攀登在新的S曲線上:AI視覺設計正從過去的輔助工具向「創作前置平臺」轉變,也就是先由AI生成初稿,再由人類修改潤色,取代過去純人工從零開始的流程。
可以説,Midjourney通過差異化定位與錯位競爭,避開了與Photoshop等正面比拼功能的紅海,而是在無人爭奪的藍海中一路高歌猛進。這種戰略眼光來自對「創作方式」的重新定義——Midjourney不是在賣一款工具,而是在提供一種「想象力具現化服務」。它重塑了人們進行視覺創作的路徑,也因此構築了自己的護城河。
最后,在探討Midjourney成功的商業策略和技術創新之余,更深層的驅動力來自於創始人David Holz及其團隊所堅守的核心理念。可以説,正是這一套「想象力至上」的產品哲學,塑造了Midjourney獨樹一幟的氣質和道路。
Holz常用一個隱喻來描述Midjourney的願景:它不是一款圖像工具,而是一部「思想與想象力的交通工具」。他認為,就像引擎驅動車輛一樣,AI可以驅動人的精神旅行。一句話,Midjourney要做的不是替代人去畫什麼圖,而是打開一個人人都能進入的想象空間,讓AI成為擴展人類思維的引擎。這種對AI角色的定位,和很多主打效率替代的AI產品截然不同——Midjourney追求的不是讓機器代勞人類的工作,而是讓機器幫助人類發揮出他們本來無法輕易發揮的創造力。
在Holz看來,「工具」一詞都不足以形容Midjourney的定位。他甚至説過:「一個工具不應該像一個人,而應該像你的思想延伸。」他反對讓AI去模仿人或代替人,反而主張AI應該成為人意志的延長線。這直接影響了Midjourney的產品設計哲學——沒有複雜的界面,沒有圖層、濾鏡這些傳統軟件的邏輯結構,而只是一個極簡的文本框。這樣的設計初衷,就是希望讓用户感覺在使用Midjourney時,幾乎沒有「工具」的存在感,而更像是在用語言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語言即畫筆,想象即畫布,Midjourney儘量消除了人和畫面之間的隔閡。這種「去工具化」的思路歸根結底是一種人本位的思想:讓技術透明,讓創造者的思緒自由流動。
Holz還推崇一種想象力的平權主義。在他眼中,創造力不該被少數專業精英壟斷,每個人都應有平等的機會表達內心的想象。他曾直言:「創造力不應該被工具複雜性和專業門檻所阻隔。」Midjourney存在的意義,就是要做那個拆除門檻的工具,讓所有有想法的人都能將腦海中的世界具現出來。這一價值觀直接對抗了Adobe等傳統創意工具所代表的「技能壟斷」——過去只有受過訓練的人才能熟練使用那些複雜軟件,因而他們掌握了創意生產的主導權。而Midjourney試圖去精英化創作過程,讓任何普通人也能成為創作者,人人皆可創造,人人皆可表達。在Midjourney的平臺上,用户彼此之間身份的界限被模糊了:專業藝術家和新手小白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用文字交互的方式釋放創意。這正體現了Holz所信奉的創作平權理念。
而這,也許纔是迪士尼和環球影業要盯上這家還不到三歲的公司的本質:
Midjourney正在挑戰他們對「圖像審美主權」的控制。傳統內容巨頭長期掌控着視覺文化的敍事權,他們希望你在看電影、動畫、海報時,腦海中浮現的審美「基準」由他們定義。而Midjourney,讓每一個普通人都有能力創造「自己的視覺世界」。這也許纔是他們焦慮的來源:不是版權,而是審美壟斷地位被打破的恐懼。
David Holz從不鼓吹AI替代人類。他關心的,是AI如何拓展人類感知的邊界。他的理念可以濃縮為一句話:
「最強大的工具,不是掌握信息的機器,而是能喚醒人類想象的鏡子。」
面對巨頭的控訴,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思考:
Midjourney並非完美,也面臨風險。但它讓我們看到,技術的意義,不是再造權力,而是賦予表達。這種理念,或許正是未來創意產業與AI原生最值得相信的方向。
這些核心理念可以歸納為一句話:技術為思想服務,AI是人類想象的助推器而非取代者。Midjourney團隊始終堅守這樣的價值觀,不隨波逐流地去做那種純商業導向的選擇。例如,他們至今沒有開放任何商業API接口,也拒絕把Midjourney做成一個嵌入他人產品的插件式工具。這在很多投資人看來是錯失良機,但Holz堅持Midjourney應該首先服務個體創造者的體驗和美學,而不是淪為企業流水線的一部分。
他們甚至不急於商業化變現,Holz公開表示「不着急IPO,不追求快速賺錢,我們做這個項目是爲了創造一些新的、也許是美的事物」。
在他心中,商業是副產物,創造纔是目的。
這種「慢商業、重內核」的戰略決策讓Midjourney避免了浮躁的擴張,而是按自己的節奏紮實前進。Holz還曾説過:
「最強大的產品,應該像詩一樣被感知。」
Holz的理念不僅是口號,而且滲透進了Midjourney的產品、組織、戰略等方方面面,形成了一套結構性的創新:
在產品策略上,團隊有意在模型訓練中注入美學主導。他們並不追求一個純中性的、完全由用户決定風格的工具,而是塑造出Midjourney獨有的「AI美學」。例如偏重情緒渲染、光影效果,甚至專門提供「/weird」等指令來鼓勵古怪離譜的創意,目的在於探索「秩序中的混沌美」。這些都體現了Holz對藝術和未知之美的尊重,他希望Midjourney喚起的是用户視覺感知上的詩意共鳴,而非千篇一律的流水線風格。
在組織模式上,他們奉行「社區即公司」的理念。Midjourney沒有傳統的客服、渠道、市場部門,他們相信最好的客服就是社區里的用户,最好的市場就是用户自發的傳播。
整個組織架構依附於Discord社區運作:用户的Prompt被視為一種寶貴的資產沉澱,作品是大家交流的語言,而用户反饋更是直接驅動產品演化的機制。Midjourney團隊不過是與社區共生的一員,而不是凌駕於用户之上的封閉機構。這種組織形態並不以效率、利潤為導向,而更強調共情和共創。
正因為此,Midjourney敢於拒絕一些典型的商業「套路」,比如不追求將用户圈在自己的閉環生態里,而是願意看到用户把作品帶到各大社交平臺上炫耀、交流。這種開放姿態,源自他們對人與人之間靈感流動的重視,相信靈感越流動,社區越強大,公司也就越受益。這在快節奏的商業世界顯得特立獨行,卻成就了Midjourney難以複製的社區文化和用户忠誠度。
Holz的理念為Midjourney找準戰略定位提供了精神指引。前文我們分析Midjourney如何組合維度、錯位競爭、定位新價值網,其實背后都有Holz理念在支撐——因為他始終認為Midjourney不應去堆砌工具功能,而要去重構維度,連接想象力 × AI技術 × 社羣機制,這奠定了Midjourney的產品哲學。他也不迷戀搶佔主流市場,而傾向於自下而上在邊緣用户中構建共創網絡,這正是價值網錯位突破的起點。
Holz作為舵手,給Midjourney指明瞭一條與衆不同的航線——不去別人已經佔據的安全航道,而是駛向未知的海域,尋找全新的大陸。而這個勇氣和視野,源自他對技術與人類精神如何共舞的思考和信仰。
Midjourney之所以成為生成式AI領域最令人矚目的項目之一,不僅因為它的模型出圖質量出色,或者社區運營做得好,更因為它有一顆與衆不同的靈魂。這個靈魂就是以「放大人類想象力」為信仰的核心理念。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範例:當技術與人文理想結合,可以孕育出多麼強大的創造力。
Midjourney用極小的團隊、極少的資源,做出了一個全球性的產品現象。它沒有選擇模仿主流,而是忠於理念,從邊緣切入,創造了屬於AI時代的想象力之路。
在這個所有人都在「AI提效」、「AI整合」、「AI平臺」的時代,它卻用一種接近詩的方式提醒我們:
AI,不一定非要解決問題,也可以喚醒可能。
你怎麼看Midjourney的故事?
你會用它來表達你腦海里的世界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混沌大學」(ID:hundun-university),作者:混沌學園,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