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26 07:06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在以打字為主導的工作文化中,我們很容易忘記,聲音是人類最初也是最自然的思考工具。本文來自編譯,希望對您有所啓發。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知識都是通過口頭方式傳遞的:在對話中形成,在節奏中記憶,通過重複得以精煉完善。我們的祖先通過口頭語言分享知識、解決問題並保存文化記憶。説話並非與思考分離,它本身就是思考。
這種聲音與思維之間的原始聯繫深深植根於人類處理信息的方式中。當我們用語言表達想法時,激活的神經通路與打字或靜默書寫時不同。
如今,我們傾向於將智力與書面形式等同,比如郵件、論文、筆記等等。但科學、歷史與經驗均表明,聲音仍是一種強大的認知工具。事實上,説話能提升清晰度、創造力與決策能力。若運用得當,還能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和思維質量。
研究表明,大聲表達思想會激活與靜默思考不同的認知過程。伏爾泰據說會將自己作品的每一頁大聲朗讀多次。達爾文也對科學草稿採取了同樣的做法。當我們大聲説話時,會:
大聲思考:減輕認知負荷,提升清晰度,強化記憶
減輕認知負荷。心理學家艾倫·巴德利的工作記憶模型提出了「語音環路」,即大腦中存儲口頭和書面材料的部分。説話會激活這個環路,減輕認知負荷,釋放帶寬用於更深入的推理。
提升清晰度。研究表明,大聲解釋想法(即使是對自己)可以提高理解力,這一現象被稱為自我解釋效應,這可以提升解決問題和記憶的能力。
強化記憶。大聲朗讀或口頭重複內容已被證實能提升長期記憶。這與「生產效應」相關,即口頭表達的詞匯比默讀的詞匯更易被記憶。
額外好處是,發聲比打字能激活更多大腦區域,包括與共情和情緒相關的區域。這使其成為反思涉及人際關係的複雜決策的絕佳工具。
説話不僅用於分享已成形的想法,更是塑造想法的強大工具。以下是五種實用的聲音運用方式,可以助你更清晰地思考、更自由地創造,並更有效地溝通:
1. 梳理複雜問題。當遇到困難挑戰時,試着大聲解釋,就彷彿在向他人講解一樣。類似於費曼技巧,這種方法往往能揭示在靜默思考中未察覺的解決方案。
2. 錄音腦暴。使用語音備忘錄進行初步構思。口語的即興性常能產生打字時可能忽略的創意關聯。
3. 大聲朗讀你的作品。在最終確定郵件、報告或演示文稿前,先大聲朗讀草稿。這樣能更有效地發現邏輯漏洞和語氣問題。
4. 邊走邊口述。將身體運動與大聲思考結合,以獲得最大的認知益處。在解決問題時邊走邊口述想法,可以讓你在精神上和身體上都產生動力。
5. 大聲朗讀要點。在重要會議或演示文稿前,練習大聲表達你的主要想法。這將幫助你打磨思維並增強信心。
有意使用你的聲音可以成為一種思考工具。這五個「語音驅動」的實踐可以帶來更清晰的想法、更快的洞察力和更自信的表達。
關鍵很簡單:大聲說出來。
在以鍵盤為中心的世界上,以聲音為先的工具可以釋放速度、清晰度和新的創造力。以下是一些將聲音融入工作流程的最佳選項:
1. 語音輸入。Wispr Flow 是我新近最喜愛的應用之一,可在多個應用中實現快速、靈活的語音輸入。它設計用於讓你在保持工作流的同時自由説話,提供自然的語音輸入、自動編輯功能,即使在需要小聲説話時也能正常工作。
2. 會議轉錄。我是在為自己的《Tiny Experiments》一書採訪他人時開始使用Otter.ai。它能夠實時捕捉對話內容,並提供實時轉錄、摘要和重點標註。
3. 文字轉語音。像Speechify這樣的工具可以讓你輕松將書面內容轉化為音頻,這非常適合讓AI為你朗讀自己撰寫的內容,並識別出聽起來不太通順的段落。
4. 內容創作。將語音筆記轉化為有條理的博客草稿、視頻大綱或任何類型的內容,是創作者和知識工作者尚未充分利用的場景。由Ali Abdaal團隊開發的VoicePal正是為此而生,且表現出色。
5. 筆記集成。你甚至不需要使用獨立的應用程序。在現有工作流程中,有很多方式可以進行語音記錄。例如,Obsidian的Audio Recorder插件允許你直接將語音想法捕獲到自己的知識系統中。你也可以在Roam Research中上傳和播放音頻文件。
在以打字為主導的工作文化中,我們很容易忘記,聲音是人類最初也是最自然的思考工具。聲音很快,在我們編輯和潤色之前就揭示了自己的想法。
因此,下次當你面臨棘手的問題或需要產生新想法時,試着離開鍵盤,與你的最古老的思考夥伴(你的聲音)互動吧。
譯者:Tere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