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史上最高種子輪花落AI:20億美元斷檔領先,蘋果Meta搶着都投不進,扎克伯格轉頭挖聯創也遭拒

2025-06-25 08:49

AI圈融資收購挖人大戰,亂成一鍋粥了!

最新消息,OpenAI前CTO創辦的Thinking Machines完成20億美元種子輪融資,不僅刷新了AI領域的融資紀錄,也成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種子輪融資。

最初,市場傳聞該公司的融資目標約為10億美元,在短短數月內目標金額翻倍。

甚至在這之前蘋果Meta都曾試圖投資或收購Thinking Machines,不過都被創始人Mira Murati拒絕了。

其中,蘋果與Thinking Machines的談判並未進入深入階段就暫時擱置了。

但Meta扎克伯格並沒有就此善罷甘休,收購不成,轉頭就去挖人,把AI人才招聘玩成了NBA轉會模式。

畢竟Thinking Machines獲得超預期融資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團隊,約三分之二的成員來自OpenAI,重點人物包括:

John Schulman,OpenAI聯合創始人和前強化學習團隊負責人

北大校友翁荔,OpenAI前安全團隊負責人

Barret Zoph,OpenAI前研究副總裁

此外,Thinking Machines還聘請了兩位OpenAI的元老級人物擔任顧問,分別是GPT-1的一作Alec Radford和OpenAI前研究主管Bob McGrew

據消息稱扎克伯格試圖挖走John Schulman未果,他現在是Thinking Machines的聯合創始人及CTO。

此外,這段時間扎克伯格還試圖挖走OpenAI的Sora作者Bill Peebles、試圖收購Perplexity都沒成功,最終天價收走了Scale AI。

如今,Thinking Machines正式宣告融資完成,給這一段混亂的收購搶人大戰,畫上一個休止符。

刷新種子輪融資歷史紀錄

在Thinking Machines之前,歷史上最大幾個的種子輪融資在2億美元至4.5億美元之間,根本沒有能與之接近的,斷檔領先。

第二大的是Yuga Labs,2022年籌集4.5億美元種子融資,這家公司主要做數字收藏品和NFT,此外還有好幾家獲得2億美元種子輪融資的公司都是區塊鏈相關。

AI行業此前最大的種子輪融資是Lila Sciences,於今年三月份籌集2億美元,致力於打造生命、化學和材料科學的完全自主實驗室。

Lila Sciences創始團隊中,首席科學家George Church是CRISPR技術的先驅。

説回到今天的主角Thinking Machines。

本輪20億美元種子論融資由Andreessen Horowitz領投,Accel和Conviction Partners等其他投資者跟投,估值來到100億美元。

本輪融資結束后,Murati的董事會投票權將超過所有其他董事的總和,確保她對公司所有關鍵決策擁有最終決定權

不過關於該公司正在開展哪些研究和產品的信息仍然很少。

今年2月宣佈成立時對外表示要打破當前AI「一刀切」的模式,專注於開發可高度定製、支持人機協作的多模態AI系統。

與追求完全自主的AI代理不同,Thinking Machines Lab專注於開發能與人類專家協同工作的多模態系統。他們認為,AI的潛力在於增強而非取代人類,其模型將能適應從科學到編程等更廣泛的人類專業領域,而不僅僅侷限於當前模型擅長的狹窄任務。

公司將自己定位為開放科學的倡導者,這與許多頂級AI實驗室的封閉生態系統形成鮮明對比。他們計劃通過頻繁發佈技術論文、開源代碼、共享數據集和模型規範,來促進整個研究社區的合作與進步,並建立公眾對AI技術的信任。

目前僅有的一點消息:

Murati告訴投資者,計劃根據企業業務KPI開發定製的AI模型,並計劃推出C端產品,而與Murati交談過的投資者將其技術描述為「面向企業的強化學習」

參考鏈接:

[1]https://news.crunchbase.com/venture/biggest-seed-round-ai-thinking-machines-mira-murati/

[2]https://www.bloomberg.com/news/newsletters/2025-06-22/will-apple-buy-an-ai-company-apple-takes-a-close-look-at-acquiring-perplexity-mc7m98q9

[3]https://www.wsj.com/tech/ai/meta-ai-recruiting-mark-zuckerberg-5c231f75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量子位」,作者:關注前沿科技,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