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25 08:06
回顧2022年至2023年,由ChatGPT問世點燃的生成式AI浪潮,迅速席捲了整個科技行業,智能手機也不例外。一時間,各大手機廠商彷彿陷入了一場關於自研大模型的軍備競賽。
從參數規模的比拼,到端側部署能力的炫技,再到發佈會上不厭其煩的「AI含量」強調,廠商們似乎堅信,掌握底層AI能力,特別是自研大語言模型,就能掌握未來手機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然而,風向的轉變比預想中來得更快。2024年下半年,這股曾經洶涌的自研大模型熱潮,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退火。市場不再為單純的參數和算力歡呼,用户對AI手機的期待也日趨理性。
我們不禁要追問:
喧囂過后,手機廠商在AI領域的競爭點發生了哪些轉變?2025年的AI手機,到底在比拼什麼?
2023年至2024年,手機行業瀰漫着一種對底層AI能力近乎極致的追求與焦慮。華為盤古大模型持續迭代,OPPO推出AndesGPT,vivo祭出藍心大模型,小米也積極投入相關研發。發佈會上,大模型的參數量、端側部署能力以及所謂的AI含量成為廠商們競相標榜的重點。
彼時,AI似乎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的筐,任何功能只要冠以AI之名,便顯得科技感十足,但用户是否願意爲了AI能力買單,卻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實際上,多數用户對手機端通用大模型的需求並沒有廠商想象中那麼強烈。普通消費者日常使用手機的場景,更多集中在通訊社交、影音娛樂與移動辦公等領域,對需要複雜操作與專業知識的通用大模型功能接觸甚少。同時,手機廠商自研大模型在垂直領域的深耕程度有限,無論是知識儲備的豐富度,還是自然語言處理的流暢性,都難以匹敵ChatGPT等早已成熟的AI應用。
比起支付一兩千元的AI功能溢價,用户更傾向於免費或訂閲費更低的AI應用。
而這直接導致了,廠商傾注心血打造的底層能力,用户感知不強。前期投入的研發資金、訓練資源,並沒有得到預期的市場反饋。
就在大部分手機廠商猶豫要不要繼續燒錢自研賭未來的時候,DeepSeek的爆火給出了答案。
當DeepSeek等高質量、免費或低成本的開源大模型在性能上不斷接近甚至超越某些閉源模型時,手機廠商自研大模型的必要性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
面對現成且優秀的輪子,為何還要不惜代價地重複造輪子呢?
這樣的背景下,各廠商自研手機大模型的熱情開始冷卻,接入DeepSeek等第三方模型成為主流選擇。
隨着自研大模型熱潮的降温,AI手機市場的一個清晰趨勢是:越來越多廠商開始接入經過市場驗證的第三方開源模型。
2025年初,手機圈上演了一場集體擁抱DeepSeek的大戲。2025年2月5日,華為率先宣佈小藝助手App接入,消息一出,榮耀、OPPO等廠商短短几天火速跟進,一周左右主流廠商基本完成接入,DeepSeek迅速C位出道。
為何轉向借力?
手機廠商已經認識到,相比從零開始自研,接入第三方模型能大幅降低成本。數據顯示,僅2023年,榮耀在AI領域投入已達100億元,且大模型戰之后持續翻倍;截至2024年10月,vivo在AI領域投入超230億。與之相比,DeepSeek採用MIT許可協議,支持二次商用。廠家能夠實現低成本部署,無需從頭搭建模型開發體系。
再者,通用模型能力上,手機廠商與專業AI公司正面競爭難度極大。CNET調查顯示,近半數的美國智能手機受訪用户不願意為手機上的AI功能支付額外費用。這意味着,與其耗費資源在基礎模型層面死磕,不如基於DeepSeek這樣經過市場驗證的成熟模型,結合自身對手機使用場景的理解,構建差異化應用。
華為將DeepSeek與鴻蒙系統深度融合,小藝助手可結合本地日程、智能家居數據提供個性化建議;努比亞Z70 Ultra搭載滿血版DeepSeek-R1,支持實時生成視頻摘要。
但大規模部署開源模型也帶來了同質化的問題。當接入第三方AI模型成為普遍選擇,手機廠商靠什麼出圈呢?
2025年的AI手機,各大廠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再比拼誰的AI更強大,而是比誰的AI更懂你、更好用。
一方面,解決高頻場景的真需求成為焦點。vivo s30的魔法移動可以隨意調換、組合不同圖片的人物,在社交媒體重度使用,用户Z世代快速打響名氣;榮耀的任意門巧妙識別用户拖拽內容的目標應用,簡化跨應用操作體驗;OPPO推出的AI通話摘要功能,能自動整理會議重點,解決了信息回溯的老大難問題。這些功能脱離了泛泛的AI技術展示,在特定場景擊中了用户痛點。
另一方面,廠家也要構築難以複製的體驗壁壘。智能手機廠商也在通過軟硬結合的方式,打造獨特的AI體驗。華為的小藝助手憑藉鴻蒙生態,讓信息和任務在不同設備間無縫流轉;榮耀的眼動追蹤技術和氣息鎖屏探索了更為自然的人機交互方式;至於蘋果,則將AI能力巧妙融入iOS各項基礎功能中。結合軟硬件深度協同的AI體驗,正在形成純軟件應用難以簡單複製的差異壁壘。
可以看見的是,就在自研大模型退火的同時,各種五花八門的AI功能如雨后春筍般冒出,或新穎,或有趣,他們都具備一個共同的特質「實用」。
比起算法、算力、參數的形而上學,手機用户更想擁有的是看得見、摸得着的實用功能。這意味着,誰越能在特定應用場景佔領用户心智、培養使用習慣,誰或將在未來的AI手機市場分一杯羹。
但不斷涌現的AI功能,究竟是曇花一現的噱頭,還是能真正黏住用户的核心競爭力?這取決於它們能否持續優化、拓展場景並形成用户習慣。
在一大堆炫目的AI功能中,最先脫穎而出的是「AI+影像」。如果説2023年是AI大語言模型的元年,那麼2025年,我們或許正迎來手機影像的AI突圍時刻。
市場驗證,大語言模型作為廠商第一方能力帶來的價值太小,跟第三方AI應用產生不了差異。比起跟手機的語音助手大模型對話,用户更青睞和已經逐步具備多模態能力的豆包、Kimi等免費AI應用互動。
而在抖音、快手等平臺興起的現代社會,拍照記錄生活某種程度上已經成了剛需。對於大部分沒有單反的普通人來説,手機幾乎承載了日常生活中所有記錄功能。
CNET發佈的調查顯示,美國受訪者認為,購買新手機的最大推動因素是續航更長、存儲更大和相機功能更優。
於是,聚焦相機做「AI+影像」就成了現階段最能給手機廠商帶來實際價值的事。
以華為 Pura 80系列為例,該機型深度融合AI技術與影像能力,打造出極具競爭力的AI功能。「個性化色卡」通過AI深度學習50萬幅專業攝影作品,精準解析光影、色彩與構圖規律,用户只需一鍵操作,就能將平凡場景轉化為藝術大片;「AI 輔助構圖」 功能實時捕捉畫面主體,智能調整拍攝角度與焦點,即使是攝影小白也能輕松拍出黃金比例的優質影像。
硬件配置上,華為 Pura 80 系列搭載1/1.3英寸超大底潛望長焦鏡頭,配合連續光學變焦技術,實現從廣角到長焦的無縫切換,無論是宏大的城市風光,還是遠處的微小細節,都能清晰呈現。軟硬件協同創新將專業攝影設備的複雜操作簡化為手機端的智能交互,大幅降低了影像創作門檻,讓普通人也能享受專業級拍攝體驗。
類似華為一樣的大廠也認識到,在資本市場對AI概念逐漸理性的2025年,聚焦「AI+影像」或許更能激發用户的購買慾望,直接帶動出貨量。
總體看來,2025年上半年AI手機行業發展呈現出一輪熄火與生火的景緻:
曾經如火如荼的自研大模型熱潮逐漸降温,取而代之的是第三方開源模型的廣泛採用;曾經執着於造芯煉模的宏大敍事也悄然轉向,研發通話摘要、任意門等聚焦用户真實需求的AI功能成為重點。與此同時,大語言模型逐漸退居次席,「AI+影像」的結合日趨重要,華為 Pura 80系列的個性化色卡、vivo S30系列的AI魔法移動均通過算法與硬件的深度融合,將手機攝影推向專業級水準。
當然,AI手機市場變化風雲詭譎,至於后話如何,還要靜候各位廠商的下回分解。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腦極體」(ID:unity007),作者:珊瑚,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