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封面故事|黃仁勛打造新算力帝國

2025-06-24 09:35

「現在各國都認識到人工智能(AI)就像電力、互聯網和通信一樣,是國家基礎設施的一部分,任何社會都離不開智能化。」5月末,英偉達發佈最新財報后,創始人兼CEO黃仁勛身着黑色夾克接受彭博採訪,表達了對幫助全球各國政府和企業建設AI基礎設施的雄心,歐洲市場是他瞄準的最新目標。數日后,黃仁勛現身法國巴黎VivaTech大會並高調宣佈,公司計劃在歐洲建造超過20座大型AI工廠,並在7個歐洲國家建立AI技術研究中心,目標是未來兩年內將歐洲的AI算力提升10倍,最終構建起一個完整的區域AI生態系統。

從英國倫敦科技周,到法國巴黎VivaTech大會,再到訪問德國政府高層,「AI工廠」是黃仁勛在這趟緊鑼密鼓的歐洲之行中反覆提及的關鍵詞。對於英偉達來説,這並非一次普通的技術巡講,而是一場圍繞AI工廠展開的算力外交。這家芯片巨頭正在重新定義自身角色——從AI芯片商轉型為全球AI基礎設施的主導者。「AI是我們這個時代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黃仁勛強調,「歐洲現在已經意識到建設AI工廠以及相關基礎設施的重要性。」

在2024年的英偉達GTC開發者大會上,黃仁勛首次系統性提出了「AI工廠」的概念。根據他的説法,AI工廠與傳統數據中心的本質區別在於,它不僅存儲和處理數據,還大規模地生產智能,將原始數據轉化為實時見解。這種智能通過AI token吞吐量來衡量,未來,AI工廠的生產效率將成為新的生產力衡量標準。

6月11日,黃仁勛(左)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右)在法國巴黎VivaTech大會上對談

黃仁勛明確指出,隨着全球對高性能計算基礎設施的需求急劇上升,一個由AI工廠驅動的全新工業革命已經到來,傳統的數據中心正在向AI工廠轉變,而「英偉達正處於這場變革的中心位置」。

英偉達發佈的GPU(圖形處理器)芯片Blackwell以及新一代Blackwell Ultra,正是AI工廠的算力基石。根據英偉達今年3月公佈的數據,Blackwell Ultra可提供比其前代產品提高約1.5倍的AI性能,預計2026財年二季度開始發貨。最新芯片路線圖顯示,英偉達將在2026年下半年推出基於下一代Rubin架構的AI芯片,2027年下半年推出Rubin Ultra,預示着又一次巨大的算力飛躍。

黃仁勛透露,僅美國四大公有云供應商——亞馬遜、微軟、谷歌和甲骨文——今年對Blackwell系列芯片的預訂量已超350萬顆,遠超去年130萬顆的Hopper架構芯片訂單。與此同時,根據一季度的業績表現,這些企業的前景基本未受美國關税政策影響,且仍準備繼續大力砸錢投入AI基礎設施。分析人士認為,科技巨頭高達數百億美元的資本支出,是支撐市場對英偉達產品短期需求保持樂觀的核心邏輯。

近期,英偉達已與多家科技巨頭展開合作,將AI工廠戰略迅速落地。今年5月,英偉達宣佈將向沙特主權財富基金旗下的AI公司Humain提供1.8萬顆Blackwell頂級芯片,用於建設總計500兆瓦的數據中心,並在未來五年內擴展至1.9千兆瓦規模;甲骨文豪擲400億美元,計劃購買40萬塊英偉達GB200芯片,為得克薩斯州Abilene的數據中心提供算力支持,該數據中心是美國「星際之門」(Stargate)計劃的第一個建設項目;此外,由阿聯酋國有企業G42和OpenAI、甲骨文、思科、軟銀集團合作建設的「星際之門阿聯酋」(Stargate UAE)項目也將採用英偉達的芯片系統。

AI工廠戰略所釋放的能量也在英偉達的財務數據中得到體現。截至2025年4月27日的2026財年第一季度,英偉達實現收入440.6億美元,同比增長69%;淨利潤為187.8億美元,同比增長26.2%。從細分業務來看,數據中心收入佔比最高(89%),達到391.1億美元,同比增長73.3%。財報公佈后,當地時間6月3日,英偉達市值升至3.45萬億美元,超越微軟和蘋果,時隔五個月重奪全球市值第一,證明了市場對其核心業務和增長前景仍信心十足。截至6月20日,英偉達市值達3.51萬億美元,僅次於微軟。

據彭博終端匯總的數據,79名分析師中,69名分析師給予英偉達「買進」評級,9名分析師給予「持有」評級,1名分析師給予「賣出」評級。

彭博行業研究分析師Kunjan Sobhani和Oscar Hernandez Tejada分析稱,「在經歷了強勁的一季度業績后,英偉達的長期增長前景依然穩健。Blackwell 系統的快速部署以及 GB300 芯片的早期樣品測試,進一步強化了公司在執行力方面的領先勢頭。從 Blackwell Ultra 到 Rubin,英偉達持續至 2028 年的強大年度產品節奏,不僅為整個行業設定了發展基準,也不斷鞏固其在 AI 計算與網絡領域的技術領先地位。」

金融研究機構伯恩斯坦(Bernstein)分析師指出,英偉達繼續推進Blackwell AI平臺,打消了投資者此前對AI硬件需求的擔憂。此外,數據中心的機會巨大且處於早期階段,仍有實質性上行空間。

——————————

在AI基礎設施領域,英偉達堪稱「最強賣鏟人」,但想穩住這一地位仍有不少挑戰。目前,亞馬遜、微軟和谷歌等大型雲計算公司為英偉達貢獻了超過一半的數據中心收入,同時這些公司也在研發自己的AI芯片。儘管這並不意味着他們會立即減少對英偉達GPU的採購,爲了未雨綢繆,英偉達必須採取策略,以減輕未來可能出現的需求下降的風險。

黃仁勛在今年英偉達GTC大會期間已經表示,相比一年前,他現在更加確信「大型雲服務商之外的商機」。爲了使公司業務向多元化發展,英偉達一方面將傳統雲計算公司的潛在競爭對手——例如CoreWeave、Nebius、Crusoe和Lambda等新型雲計算廠商(neocloud)納入該公司的雲合作伙伴網絡,使這些公司獲得使用英偉達內部資源的優先權;另一方面,英偉達則在加速擴大國家級客户羣,旨在為全球各國打造「主權AI」(Sovereign AI)。

黃仁勛曾直言,「當今世界各國都打算在本國國內建立和運行自己的AI基礎設施,這將全面推高對英偉達硬件產品的需求。」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近期的合作項目,便是黃仁勛所提及的主權國家及政府需求的初步跡象。英偉達高管表示,已經有多個國家政府主動接洽,希望採購其芯片,用於類似的主權AI項目。

Wedbush Securities分析師丹·艾夫斯(Dan Ives)指出,沙特和阿聯酋牽頭的中東國家正在增加AI支出,有助於填補英偉達未來業務中因其他市場近期不確定性而留下的空白。「這對整個科技行業而言是一份極為重要的業績報告和展望指引,它表明,即便特朗普關税戰仍在持續,人工智能革命仍將邁入下一個增長階段。」艾夫斯表示。

這是英偉達在全球AI生態佈局中的關鍵一步。通過AI工廠戰略,英偉達不再僅僅向科技公司出售GPU,而是協助國家級客户——包括政府、學術機構、主權基金、本地雲服務商等——共建擁有自主權的數據中心與AI模型訓練基地,把AI基礎設施嵌入國家戰略框架。

在這一背景下,歐洲成為英偉達不可或缺的「下一張算力拼圖」。6月的歐洲之行正是黃仁勛推廣AI主權基礎設施的重要環節。歐盟已宣佈設立200億歐元專項基金,用於建設五個配備超10萬處理器的AI超級工廠,專注下一代AI模型的研發訓練。

在6月9日的倫敦科技周開幕式上,黃仁勛與英國首相斯塔默對話時強調,基礎設施不足正制約着英國發揮其在AI領域的人才優勢和初創企業活力。當天,英偉達宣佈成立一個名為「英國主權AI產業論壇」的新組織,成員包括英國宇航系統公司、英國電信以及渣打銀行。雲服務商Nscale和Nebius也承諾在英國部署新的計算基礎設施,將配備數千枚來自英偉達的Blackwell GPU芯片。此外,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宣佈將於今年10月正式推出一個名為「超級沙盒」的新項目,允許允許金融機構在受控環境中測試英偉達AI產品。

法國政府同樣積極參與。黃仁勛在巴黎VivaTech大會上宣佈了多項歐洲AI基建合作計劃,包括與法國AI新鋭Mistral共建AI雲平臺。這項名為Mistral Compute的服務將搭載1.8萬顆英偉達最新Grace Blackwell芯片,首站落户法國埃松省數據中心,未來將擴展至歐洲其他地區。法國總統馬克龍將此次合作視為「捍衞數字主權與戰略自主權」的關鍵舉措,呼籲歐洲企業積極採用該AI計算服務。

在德國,英偉達則將合作重心放在工業領域。該公司計劃在德國打造全球首個工業AI雲工廠,助力歐洲工業企業加速從設計、工程仿真到數字工廠孿生與機器人技術的全流程製造應用。對德國而言,AI工廠不僅是數字經濟的基礎,更是其「工業4.0」戰略的延伸。

2024年11月,黃仁勛在東京舉行的英偉達AI峰會上會見軟銀集團CEO孫正義,英偉達與該公司宣佈了一系列合作,旨在加速日本的主權AI計劃

歐洲之外,英偉達的戰略合作版圖還在快速擴展。除了在中東達成的鉅額協議,英偉達在亞洲地區也動作頻頻。去年11月,該公司宣佈與軟銀合作在日本建設AI基礎設施,包括日本最大的AI工廠,以加速日本機器人、汽車、醫療保健和電信行業發展。在印度,英偉達已與亞洲首富安巴尼旗下的信實集團達成合作夥伴關係,在印度共同建設AI基礎設施,推動這項技術在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得到應用。此外,英偉達與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越南政府也達成了類似的主權AI合作計劃。

——————————

英偉達的AI工廠戰略所重塑的,不只是企業間的商業關係,更是一場圍繞全球算力分佈與AI生態主導權的全面競爭。在這一格局中,不止英偉達,微軟、谷歌、亞馬遜、阿里巴巴等科技巨頭,也在加速構建自己的AI基礎設施網絡。

例如,亞馬遜近日擬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投資100億美元建設數據中心及AI園區,以擴展其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據悉這是該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投資項目之一。此前,該公司已宣佈將資本支出從2024年的830億美元左右增加至1000億美元,大部分支出將用於支持日益增長的技術基礎設施需求。

今年早些時候,微軟宣佈計劃在2025財年投資約800億美元用於AI數據中心。谷歌母公司Alphabet也表示,今年將投入約750億美元擴建數據中心容量。同時,由億萬富豪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創立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xAI正在籌備一筆50億美元的債券發行,以支持其持續高額的數據中心基礎設施投入。

近日,AMD發佈了最新一代AI芯片產品Instinct MI350系列。CEO蘇姿豐表示,新產品足以挑戰英偉達同類產品,且價格更低。AMD還宣佈將與OpenAI聯合研發MI400系列,專為大規模AI訓練和分佈式推理設計,預計於明年推出。OpenAI作為該系列產品的首批用户,一直在為芯片研發提供技術反饋。這將使AMD與英偉達在AI 基礎設施市場的爭奪更加激烈。

在中國,阿里集團於2月宣佈,未來三年將投入超過3800億元用於建設雲和AI硬件基礎設施,總額超過過去十年總和。這筆投資也創下了中國民營企業在雲和AI硬件最大規模投資紀錄。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表示:「AI爆發遠超預期,國內科技產業方興未艾,潛力巨大。阿里巴巴將不遺余力加速雲和AI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助推全行業生態發展。」

今年4月,就在美國政府對英偉達中國「特供版」芯片H20發出禁令之際,華為公司公佈了一項AI基礎設施架構的重大突破——基於新型高速總線架構的CloudMatrix 384超節點集羣,並宣佈在蕪湖數據中心規模上線。該算力集羣的核心創新在於實現了從傳統服務器級到矩陣級的資源供給模式轉變,使其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商用AI算力集羣,在規模上遠超英偉達發佈的NVL72超節點。

黃仁勛顯然也感受到了巨大壓力。他此前公開評論稱,「華為無疑是全球最具實力的科技公司之一,這是一個必須高度重視、充分尊重的對手」,英偉達必須全力以赴,持續創新,才能在這樣的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四年前,英偉達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高達95%,如今只有50%。如果我們不在中國競爭,而是讓中國開發出新的平臺,建立一個豐富的生態系統,在世界推廣人工智能技術的時候,他們的技術和領導力將會傳播到世界各地。」

面對競爭對手的多重夾擊,英偉達必須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在5月舉辦的臺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25)上,英偉達宣佈開放NVLink協議的決定,預示着其正在醖釀一場更深層次的生態擴張。

今年5月,英偉達宣佈開放其高速互聯技術NVLink,以擴大公司整體生態

NVLink是英偉達開發的一項高速互聯技術,用於連接多個GPU,實現大規模虛擬GPU的擴展。過去,這一技術是該公司核心優勢之一,但也被認為限制了本地雲廠商與小型系統集成商的進入門檻。如今,通過推出NVLink Fusion,英偉達正在將這一原本專屬的技術IP首次向第三方開放授權,允許非英偉達CPU(中央處理器)、ASIC(專用集成電路)或加速器與英偉達GPU深度整合,從而實現半定製AI基礎設施。這一舉措將使「AI工廠」從英偉達自己主導的封閉式工程,轉化為一個可加盟的開放型全球計算生態。

「英偉達把NVLink Fusion開放出來,讓大家都可以使用,是爲了擴大整個英偉達的生態。」Gartner高級研究總監曾劭清(Evan Zeng)指出,GPU之間的互聯效率一直是限制AI基礎設施效率的核心問題之一,受限於GPU通用設計的架構,目前即使是頂級公有云提供商的GPU算力利用率也只能達到最高70%左右,企業的算力利用率則更低,普遍僅有20%-30%。如今,英偉達願意將NVLink的護城河優勢開放給合作伙伴,不僅有望帶動一批雲服務廠商加入英偉達AI工廠生態體系,更可能提升全球範圍內GPU集羣的互聯能力與利用率。

——————————

不過,英偉達的AI工廠戰略仍面臨能耗方面的嚴峻挑戰。Gartner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AI 數據中心的電力消耗預計將從2023年的195 百萬兆瓦時增長到2027年的500百萬兆瓦時,相當於德國全國在2022年的整體耗電量。這種能源需求所帶來的供電、冷卻、碳排放等成本,是客户選擇部署AI工廠時必須考慮的問題。

「如何減少AI帶來的電力消耗?我認為僅靠半導體是不夠的,還需要對整個生態,包括軟件、新架構、冷卻技術、網絡等多方面進行創新。」曾劭清表示。

儘管英偉達已經將革命性的液冷方案引入新一代Blackwell  Ultra架構,但在面對大規模國有基礎設施時,如何實現清潔能源匹配與區域電力負載協調,依然是公司與政府合作中的博弈焦點。尤其在歐洲這一強監管地區,英偉達未來的AI工廠若不能在「碳中和」議題上做出迴應,可能將難以獲得持續政策支持。

除此之外,英偉達面臨的地緣政治風險也不容小覷。半導體研究機構SemiAnalysis分析師斯拉萬·昆杜佳拉(Sravan Kundojjala)的認為,特朗普關税政策引發的經濟不確定性可能成為美國AI霸權的最大障礙,因為關税衝擊了為大型AI計算項目提供服務的複雜的全球供應鏈。眾多業內人士也表示,貿易戰相關措施可能推高在美國建設芯片工廠和AI數據中心的成本,如果大量GPU和其他電子元件被徵收關税,可能會阻礙在美國建設更多數據中心和訓練全球最尖端AI模型的努力。

另一個潛在風險來自美國對中國市場的出口管制。4月15日,美國以「符合國家和經濟安全利益」為名,叫停英偉達的H20芯片、AMD的MI308芯片及同類型AI芯片的對華出口。黃仁勛在5月的財報電話會議上向投資者表示,中國500億美元的龐大AI芯片市場已實際上對美國產業關閉,H20的出口禁令結束了英偉達在中國的Hopper數據中心業務。第一季度H20銷售額因美國政府出口許可限制而損失了25億美元,預計第二季度將損失80億美元。當季另有25億美元的H20訂單無法交付。數據顯示,在截至1月26日的財年中,中國市場為英偉達帶來了170億美元的收入,佔其總銷售額的13%。

過去幾個月,黃仁勛多次表示,美國對華AI芯片出口管制是失敗的,希望特朗普政府能改變芯片出口規則。「事實證明,最初制定AI擴散規則的那些基本假設存在根本性缺陷。」他表示,英偉達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已從美國前總統拜登執政初期的95%降至目前的50%。

研究機構Emarketer分析師雅各布·伯恩(Jacob Bourne)在一份報告中表示,令人擔憂的是,貿易緊張局勢以及關税對數據中心擴張的潛在影響,可能會在未來幾個季度對人工智能芯片的需求造成阻力。「這並不意味着英偉達的主導地位將終結,但這突顯出,英偉達要維持這種主導地位,需要應對日益複雜的地緣政治、競爭和經濟挑戰。」伯恩寫道。

——————————

目前,大型語言模型訓練與AI基礎設施部署仍是推動英偉達增長的主軸,但黃仁勛顯然不滿足於此。在過去一年的多場公開演講與採訪中,他頻頻提到兩個備受關注的領域——自動駕駛與機器人。在本屆巴黎VivaTech大會上,黃仁勛再次重申,「未來十年將是自動駕駛汽車、機器人與自主機器的時代。」

全球首富、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前不久曾表達和黃仁勛相近的觀點。他表示,對特斯拉而言,長遠來看,最重要的是自動駕駛和人形機器人「擎天柱」(Optimus)。目前,英偉達正在與馬斯克旗下的特斯拉和xAI展開密切合作。

特斯拉推出的人形機器人「擎天柱」 (Optimus),馬斯克和黃仁勛都十分看好機器人的發展前景

黃仁勛認為,AI的下一個浪潮將是「物理AI」(Physical AI),這種技術可以使自主機器(如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等)能夠在真實物理世界中感知、理解和執行復雜操作。在黃仁勛的設想中,「物理AI將徹底改變價值50萬億美元的製造業和物流業,從汽車、卡車到工廠、倉庫,所有移動的事物都將實現機器人化,並由AI驅動。」

截至目前,英偉達已推出「AI物理」世界基礎模型NVIDIA Cosmos、數字孿生操作系統NVIDIA Omniverse、自動駕駛汽車開發平臺NVIDIA DRIVE,以及機器人開發平臺Isaac等工業級AI應用,構建了一個完整的物理AI生態系統。

但無論是自動駕駛汽車還是機器人,要真正實現從「功能演示」走向「規模商用」,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算力。自動駕駛汽車需要實時處理來自攝像頭、雷達等多個傳感器的數據,並在毫秒級內完成路徑規劃與決策;機器人則需同時處理圖像、聲音、動作等多模態信息,執行靈活複雜的任務。這類「物理AI」應用不僅對推理性能要求極高,還要求模型能夠支持在線學習和動態更新,因而必須依託具備訓練、部署和反饋一體化能力的算力基礎設施。

這恰恰反映了英偉達推動AI工廠戰略的前瞻性。AI工廠標誌着AI基礎設施進入規模化、工業化階段,從長遠看,也將為「物理AI」時代奠定底層技術能力。未來,AI算力競爭將從芯片性能本身,轉向對全棧AI生態的系統性考驗。英偉達能否在這一進程中把握機遇,成功轉型,將決定它在全球技術秩序中的地位。這場關於AI工業化的變革,纔剛剛開始。撰文/陳佳靖  編輯/範榮靖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