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價格被打下來,AI眼鏡就能上桌了?

2025-06-20 18:30

圖片由豆包AI製作

在618前夕,AI眼鏡賽道迎來了一波密集的產品上新,「百鏡大戰」的硝煙已然瀰漫於整個科技行業。

各大科技巨頭與初創企業紛紛亮出底牌,競相推出其最新研發的智能眼鏡產品,試圖在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從拍照攝影、實時翻譯,到語音交互、智能助手,再到實時轉錄、提詞器等,隨着功能邊界的不斷拓展,擬為用户帶來前所未有的智能體驗。

618過后,一眾消費者的使用反饋如潮水般涌來,讓外界開始深度審視這個火熱市場背后的真實面貌。

「續航是個大問題,即使什麼都不干,電量最多隻能維持6~7小時,如果播放聲音不能到2小時,甚至拍攝的話會更短」「還是有點大,眼鏡腿太粗了,戴久了耳朵痛」「有漏音問題,如果你開得很大聲,80%音量往上,可能就站你旁邊的距離就可以聽到一些,雖然APP可以開隱私模式,但這樣你自己就不好聽音了」……顯然,在不少嚐鮮者看來,部分AI眼鏡「華而不實」的情況也很明顯。

在AI眼鏡高科技產品的光鮮外表下,隱藏着諸多亟待解決的痛點:一些AI眼鏡雖然在宣傳上標榜擁有諸多創新功能,但在實際使用中卻因續航不足、操作複雜、佩戴不適等問題而飽受詬病。部分產品的智能化體驗並未達到預期,反而因為頻繁需要充電、調整設置等而成爲了日常生活的負擔。

隨着消費者聲音的匯聚,這一新賽道的泡沫開始顯現。

續航不足、功能缺失,半成品也能火?

AI眼鏡市場迎來爆發了嗎?

從618最新相關數據來看,這一新興消費品類確實有了顯著的增長勢頭,銷售額和成交量均實現了大幅度提升,多家品牌的AI眼鏡產品成功躋身熱銷榜單。

近日,據央視財經報道,受益於AI大模型與增強現實(AR)技術的深度融合,智能眼鏡市場近期迎來爆發式增長。電商平臺數顯示,智能眼鏡成交量同比激增超8倍,線上線下銷售全線升溫,分析師預測2025-2029年智能眼鏡年複合增長率將超60%,2025年中國市場預計出貨275萬台,同比暴漲107%,躍居全球首位。

圖源:央視財經官方微博

618電商大戰的鉅額優惠和如火如荼的國家補貼,為廣大消費者提供了一次低成本體驗智能眼鏡的好時機。

畢竟,在此之前價格因素是制約普及的主要瓶頸,主流產品定價在2000元至5000元區間,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説仍有一定門檻。眼下受雙重補貼的刺激,不少消費者抱着試試看的心態,最低只需要付出幾百元的價格就能踏入AI眼鏡的世界,親身體驗到這一未來科技的魅力。

然而無法忽視的是,在這份熱鬧之下,隱藏着消費者對理想功能期待與產品實際體驗之間的巨大鴻溝。

有人爲了解放雙手,本打算用第一視角紀錄生活,卻發現續航遠遠無法滿足日常拍攝過程中的需求;有人爲了體驗AI功能,卻發現其硬件性能有限,眼鏡經常卡死無法實際運用;有人想享受私人音樂時光,卻被漏音問題困擾不得不調低音量犧牲音質體驗;還有人借提詞器功能提升個人專業度,結果發現別人也能看到自己眼鏡上的綠色字幕……相關消費者的使用體驗,無不揭示出AI眼鏡行業那些不可忽視的關鍵問題。

有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市場上的部分AI眼鏡產品過於追求概念化和噱頭,忽視了用户體驗和實際需求,導致產品功能華而不實,難以真正融入消費者的日常生活。」

迴歸到眼鏡這一商品的本質,它首先是服務於人們的日常佩戴需求,舒適性與實用性應當是其核心要素。即使是爲了搭載了AI這一賣點,也不應偏離這一初衷,太過急於展示其高科技屬性,而忽略了作為功能載體的眼鏡,原本應該具備的基本功能屬性。

其中,重量是衡量佩戴舒適度的關鍵因素。鋅刻度發現,今年發佈的AI眼鏡新品,普遍都將其重量控制在40g以下(因個人近視度數不同,導致鏡片重量有所增加,整體重量也會隨之而有所差異),相較於早期動輒上百克的產品,已經有了顯著的改進。

但同時,續航又是智能硬件產品的命脈。從相關消費者的使用反饋來看,AI眼鏡產品續航能力的不足的情況普遍存在,甚至成為制約用户體驗的一大痛點。

部分用户的使用反饋

以雷鳥V3新品AI拍攝眼鏡為例,按照官方客服的説法,「內置電池159毫安,若用內置電池的話,拍攝可使用約30分鍾(單機),聽音樂可使用約3小時(單機),待機可使用約18小時(單機)」。即使支持邊充電邊使用,但由此帶來的種種不便,如線纜的束縛、使用場景的侷限性等,也削減了產品的便攜性和實用性。

這也是AI眼鏡類產品在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對於一款旨在融入日常生活的智能穿戴設備而言,持久的電池壽命是基礎中的基礎,無疑對硬件集成度與輕量化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要在保持輕便的同時提升續航能力,並非易事。從結果來看,當前的電池技術雖然有所進步,但仍然難以滿足AI眼鏡這類高耗能設備對於長時間使用的需求。

除了續航與重量的雙重挑戰,部分AI眼鏡產品在用户體驗上還面臨着諸多細節上的考驗。如漏音時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尷尬、提詞器功能的「綠色字幕」外泄問題、AI交互體驗過程中的不流暢以及個性化服務的缺失等。

以至於令不少購買者直呼,自己買到的或許是「實驗室的半成品」。

先完成「跑馬圈地」,再來談品質升級

對於AI眼鏡產品背后的廠商而言,用户的產品體驗固然重要,但若比起快速搶佔市場卻又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360創始人周鴻禕在提及AI大模型落地硬件選擇時稱,眼鏡有可能是一個落地方向。彼時,他還預計未來每家互聯網公司都會做一個眼鏡,形成「百鏡大戰」的競爭格局。

今年以來,AI眼鏡賽道那一系列新品的密集發佈,正在驗證周鴻禕的預言。

AR眼鏡功能展示 圖源:小紅書

僅在上個月,就有多款新品被推上市:5月5日,北京致敬未知科技有限公司與星創視界(寶島眼鏡母公司),合作併發布了雙品牌聯名產品NSVE x BleeqUp AI運動拍攝眼鏡;5月中旬,聯想發佈了主打拍照功能的AI智能眼鏡「來酷鬥戰者G1」,以及AR智能眼鏡「V1」;5月20日,谷歌宣佈和中國公司XREAL達成合作,聯合發佈新一代ar眼鏡Project Aura;5月25日,李未可推出了三款AI眼鏡;5月27日,雷鳥發佈了三款AI眼鏡新品……

各大廠商紛紛押注AI眼鏡,都希望能在這一新興市場中分得一杯羹。因為從種種跡象來看,大家都確定這個賽道註定擁有光明的未來。

根據CINNO Research發佈的獨立監測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國內消費級AI/AR眼鏡市場銷量達9.6萬台,同比增長45%,行業已經表現出一定銷售潛力。IDC更是預計,2025年中國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預計達到290.7萬台,同比增長121.1%。

就連二級市場都保持着對AI眼鏡的高度關注與樂觀預期。近期「A股智能影像第一股」影石創新正式在科創板掛牌,上市后已較發行價大漲330%,市值突破800億元。短線賺錢效應也進一步帶動了市場對AI眼鏡等概念的炒作熱情。

信達證券分析指出,智能眼鏡產品正從基礎硬件疊加階段,逐步向智能輔助與智能助理方向發展,未來有望成為智能協同與計算終端。「伴隨海外Meta、蘋果、亞馬遜等科技巨頭,以及國內小米、華為、字節、AR四小龍等眾多參與者持續迭代新產品;GPT、Llama、Grok、Deepseek、豆包、通義千問等模型不斷更新升級;波導技術在材料、工藝及技術路徑等方面持續創新,AI眼鏡的起量或許會比我們預期的更為迅速。」

AI眼鏡在這個618正式上桌,有了單獨的消費專區

可見,在消費者口中的「實驗性產品」,其實是廠商在新賽道用來「跑馬圈地」的重要抓手。

儘管目前AI眼鏡仍面臨着諸多技術挑戰與用户體驗上的不足,且目前該產品所對應的消費市場也處於初級階段,但廠商們顯然更願意將其視為未來智能設備生態中的關鍵一環。

通過不斷推出新品,它們不僅是在試探市場的反應,更是在為未來的市場競爭提前佈局。

一方面,廠商們明白AI眼鏡作為智能穿戴設備的新形態,其潛力遠不止於單一的產品功能,它們更像是通往未來元宇宙世界的鑰匙,能夠連接虛擬與現實,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因此,大家都在試探到底如何才能佔據這個重要的流量入口。

另一方面,廠商們也在積極構建AI眼鏡的生態體系,它們知道單一的產品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只有以點帶面構建起一個完善的生態系統,才能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和使用者加入,以期在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時,保持長久的競爭力。

換句話説,產品好不好用是后面的事情,現階段最重要的是先給自家佔好位置。

在這場「百鏡大戰」的預熱階段,每一步都至關重要。各大廠商深知即便當前AI眼鏡的技術和應用尚不成熟,但誰能更早地進入市場,誰更積極地與用户互動,收集反饋並快速實現產品迭代,誰就能在未來佔據先機。

至於消費者滿心期待的功能體驗升級,恐怕還得等待一段時間才能得以實現。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鋅刻度」(ID:znkedu),作者:孟會緣,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