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20 14:27
原標題:美粧巨頭為何「打包急售」傳聞頻出?
一場涉及數十個知名品牌、波及主要美粧集團的「大甩賣」浪潮正席捲而來。
「我們對於市場傳言和揣測不予置評。」 面對旗下Gucci、Burberry、蜜絲佛陀等品牌將被打包出售的報道,科蒂(Coty)中國對《FBeauty 未來跡》給出迴應。
幾乎同時,另一則賣子傳聞也在市場發酵:從強生分拆獨立僅一年多的科赴(Kenvue),正探索出售皮膚健康與美容部門旗下約6個品牌,包括可伶可俐(Clean & Clear)、城野醫生(Dr.Ci:Labo)、芯絲翠(Neostrata)等。若消息屬實,預計交易價值可能超過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5.9億元)。
這絕非孤立個案。在科蒂和科赴之外,Natura&Co自去年起就不斷傳出出售雅芳(Avon)的消息。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以來,全球美粧巨頭已至少出售50多個品牌,其中聯合利華賣掉20多個品牌,資生堂近年來已剝離至少10余個品牌。
然而,資本市場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反應——拆分出售的消息傳出后,科蒂股價單日飆升13%,創下近三個月新高。這反差性的一幕,成為當下全球美粧巨頭業績焦慮和收縮戰略的時代註腳。
01
大甩賣的根源:
業績承壓與周期壓縮
2025年中的這場「品牌大甩賣」傳聞風暴,其根源在於巨頭們迫切應對的業績壓力,與行業周期的明顯壓縮。
科赴擬出售品牌雖屬傳言,卻並非空穴來風。該公司皮膚健康與美容業務部門在2025年第 一季度銷售額同比下滑7.3%,是三大業務板塊中跌幅最 大的部門,為剝離非核心或表現不佳品牌提供了現實動因。
雖然科蒂對其出售品牌傳聞保持緘默,其業績壓力卻同樣明顯。
傳言中其剝離的大眾美粧部門,在2025財年第三季度淨收入下滑9%,降至4.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4億元)。更嚴峻的是,作為科蒂增長引擎的高端香水品類增速也在放緩,而Gucci、Burberry等關鍵品牌僅為授權經營。
近年來,以開雲集團為代表的奢侈品公司正在加速佈局自營美粧業務,市場普遍猜測開雲集團或將收回Gucci美粧業務的自主運營權,這一潛在變量如懸頂之劍,加劇了科蒂未來的不確定性。
更深層的變化來自市場格局重塑,尤其是在關鍵的中國市場。
中國香粧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化粧品市場交易總額達10738.22億元,其中國貨品牌的交易額佔比已達55.2%,同比增加2.9個百分點。
這意味着,曾經佔據絕 對優勢的國際品牌,正面臨來自本土品牌在產品創新、營銷效率與消費者洞察等方面的強勢挑戰。消費者需求已從迷信「國際大牌」轉向追求「成分功效」與「科技可信」,一些定位模糊、創新乏力的國際品牌正加速黯淡。
如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所警示的那般,「變革的最 大危險不是變革本身,而是固守昨天的邏輯。」
對於深陷業績焦慮的全球美粧巨頭而言,壯士斷腕般的品牌出售與內部優化,是其力圖掙脱「全球化買買買」舊模式束縛,主動擁抱高速變革周期、避免被時代拋棄的艱難抉擇。而中國市場的劇烈演變與本土品牌的迅猛崛起,正是這場周期加速的最強催化劑,促使巨頭們必須更快、更徹底地重塑自身邏輯。
02
瘦身邏輯與戰略轉向:
拋棄誰,聚焦誰?
剝離非核心或表現不佳的品牌,絕非簡單的「甩包袱」,而是巨頭們行業在加速周期中主動求變的戰略轉向。
這場席捲行業的「瘦身潮」背后,美粧巨頭所遵循的篩選邏輯與戰略重構意圖已日趨清晰。
首先,巨頭們揮刀的對象往往具備鮮明的共性特徵:
1、增長乏力,貢獻有限。如科赴擬出售的品牌年銷售雖然有三四十億,但在集團整體營收大盤中佔比僅約3%,且所處業績板塊持續落后,成為拖累整體增長的「隱形包袱」。
2、定位模糊,難以煥新。科赴旗下可伶可俐(Clean & Clear)、芯絲翠(Neostrata),曾經風靡一時,卻因品牌形象老化,深陷定位模糊與創新不足,難以獲得新一代消費者共鳴。
3、存在「模式風險」,資產價值被打折。最典型的例子是科蒂手中的Gucci、Burberry等高端香水美粧授權業務。因品牌所有權不歸屬科蒂,且存在被母公司收回經營權的潛在風險,在資本市場上的價值天然打折,成為隱性「雷區」。
這些調整,標誌着美粧巨頭們從以往狂熱的「加法」擴張,徹底轉向了聚焦效率和價值的「減法」革命。
曾幾何時,收購是巨頭擴張的主旋律。國際美粧巨頭們憑藉資本優勢,通過大規模收購快速擴張品牌矩陣,掀起一股「買買買」的併購狂潮。2015年,科蒂以125億美元的價格吞下寶潔旗下共43個香水、護發和美粧品牌的豪舉,成為那場併購潮的頂峰。
但2020年代的情勢逆轉——巨頭們逐漸發現,依靠資本槓桿和規模堆砌的增長模式已觸及天花板,精簡品牌矩陣、聚焦核心業務已成為行業共識。
歐萊雅集團接連出售三個表現不佳的美粧品牌;聯合利華、資生堂也大規模剝離非核心資產。科赴明確表示出售是爲了「專注於核心品牌」(如露得清、艾惟諾)。科蒂雖未確認出售,但其內部優化目標直指提升整體估值與效率。
巨頭們意識到,在資源有限且變化加速的當下,分散投資不如集中火力培育真正有競爭力和增長潛力的「現金牛」和「明星」品牌。聚焦策略是當下「適者生存」之道。
03
中國衝擊波與競爭版圖重構:
全球美粧業的適應性進化
中國市場的劇烈演變,是推動全球美粧巨頭戰略調整的最強外因。國貨品牌的集體崛起,不僅蠶食了巨頭的市場份額,更深刻改變了行業競爭規則與消費者心智。
聚焦中國美粧市場,中國品牌在研發、渠道、營銷等維度都展現出外資品牌難以匹敵的優勢。
在產品開發上,以華熙生物、珀萊雅、薇諾娜等為代表的國貨品牌,依託對中國消費者的深度理解和敏捷的供應鏈,從概念到上市的周期大幅領 先國際品牌;在成分與科技上,國貨深耕玻尿酸、胜肽、植物提取物等活性物,並與中國頂 尖科研機構合作,為品牌和旗下產品構建強大科技背書;在營銷方面,國貨通過抖音、小紅書等社媒快速試錯迭代,佔據傳播先機。
不過,謎底通常藏在謎面上。面對中國市場上來自中國品牌的衝擊波,國際巨頭的進化路徑已經逐漸明朗了起來——超級本土化的深耕、下沉渠道找尋新增量、重築高端護城河。
在過去一段時間里面,不少國際美粧公司實際上已經啟動了在中國市場的積極轉型。比如歐萊雅集團、雅詩蘭黛集團等巨頭正加碼中國研發中心,推出專為中國市場設計的產品線(如歐萊雅「紫熨斗」、倩碧「粧械聯合」的產品系列等),並積極與本土原料、科技公司、電商平臺建立深度合作,擴大開放式創新「朋友圈」。在渠道拓展中,雅詩蘭黛、蘭蔻等高端品牌也在嘗試往三四五線城市下沉。
《FBeauty未來跡》認為,美粧巨頭的出售浪潮尚未到終點。
隨着行業周期持續壓縮和競爭壓力加劇,精簡品牌組合、聚焦核心資產,將成為未來幾年的行業主旋律。科蒂出售傳聞當天13%的單日漲幅表明,資本市場將用真金白銀為這種戰略轉向投下贊成票。
未來,市場競爭必將超越單一品牌或產品維度,升級為以核心品牌為中心、整合研發、供應鏈、數字化營銷的系統生態之戰。而能否在尖端生物科技、獨 家成分、強大的消費者數據運營能力等核心領域建立難以複製的壁壘,將是決定巨頭未來十年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