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09 11:49
原標題:隱祕巨頭,把代工做成了「神話」
有這麼一家神奇的公司。
它身處市場極度飽和、競爭極其激烈的服裝代工,是低成本、低價值、低利潤的典型產業,卻憑藉一己之力,把這門公認的「苦差事」做成了「三高」生意——營收高、利潤高、利潤率高,成為港股中的千億*。
雖是一家代工廠,這家代工廠的淨利潤率卻高於它代工的所有知名品牌。以2023年為例,優衣庫、耐克和安踏的淨利潤率分別為15.6%、9.96%和16.4%,而它的淨利潤率卻能達到18.2%。
2024年,其交出的成績單更加令人矚目:營業收入286.6億元,同比增長14.7%;歸母淨利潤62.4億元,同比增長36.9%,淨利潤率高達21.77%。
這個數字的含金量還在上升。去年,「創新葯*」恆瑞醫藥,營收和利潤分別為279.85億元、63.37億元;工程機械龍頭三一重工,777.73億元的營收雖多,59.75億元的淨利潤,卻不敵這家代工企業。
所以,這家代工企業的營收和利潤,不僅放在服裝行業內傲視羣雄,就是在大製造業里,也是讓人感到「汗顏」的存在。
此神祕的代工企業,正是申洲國際。它不僅是耐克、阿迪、彪馬、優衣庫、lululemon等國外品牌的*大供應商,更是李寧、安踏、特步等國內運動品牌緊密的合作伙伴,雖隱身幕后,卻有着制霸全球的影響力,坐擁10萬名員工、年生產成衣超5億件,因為影響力巨大,又被業內稱為「服裝界的臺積電」。
從代工小廠到全球巨頭,商業史上沒有偶然的逆襲。在全球價值鏈上,代加工向來處於底層,薄利多銷才能維持生計,如果只是純粹的代加工,那麼時至今日,申洲不可能成為一家「鈔能力」企業。
所以問題來了,「打工仔」反而比「老闆」賺錢更狠,申洲國際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01
靠優衣庫訂單翻身
代工*初露鋒芒
「代工*」的傳奇,開始於1990年。
彼時,寧波北侖區為解決當地就業,內引上海國企、外聯海外僑胞,成立了寧波申洲織造有限公司。身為上海針織二十廠技術副廠長的馬寶興,作為紡織專家被引入申洲,其子馬建榮也跟隨進了廠。
很快,舉家搬遷的馬寶興發現自己踩了「坑」。申洲沒資金、沒技術、沒訂單,還欠了一屁股債,沒了退路的馬寶興只能硬着頭皮四處籌錢想辦法。
深思熟慮之后,貸款到300萬元的馬寶興決定帶領申洲切入中高端服裝製造領域,正是這個決定,讓命運的齒輪由此轉動。
申洲最開始接到的訂單是做日本嬰兒服裝,一件能賣到1.5美元,成人制衣只有1.2美元。不過,日本嬰兒製衣對紗線、甲醛殘留、面料質量、色牢度等各項要求極高,*批樣衣被退回后,馬寶興在全廠做了個驚人舉動——一把火燒了這批衣服,通過夜以繼日的品質攻堅,申洲得到了客户的肯定,也避開了低端領域的惡性競爭。
1997年,申洲迎來重大轉折。這一年,馬氏父子完成了對申洲管理層的收購,32歲的馬建榮正式上位,剛接手申洲不久,就爆發了亞洲金融危機。
風雨加身之際,馬建榮遇到了一個超級大客户——優衣庫,對方給出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要求20天完成35萬件的訂單,這相當於申洲兩個月的產能,但馬建榮仍然義無反顧地拍板接單。
通過把產能壓到*,申洲如期交付了訂單,而這個標杆工程,不僅讓申洲牢牢綁定了優衣庫,也讓它在日本市場拿到了伊都錦、伊藤洋華堂一串大客户。
幾年下來,申洲的產值從1997年的不到1億元,增長到了2005年的25億元。2005年,申洲國際登陸港股,市值一度高達3000億港元,位列*大針織服裝出口商。
儘管勢頭強勁,但馬建榮卻一刻也不敢松懈,如果説接下優衣庫的加急訂單是*個正確選擇,那進軍運動鞋服代工市場,則是第二個改變命運的選擇。
衆所周知,服裝行業有三大市場:快時尚、奢侈品和運動鞋服。快時尚服飾的生產拼款式和高周轉,不太追求生產質量和單個品類的生產規模;奢侈品的生產因為複雜的工藝和供給的稀缺,也無法實現大規模生產。
相較這兩者,運動鞋服更加側重功能性,產品生命周期長,單品訂單規模較大,代工廠有足夠的空間攤薄工藝研發的成本,也能形成一定的技術沉澱,創造較高的附加值。申洲只要長期堅持,就能建立技術壁壘,面對品牌時,也就有了較強的議價權。
不顧內外界的爭議,馬建榮將上市融來的9億港元,全部用於工廠和設備的升級改造,建立起一個6000平米的面料實驗室。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點在申洲國際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02
狂砸7億豪賭成功
把代工做到了*
2008年前后,次貸危機讓服裝代工業岌岌可危,一批中小企業出局,反倒是運動市場在北京奧運效應下,開始逆勢增長。
2012年,耐克的拳頭技術Flyknit飛線鞋面即將推出市場,作為一種創新面料,Flyknit能編制出一個完整鞋面,相當於把鞋變成一雙襪子,更輕薄透氣。對於代工商的選擇,耐克最初選擇了臺灣的老搭檔豐泰合作,但豐泰發現這個鞋面又難做、成本又高,市場前景也不好預估,最終放棄了這筆訂單。
比起豐泰的前瞻后顧,馬建榮當機立斷,砸下7個億買了2000台設備,拿到了耐克的全部訂單。事實上,這筆訂單的風險不亞於「豪賭」,由於Flyknit這類面料技術需要專用設備,製成品只能耐克專用,這意味着,一旦產品在市場表現不好,代工廠的大部分設備投資就會打水漂,可以説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但運氣來了,擋也擋不住,Flyknit產品的市場反響異常火爆,耐克半年就賺了6.5億美元,申洲也吃到了這波紅利。2012年至2016年,Flyknit鞋面訂單在申洲國際營收中的佔比也從2%漲到了6%,申洲的營收也從2005年上市之初的24.8億元,一路衝到了2020年的230億元。
不但如此,因為能接高難度的大活,申洲國際成功獲得耐克的優先供應權,業務能力也趁勢上了一個新臺階。「標杆效應」下,阿迪達斯、彪馬等知名品牌紛紛找上門來,成為申洲繼優衣庫之后的三大核心客户,粘性極強,時至今日,耐克、阿迪、優衣庫和彪馬四大品牌一直佔到申洲國際總收入80%左右。
維護老客户的同時,申洲也再積極拓展新的客户。近幾年來,申洲的合作伙伴名單里由多了李寧、安踏、特步等國內品牌,2022年,申洲又迎來了一位國際運動品牌客户lululemon。
要把「代工」做到*,申洲認為關鍵在於跳脫出固有思維。一件衣服從原材料到成衣,需要經過紡紗-坯布-面料-成衣幾個環節,其中上游的紡紗和下游的成衣製造,都屬於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而面料則屬於能夠創造高附加值的核心環節,於是,申洲將精力聚焦在了「研發面料」上。
無論是和優衣庫共同研發出功能性面料Airism,與耐克共同研發TechFleece、Flyknit等面料,又或是自行開發出「咖啡碳」保暖面料,申洲從不「固步自封」。
如今,申洲建有大千面料工程技術中心、申洲面料工程技術中心等10多個創新研發中心。僅在2022年,申洲國際申請的專利數就達到102項,迄今累計申請專利767項,開發專利面料1250個,與客户聯合開發達800個。
正是得益於對面料研發的「不吝投入」,申洲打通了從一根棉紗到一件成衣的全產業鏈,成就了「縱向一體化供應鏈」的*殺手鐗。
03
打通垂直化供應鏈
海外佈局更抗風險
純代工超越不了品牌溢價,但供應鏈垂直一體化打通,就可以成為壟斷型的供應鏈公司。
由於具備強大的面料研發能力,從紡紗、織造、染色、印花、裁剪、製衣等所有環節,申洲可以統統包圓,沒有脱節,毛利更高,且產能都放在一個園區里,效率更高。
要知道,全球化的服裝製造流程,通常複雜而漫長。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曾分享過早期搖粒絨的生產鏈條:原料來自日本供應商東麗,接着在印度尼西亞紡成絲,最后在中國完成紡織、染色和縫製。
所以,一般代工廠接單后,只能先「等」上游企業去訂面料,再轉運過來加工。這里面的不確定性因素實在太多,經常會出現面料廠庫存積壓或成衣廠等米下鍋的情況,只要有一個環節出現紕漏,最終的交付計劃就會受到影響。
而申洲通過一體化供應鏈實現各個環節的「無縫銜接」,大幅降低了工序間的物流成本和時間損耗。一般服裝代工的交付周期在3個月以上,國際服裝OEM企業比較*的交貨期參考標準也要30天,但申州國際的寧波工廠最快可以實現15天交付,比國際標準快了一倍。
不但如此,因為申洲國際將所有生產工序都集中在同一工業區內,設計師提出的修改意見,申洲國際能在幾個小時內完成修改。以快時尚巨頭ZARA為例,從設計到生產到成品上架,不管訂單大小,申洲只需要四周左右的時間就能交貨。
快速響應能力不僅提升了客户滿意度,還顯著縮短了資產周轉周期。2024年,申洲的存貨周轉天數由2023年的85天下降至78天,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從45天降至42天,進一步優化了資金使用效率。
除了供應鏈壁壘,申洲國際的全球化佈局,也在同步進行。2005年,申州國際開始擴建海外產能,在柬埔寨設製衣廠房;2014年,美國大興貿易封鎖,申洲進一步加大對越南和柬埔寨的產能佈局。
通過利用東南亞的政策紅利與成本優勢,申洲不僅規避了高關税壁壘,還通過本地化生產進一步攤薄了人工成本,更為申洲在市場波動中提供了強大的風險能力。2020年春節期間,中國供應鏈吃緊,申洲迅速安排訂單轉移,得以*時間穩定產能;2021年,德爾塔病毒在越南肆虐,訂單又移交回中國,再度穩定了大局。
這也正是「代工*」能夠不斷提升毛利率、淨利率,實現正向循環的祕密。近10年來,申洲的平均毛利率、平均淨利率穩定在29.10%、19.24%。
從研發到製造,從成本把控到全供應鏈服務,申洲的每一步,走的都是與其他代工企業相反的方向——掌握主動權,朝着價值鏈高端的方向攀登,最終把服裝代工做到了*。
這纔是傳統制造企業對抗行業洗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