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4-13 21:5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儘管白宮發言人已經公開確認,藥品暫時不在10%基準關税和更高税率的打擊範圍內。然而,2025年4月7日,亞太股市恐慌情緒蔓延,港股醫藥板塊跌近15%,恆生醫藥ETF盤中跌停,收市仍跌9.98%。
當地時間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對多國實施關税:全球10%的基準關税,外加對特定國家的「互惠」報復性關税,如歐洲20%,中國34%,越南46%,加拿大和墨西哥25%。對等關税於4月9日生效。
根據白宮發佈的情況説明書,藥品及部分產品暫時未被列入新關税清單。對於此前持續遊說尋求豁免的藥企來説,這一決定算得上是階段性勝利。
中信建投證券研報認為,關税政策衝擊下,對醫藥產業鏈的影響較為複雜,並且可能仍然存在變數。
特朗普最近在一次活動中發表講話時説:「製藥公司都會轟轟烈烈地回來,它們都會回到我們的國家,因為如果它們不回來,它們就要繳納巨税。」
4月4日,中國國務院關税税則委員會、商務部、海關總署接連發布多項對美反制措施,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徵34%關税。
目前看,製藥業是醫藥健康領域中受關税衝擊最輕的。「關税調整未必會導致藥械價格的上漲,在進出口貿易受影響時,可能加劇行業的內卷,反而出現價格下降的情況。」一位跨國藥企人士對《財經》分析。
No.1
美國關税,會導致反噬嗎
特朗普政府此輪關税放過製藥業,至關重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給產業轉移時間,二是擔心藥價上漲,或者短缺。
白宮幾乎是直白地表達了,加收關税是要錢,豁免則是要產業轉移。
2025年2月20日,特朗普在一次閉門會議上警告製藥公司,關税即將到來。並表示,這些公司應加快步伐將海外生產轉移至美國。參會者包括禮來公司、默克公司及輝瑞等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業內將特朗普這輪加税,稱為「232關税」。1962年美國《貿易擴張法》第232條,允許總統在發現進口有可能損害美國國家安全的情況下采取行動調整進口。在第一個任期內,特朗普對進口鋼鐵、鋁徵收關税,這些關税至今仍然存在。
特朗普已經多次明示,要對醫藥加關税,這將符合政府擴大美國製造業和供應鏈在這些行業的復原力的目標。
一些跨國製藥公司預計,美國對製藥行業的關税税率可能會逐步提高,最終到25%。
醫藥行業供應鏈中最重要的環節在中國、印度和歐洲。美國醫藥對進口依賴度高,2023年,美國進口藥品的價值超過1760億美元,其中60億美元(包括抗生素)來自中國。
「我們國家幾乎不生產藥。各種醫療用藥,不管是治病的還是救命的,基本都在其他國家制造。」這讓特朗普政府意識到提高藥品價格的風險,加關税有可能提高終端產品價格,並造成某些仿製藥的短缺,這些仿製藥佔美國處方的絕大部分。
2021年,美國大多數消費量最大的仿製藥,以及關鍵的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這些藥品都沒有生產其活性成分的美國工廠。生產這些活性成分的企業大多來自中國和印度,因為成本明顯低於美國。
據行業數據提供商Clarivate稱,中國和印度的工廠供應了世界上幾乎所有止痛藥布洛芬和抗生素環丙沙星的活性成分。
一旦加關税,「許多在中國和墨西哥生產的活性藥物成分(API)、前體產品和仿製藥,最終可能會讓美國患者支付更高的費用。」醫學事務認證委員會(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Medical Affairs)首席執行官威廉·索利曼(William Soliman)公開表示。
特朗普發起的這場看似產業迴流的陽謀,可能會成為美國醫藥成本激增的倒計時。
「其實美國有點誤傷自己,他們的成本結構本身是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的。」一位醫療器械國際資本市場投資人士對《財經》分析,這一輪的關税變化,對美國企業的影響可能遠大於中國企業。
美國80%的原料藥依賴進口。美國生物製藥協會(BIO)的報告稱,若原料藥關税提高10%,研發成本或增加5%-8%,藥企部分的早期項目可能被砍。
一旦來自中國的原材料漲價,受影響最大的將是美國的下游產品價格。德國私人銀行Hauck Aufhäuser Lampe中國資管辦公室錢若凡分析,美國的藥品市場毛利率可以達到90%以上,對單一品類短期影響不大。但是,全面的關税上漲可能帶來通脹,特別是化工品生產的其他下游產品,「如衣服之類,利潤率可能只有5%,全面對中國和東南亞加税,企業不可能倒貼成本出口,那加税和在美國國內漲價有什麼區別?」
一旦美國推出未來的藥品徵稅計劃,歐盟可能會成為靶子。醫藥製品是歐盟對美第一大出口商品,佔比22.5%,很大原因是愛爾蘭對美出口導致。
愛爾蘭中央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愛爾蘭醫療和藥品的出口達到999億歐元,佔了出口總額的45%;愛爾蘭對美國的貨物出口激增了34%,達到726億歐元。
愛爾蘭與美國貿易順差的主要原因是,製藥商把大部分在愛爾蘭生產的醫藥產品出口到美國。愛爾蘭已經成為全球品牌藥或者説高價藥的樞紐,特朗普認為這個島國佔盡了美國的便宜,「已經掌握了整個美國製藥業」。
有多家大型美國藥企在愛爾蘭設有重要生產基地。其中默克的癌症藥物Keytruda,禮來的減肥藥物Zepbound,以及強生的抗炎藥Stelara,用於治療關節炎等疾病。
有分析師指出,若未來對歐盟加徵藥品關税,這些企業將首當其衝。
愛爾蘭副總理西蒙·哈里斯(Simon Harris)警告稱,如果特朗普政府對歐盟製藥和化工行業實施20%的關税,同時歐盟採取對等措施,愛爾蘭對美國的相關出口可能減少約一半。
No.2
對中國影響有限
「美國關税政策藥品是豁免的,中國藥品出口受到的影響有限,現在不知道中國關税政策是否也有可能對藥品豁免。」一位製藥行業人士對《財經》表示。
在2024年中國醫藥產品出口中,美國佔大頭為190.47億美元,比第2—第4名的總和186.21億美元還多一點,佔了中國醫藥出口總額的17.6%。
當下,中國藥企可以暫時緩一口氣。中信建投證券研報分析,國內創新葯出海,主要通過BD(商務拓展)合作對外授權,不產生商品銷售邏輯,短期內關税影響有限;CXO(醫藥研發生產外包)及製藥產業鏈上游:美國「對等關税」藥品階段性豁免,目前影響較為有限;原料藥絕大多數品類本次豁免加徵關税。可以説短期影響較小,后續關注美國製造業迴流情況。
2025年2月,一份總統備忘錄命令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和商務部對外國貿易伙伴的「有害」非互惠貿易安排展開調查。調查結果中,影響美國商品和服務出口的最重要的外國壁壘清單中,包括醫療器械和體外診斷(IVD)。
一位長期關注IVD產業的投資人表示,「很多IVD產品都是中國生產,海外銷售,這次美國加關税對他們影響巨大。」
國產醫療器械巨頭們早已嗅到危險的氣息,在2024年開始已經在備戰關税。
2025年4月3日,國產醫療器械龍頭企業邁瑞醫療公開介紹,年初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兩次10%關税生效前,公司已提前根據意向訂單在美國前瞻備貨,因此今年美國銷售的產品並不受本輪關税影響。
白宮針對一次性耗醫用材,已於2024年提高過一輪關税。如注射器和針頭的關税從0%提高到50%;某些個人防護設備,包括部分呼吸器和口罩,關税將從0%-7.5%,提高到25%。從2026年起,醫用橡膠手套的關税税率,將從目前的7.5%增加到25%。
中國是一次性耗材出口大國,美國80%的針頭和注射器,都是從中國進口的。
中國企業擔心,美國合作方或要求公司適度降價以轉嫁成本,導致相關銷售收入和盈利水平下降,從而對經營業績構成不利影響。
同樣,關税增加會在一定程度影響中國進口藥械產品的毛利率,潛在影響后續供貨量。不過,中國進口的藥品中,來自德國最多,愛爾蘭位居第二,因此藥品受影響不大。
受到政策和中國市場的國產化偏好影響,跨國企業此前在中國做了大量本土化部署,成為幫助應對關税的一步棋。一位原跨國醫療器械企業員工表示,近幾年部分醫院或地區的醫療設備採購中,會有國產產品優先條款,或是明確指定採購國產產品。因此,即便只是在中國進行最后一道組裝程序,跨國醫療器械企業仍選擇在中國建廠以便滿足這些國產化需求。
對於企業而言,更多生產工序放在中國,也降低了產品及元器件進口的税收。
2025年4月5日,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關於美國所謂「對等關税」的嚴正聲明,表示美國 「對等關税」,絕大部分醫用耗材、敷料、醫療設備及其零部件、康復用品等產品均受影響,特別是部分產品疊加美國政府過往無理加税措施,關税已達極高水平。
錢若凡認為,關税對美國帶來的長期影響,可能比對亞洲生產企業的影響更大,「最終美國要解決通脹,一定要和這些國家談判」。
No.3
醫藥企業,兩條路可選
「醫藥行業短期是受到影響的,因為會壓制資本市場對中國醫療產業出海的預期。但是中長期未必不是利好。」錢若凡對《財經》分析。
一個很好的消化高關税的案例,是醫用耗材。部分低值耗材產品在經歷了2024年美國大幅加增關稅后,震盪和調整后已經完成了全球產業鏈的供需格局再平衡。
一位醫藥行業分析師對《財經》分析,從耗材產業應對的情況來看,如中國的產能供應非美市場,其他國家產能供應美國市場。本次特朗普對其他國家也同時加徵關税,這樣對於國內產業而言,是一個積極的影響,競爭對手的價格優勢被相對削弱了。
醫用耗材企業面對2024年關税陡然抬升的思路可以借鑑——或者儘可能地實現本土化,或者逐漸淡化美國市場。
一些公司正在減少對美的依賴。如一次性醫用穿刺器械商康德萊,在美國市場的銷售收入在近幾年呈下降趨勢,2021年至2023年分別為2.67億元、2.60億元、1.59億元,分別佔營業收入的8.61%、8.35%、6.47%。
「短期來講,中國對美國出口佔比較高的藥械企業,和出海意願較強的企業,可能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一位醫療器械資本市場投資人士對《財經》分析。
一些長期依賴海外市場的中國公司,在加快調整步伐,但其境外業務佔比依舊很高,如器械耗材企業採納股份,2023年有九成以上的收入都來自外銷。這也表明這些公司面臨着一定的經營風險。
藉着新冠疫情而成功出海的體外診斷企業九安醫療,其甲流、乙流和新冠三聯檢OTC/POC產品均已獲得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授權,並且美國政府訂單方面,目前仍有存續訂單還在執行中。
本土化是這輪貿易戰的一個重頭戲,有雄心出海的公司都在加快推進海外建廠。
2024年,邁瑞計劃啟動至少10個海外本地化生產,並在全球設有十大研發中心,包括美國硅谷、新澤西、西雅圖。
邁瑞醫療表示,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以來,公司銷往美國的產品便被加徵關税,但這並未影響公司美國市場的拓展。2018年至2023年美國業務的複合增速達到了10%,目前美國銷售收入佔總收入比重約6%,「目前美國業務的毛利率水平已經超過了70%,利潤率也已超過加徵關税前的水平」。
醫用耗材企業穩健醫療在2024年加税之后告訴《財經》,「公司將加快美洲市場的本土化進程,降低此類政策風險的影響。」
九安醫療在2025年1月8日的投資者關係平臺上公開回應,公司的業務受地緣因素影響很小。美國子公司iHealth,自成立以來一直在當地運營,並註冊了商標,擁有美國本土工廠,目前業務保持正常。
在藥企中,百濟神州屬於對美出口佔營收比例最高的之一。2024年,美國市場在百濟神州的收入佔比達51.4%,明星抗癌藥百悦澤在美國的銷售額達到138.90億元。2024年7月,百濟神州宣佈其位於美國新澤西州霍普韋爾普林斯頓西部創新園區的全新旗艦基地正式啟用。該公司表示,新基地確保供應鏈的韌性,避免全球供應中斷。
同樣,跨國企業在中國的佈局也陸續展開。如美敦力目前在中國已經有五家工廠,分別在成都、上海、常州,覆蓋的產品線也較廣。
中國是GE醫療在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GE在華銷售的產品中,80%實現了中國本土化生產。此外,一些在海外完成組裝的產品,核心元器件也在中國生產,如一款創新產品的換能器。
GE醫療相關人士曾在2024年11月告訴《財經》,GE醫療在華有六個基地、七個工廠。全世界所有GE醫療銷售的產品中,每三臺CT中有兩臺在中國生產,核磁則有一半,同時,全球60%的對比劑也是在中國上海的張江工廠生產。
前述醫療器械國際資本市場投資人士認為,近階段的關税政策不會導致在華投資藥械產業鏈的轉移。因為中國的高端醫療器械產業鏈已經非常完善,這些都是相對重資產的投入,不太可能轉移出去,「而且東南亞也有關税問題,有可能轉移至東南亞的部分產能,還要轉回中國」。
(轉自:藥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