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財經分析】NewCo模式接力對外授權 國產創新葯走出去「八仙過海」

2025-03-23 16:40

轉自:新華財經

新華財經上海3月23日電(記者 杜康)「2024年大約31%的大型跨國藥企引進的創新葯候選分子來來自中國,而在5年之前,這一數字還是零。」在前不久舉辦的BIOCHINA2025(第十屆)易貿生物產業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董晨説。

近年來,中國從「仿製藥工廠」不斷向創新葯大國邁進,國產創新葯從原來的「Me-Too(同類產品)」「Me-Better(同類更優)」走向現在的「First -in-class」(同類首創)「Best-in-class」(同類最優),可以看到,中國正在深度融入全球生物醫藥創新鏈。

出海,也成為我國創新葯行業的關鍵詞之一。從為大家熟知的「License-out」(對外授權)交易,到新興的「NewCo」,國產創新葯走出去呈現「八仙過海」之勢。

「License-out」模式仍是出海主流 2024年交易總金額超500億美元

「這幾年中國創新葯加速出海,我覺得最根本在於,大家看到中國做出的藥物分子越來越好,越來越得到國際上的認可。中國有大量的人才沉澱,並且在早期臨牀方面效率很高,這些都是中國創新葯發展的優勢。」貝恩投資董事總經理汪仁杰表示。

一方面是中國創新葯實力不斷提升,另一方面,是國內生物醫藥行業IPO市場持續低迷,壓力傳導至一級市場,不少企業融資受阻,創新葯支付體系也還在不斷完善中。種種因素推動之下,出海成為創新葯企業的一道必答題。

恆瑞醫藥董事長孫飄揚談到出海話題時表示,中國藥企需要面對兩道主要關卡,一是在當地的臨牀獲批,二是如何在獲批后更好進行商業化。想要在海外獲批,海外臨牀的投入將會非常巨大,這對於不少創新葯企來説,是不可承受之重。即使獲批,海外銷售網絡的建設情況,也將很大程度上決定一款藥物的銷售表現。

面對兩道關卡,很多創新葯企選擇了「借船出海」,也即「License-out」的模式,即企業將藥物研發管線的開發、生產或銷售等海外權益授權給跨國藥企,獲得首付款和「里程碑」收入。

從數據來看,「License-out」是當前中國生物藥企出海的主要模式。2023年,中國生物藥「License-out」事件在交易事件數量上首次超過了「License-in」事件, 標誌着中國生物藥產業開始從以「引進「為主轉向以「輸出「為主。

此后,我國生物藥企「License-out」模式頻率和交易金額不斷攀升。根據瑞銀統計,國內創新葯領域2024年共計產生138個「License-out」創新葯,同比增長24%,交易總金額高達573億美元,同比增長27%。

事實上,自2022年起,「License-out」 的交易總金額就超越一級市場融資規模。「License-out」 也成為不少創新葯企盈利的關鍵。2025 年 2 月,百利天恆發佈業績快報顯示,其將核心產品授權海外合作伙伴百時美施貴寶(BMS),獲得的8億美元不可撤銷、不可抵扣首付款是盈利的主要因素。同樣,和譽醫藥公佈 2024年收到合作伙伴默沙東7000萬美元的授權收入,也是其首度盈利的關鍵因素。

「NewCo」熱度漸起 但門檻高、圈子小

雖然「License-out」仍是當前中國創新葯出海的主流,一種叫做「NewCo(全稱為「New Company」)」的出海方式,自去年開始熱度漸起。

這一在國際市場上已經成熟運作的模式,成為中國創新葯靈活出海的新試驗場。「NewCo」也成為BIOCHINA2025舉辦期間,行業討論的熱詞之一。

何為「NewCo」?這一模式下,本土企業提供有潛力的藥物管線或產品,海外資本提供資金和資源,而「NewCo」則專注於這一單一藥物管線的海外研發、臨牀試驗、註冊申報以及商業化推廣。在收益分配方面,本土企業不僅獲得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銷售分成,還會獲得「NewCo」的部分股權。

國內這一模式的嚐鮮者是恆瑞醫藥。2024年5月,恆瑞醫藥將GLP-1產品組合有償許可給美國Hercules公司,交易總額超60億美元。除了首付款、里程碑等,恆瑞醫藥還將獲得Hercules 19.9%的股份。

此后,從康諾亞、嘉和生物等上市公司,到岸邁生物、維立志博等臨牀階段創新葯企,紛紛拿出管線與海外基金合作。此外,也有君實生物聯手冪方健康基金,成立國產「NewCo」安領科生物,實現這一模式的本土化創新。

為何選擇「NewCo」這一出海模式,有何特別之處?「如果直接授權給跨國藥企,他們對於授權管線的重視程度取決於跨國藥企自身的管線佈局;‘NewCo’模式下,各方會集中資源推進管線,加速研發進度。」汪仁杰表示。

創新葯企康諾亞自去年7月份以來,已開展四次「NewCo」交易,可謂「NewCo」頻次最高的國內企業之一。為何選擇這種出海模式,康諾亞副總裁張延榮表示,開展四次「NewCo」交易的新葯,多以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為主。「與腫瘤藥物的臨牀評價指標相比,自免藥物的臨牀評價指標更主觀。因此,相比腫瘤藥物,自免藥物要直接通過對外授權模式出海,難度更大。此外,公司開展‘NewCo’並不單純是想引入更多的資金,更重要的是想積累海外臨牀開發經驗。」

除了與藥品種類有關,「NewCo」模式的興起,也與一些投資人需求有關。「在License-out的出海模式下,首付款和里程碑收入是公司收入,投資人從中獲取的回報有限。而在‘NewCo’模式下,一些資本選擇直接下場,與創新葯企成立新公司。隨着管線的推進以及項目的成熟,公司上市或者被跨國藥企收購,這一模式下,資本方未來的收益上限是提升的。」有投資人表示。

不過,有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有能力通過「NewCo」模式帶動創新葯出海的資本方並不多,「這種模式要求資本方在海外有資源,更重要的是,要與跨國藥企有密切的聯繫,知道他們收購管線的方向和需求。事實上,約有一半的項目在剛開始做的時候,資本方就已經大概知道會賣給誰,交易的確定性是比較大的。」

「可以説,‘NewCo’更多是海外大型資本來‘攢局’的一種交易,門檻高、圈子小。種種限制下,‘NewCo’不會是創新葯企出海的主要方式。」有行業人士評價道。

提升競爭力、掌握主動權 更多頭部企業嘗試自主出海

除了「License-out」 和「NewCo」兩種出海模式外,更多行業頭部企業嘗試在海外建設自己的銷售網絡,謀劃自主出海。這些嘗試的背后,是中國藥企們想要發展爲跨國藥企的雄心。

從利弊來看,「不論是License-out’和NewCo,對於生物藥企來説,都非發展的根本之道,都是犧牲了一些東西,換了一些東西而已。」有投資人評價道。

以「NewCo」模式為例,中國生物藥企在「NewCo」時授權的產品管線,存在價值被低估的可能性。資本博弈與信息不對稱是「NewCo」模式的固有風險。

此外,在「中國管線+海外資本」的模式下,原公司對於「NewCo」的控制權會逐漸被削弱。海外投資者在入局時,會以絕對的優勢地位進行控股、並主導「NewCo」后續的運營,公司在「Newco」中通常會保留20%左右的股權,在后續臨牀推進和融資時,股份容易被稀釋,導致未來的收益有限。例如,艾力斯與ArriVent 的「Newco」交易,在經過2021年A 輪融資、2023年B 輪融資和 IPO之后,艾力斯持有ArriVent 的股份份額目前僅為4 .2%。

當前,恆瑞醫藥、復星醫藥等頭部藥企都在嘗試自主出海。「企業需要用很長的時間,很大的耐心,很大的投入,一步一步在當地把能力建立起來。」孫飄揚表示。

在自主出海方面,武田製藥可以提供很好的參考案例。這家日本藥企如今已經是全球領先的生物製藥企業。談及出海經驗時,武田製藥全球高級副總裁、武田中國總裁單國洪與孫飄揚表達了相似的觀點,那便是自主出海的能力建設需要有耐心。

「武田製藥今年已經迎來了第244個年頭,我們是在迎來‘第三個100年’之后,進入到全球化的實質性階段。一路走來,經歷了溝溝坎坎。我們曾經也去過東南亞和歐洲市場,但並不是很成功。一直到進入美國市場以后,我們成立了第一家合資企業,情況不斷好轉。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培養了大量國際化人才,對美國市場、歐洲市場的法律法規、准入條件等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洞察。武田製藥的出海,其實也走了20多年的時間。」單國洪説。

在沙利文聯合Cytiva共同發佈《2025中國生物藥出海趨勢藍皮書》報告中,可以看到,中國創新葯企近年來在自主出海方面,已經不斷邁出堅實的步伐,更多中國藥企已經選擇在海外開啟臨牀試驗。

百濟神州是自主出海方面走在前列的中國企業之一。其出海和全球化不僅體現在研發能力方面,還包括商業化和生產。其核心產品澤布替尼已經成為百濟神州首個「十億美元分子」,已經在全球超過 70 個市場獲批,2024 年全球銷售額達 26 億美元,同比大增 105%。目前,百濟神州已經在美國和歐洲建立了自己的銷售團隊。

編輯:林鄭宏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