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3-20 17:05
一、研發突破:從阿爾茨海默病到癌症治療的里程碑
1. 神經退行性疾病:抗體藥物的歷史性突破
2024年,阿爾茨海默病(AD)治療領域迎來「抗體療法元年」。繼2023年禮來(Eli Lilly)的Donanemab和衞材(Eisai)/渤健(Biogen)的Lecanemab相繼獲批后,2024年3月,禮來公佈Donanemab的長期隨訪數據,顯示其可延緩AD患者認知衰退達35%,進一步鞏固抗β澱粉樣蛋白抗體的臨牀價值。與此同時,羅氏(Roche)的Gantenerumab在III期臨牀中雖未能複製成功,但其亞組分析提示特定患者人羣可能獲益,推動行業向精準分型治療方向探索。
2. 腫瘤治療:雙抗與ADC藥物的「黃金時代」
雙抗爆發式增長:強生(J&J)的Talquetamab(靶向GPRC5D/CD3)和羅氏的Glofitamab(CD20/CD3)在2024年進一步擴展適應症至實體瘤,驗證雙抗的廣譜潛力。中國企業亦不甘示弱:信達生物的IBI-318(PD-1/PD-L1雙抗)完成首個全球多中心III期臨牀入組,百濟神州的Zymberbesiran(雙抗+RNAi療法)開啟肝癌治療新範式。
ADC藥物領跑創新:阿斯利康(AstraZeneca)/第一三共的Enhertu(HER2 ADC)在HER2低表達乳腺癌中實現總生存期(OS)突破,成為首個覆蓋全HER2譜系的療法。輝瑞(Pfizer)以430億美元收購ADC龍頭Seagen后,其核心產品Tivdak(TF ADC)在宮頸癌中獲批二線治療,市場估值飆升。
3. 自免與代謝疾病:新靶點涌現
賽諾菲(Sanofi)的Tzield(抗CD3單鏈抗體)在2024年獲批用於1型糖尿病預防,成為首款可延緩疾病進程的抗體藥物。諾華(Novartis)的Iscalimab(抗CD40單抗)在腎移植排斥反應中展現出優於傳統免疫抑制劑的療效,為器官移植領域提供新選擇。
二、政策重塑:全球監管趨嚴與市場準入博弈
1. 歐美:安全性監管與生物類似藥放量
FDA強化安全性審查:2024年2月,FDA對CD19 CAR-T療法和CD3雙抗類藥物增加繼發T細胞惡性腫瘤黑框警告,要求企業建立長期隨訪數據庫。EMA同期出臺新規,要求所有T細胞結合抗體藥物制定CRS(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徵)風險管理計劃。
生物類似藥價格戰白熱化:隨着美國市場阿達木單抗(Humira)生物類似藥玩家增至10家,藥價降幅超85%,安進(Amgen)、山德士(Sandoz)等企業轉向「價值戰」,通過患者支持計劃爭奪市場份額。
2. 中國:從「Fast Follow」到「全球創新」
雙抗/ADC指導原則落地:NMPA發佈《雙特異性抗體類抗腫瘤藥物臨牀研發技術指導原則(2024年版)》和《抗體偶聯藥物非臨牀研究技術指導原則》,明確差異化創新標準,倒逼企業放棄「Me-too」策略。
醫保與集採政策調整:2024年醫保目錄首次將國產PD-1單抗(如恆瑞醫藥的卡瑞利珠單抗)年治療費用壓降至3.5萬元以下,同時將ADC藥物納入國家集採備選名單,引發行業對創新葯回報率的擔憂。
3. 新興市場:本土化生產的崛起
印度生物技術公司Biocon與非洲聯盟合作,在盧旺達建立首個單抗藥物(曲妥珠單抗生物類似藥)本土化生產基地,獲WHO預認證,價格僅為原研藥的20%。此舉被視作全球健康公平的重要里程碑。
三、技術革命:AI、mRNA與新型抗體形式
1. AI驅動抗體設計:從「試錯」到「精準」
生成式AI平臺爆發:Absci、Generate Biomedicines等公司利用生成式AI設計出靶向IL-17、TNF-α等「難成藥」靶點的全新抗體,研發周期從3年縮短至6個月。輝瑞與DeepMind合作,利用AlphaFold 3優化ADC藥物的毒素-抗體連接子設計,使療效提升30%。
虛擬臨牀試驗:羅氏與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合作,通過AI模型預測患者亞羣響應率,將Glofitamab的III期臨牀入組人數減少40%。
2. mRNA技術賦能:抗體的「按需生產」
BioNTech與輝瑞聯合開發的BNT411(mRNA編碼IL-2抗體)在2024年進入I期臨牀,患者僅需注射mRNA即可在體內生成治療性抗體,顛覆傳統生產工藝。Moderna與默克(Merck)合作的個性化癌症疫苗(mRNA新抗原+PD-1抗體)在黑色素瘤中實現無進展生存期翻倍,III期數據預計2025年揭曉。
3. 新型抗體形式:小、快、靈
納米抗體(VHH):賽諾菲的Tzield(單鏈抗體)和康寧傑瑞的KN046(PD-L1/CTLA-4雙抗)憑藉小分子量實現穿透血腦屏障,在神經疾病和腦瘤治療中展露優勢。
多特異性抗體:再生元(Regeneron)的REGN5458(BCMA/CD3/CD28三抗)在骨髓瘤中實現100%客觀緩解率(ORR),遠超傳統雙抗。
四、市場激盪:併購潮、價格戰與全球化博弈
1. 併購狂潮:巨頭爭奪下一代技術
默克(Merck)50億美元收購Prometheus Biosciences:鎖定TL1A靶點抗體,補強自免疾病管線。
諾華30億美元收購Bicycle Therapeutics:將雙環肽-抗體偶聯技術(Bicycle ADC)納入腫瘤戰略。
中國藥企「出海」加速:百濟神州將TIGIT單抗Ociperlimab的海外權益以14億美元授權給諾華,創本土創新葯對外授權金額新高。
2. 生物類似藥:價格戰倒逼原研藥轉型
艾伯維(AbbVie)的Humira因生物類似藥衝擊,2024年銷售額暴跌60%,但其新一代產品Skyrizi(IL-23單抗)憑藉自免適應症擴展,銷售額突破100億美元,驗證「原研藥迭代+適應症擴展」的生存策略。
3. 全球化與本土化交織
歐美市場:FDA加速批准印度Cipla的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打破歐美企業壟斷。
中國市場:復宏漢霖的斯魯利單抗(PD-1)在歐盟獲批,成為首個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的國產PD-1。
五、未來展望:個體化、多功能化與技術融合
2024年標誌着抗體藥物從「單一靶點」向「系統調控」躍遷:雙抗/ADC藥物佔比突破30%,AI設計藥物進入臨牀轉化,mRNA技術開啟「體內製藥」新紀元。然而,監管趨嚴、生物類似藥價格戰和研發同質化風險亦在加劇。未來,具備全球臨牀開發能力、源頭技術創新實力和靈活商業化策略的企業,或將成為下一個十年的贏家。
為促進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儀器信息網將於2025年3月25-27日舉辦「第六屆生物製藥研發及質量控制網絡會議」,會議聚焦在生物藥開發最新進展、質控和生物工藝新技術;此外,2025版藥典即將上市,也將設置專題解讀微生物檢測新變化。邀請來自抗體藥物、細胞與基因治療領域、多肽藥物領域、核酸藥物領域等三十余位行業專家做精彩報告,為廣大用户搭建一個即時、高效的交流和學習平臺。
主辦單位:儀器信息網
支持單位:天津市濱海新區蛋白藥物質量和產業技術創新研究會 北京普天德勝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
| 版權:本文部分素材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觀點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號立場
| 轉載:須本號授權,請聯繫主編
| 來源:儀器信息網
| 作者:兆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