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3-11 20:22
文 / 五行
「都説安踏人‘敢吹牛’,我現在就吹個牛:3年之內我們安踏單品牌要在中國超過耐克。」
近日,安踏主品牌CEO徐陽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雜誌》採訪時,放出了「狠話」,與華為余承東「不做第二,只做第一」的凌厲風格如出一轍。
余承東,曾以「戰神」之名為華為立下赫赫戰功:從開拓華為無線通訊業務、主導3G國際標準制定,到砍掉低端手機衝擊高端市場並在2024年第四季度重奪市場第一,再到跨界造車推動鴻蒙智行躋身新勢力多次實現銷量遙遙領先,他的每一次「激進目標」都曾飽受質疑,卻又屢次以結果證明「吹過的牛皮都能實現」。
正如《孫子兵法》所説,「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上」成就了余承東「跨界破局者」的傳奇。
而徐陽同樣帶着「破局者」的鋭氣。
他曾任始祖鳥中國區總經理,三年內將店均年收入從200萬元推至1億元,重塑品牌價值。
掌舵安踏主品牌后,他力推「安踏 SV」(主題限定店)、「超級安踏」門店等新業態,並借簽約NBA球星歐文、優化供應鏈等舉措,將產品定價上探至近千元區間,劍指耐克腹地。
如今,徐陽再為安踏定了一個大目標,不過,這個「大目標」的實現路徑卻指向了一個「小切口」:拆分組織架構、聚焦多元化細分市場,安踏正在將品牌變「小」。
那這種「做小」的轉型,會成為撬動安踏增長的槓桿嗎?
以「小」博大?
2023年1月,徐陽出任安踏主品牌CEO。
彼時,安踏剛為2022年完美收官,以536.5億元的營收,首次超過耐克中國,問鼎中國運動鞋服行業。
然而正所謂「船大難掉頭」,大企業也有大企業的問題。
截至2023年,安踏員工規模已超過5萬人,部門層級繁多,這使得內部創意從構思到擺上貨架,需歷經層層審批,部分新品研發審批流程甚至達數月之久。
面對這種局面,向來以敢於打破陳規著稱的徐陽一分鍾都沒耽擱,開啟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把第一刀「砍」向了經銷渠道。
想要提高機動靈活性,就要讓安踏品牌變得更「小」、更分散。
上任數月,他合併了幾個銷售大區,比如湖北湖南、重慶四川,東莞廣州,還炒了5位銷售分公司總經理,並喊出「每開一家高效店關停十家低效店」的口號。
隨后,「千萬征程」計劃誕生——未來的門店年店效要做到1000萬元。
目標看似激進,但徐陽是有底的。
因為他在始祖鳥的三年,始祖鳥門店從130多家降到102家,店均收入卻翻了4倍之多。
何況北京三里屯太古里SV主題限定店——這家定位潮奢的安踏創新店型,月坪效已經達到2萬元/平方米,如果保持這個水準,年店效將很可能超過1000萬元。
有時候「小」即是大,少即是多。
隨后,線上線下渠道被徐陽切開,電商又被切成傳統電商和興趣電商,考慮到傳統電商人找貨、興趣電商貨找人的不同邏輯,他提出針對不同消費場景制定差異化的折扣策略。
品類方面,梳理出綜合訓練品類、籃球品類、跑步品類;客羣也被進一步細分,比如在兒童客羣下,又繼續細分出兒童和嬰幼童客羣。
並且,徐陽還將團隊也進行了垂直細分。他從李寧挖來首席球鞋設計師周世傑,負責籃球產品的設計;從悦跑圈挖來了程暘,擔任跑步品類的負責人;户外產品,則找了他在始祖鳥的老部下負責。
新團隊被放在鞋服大部門下,按照虛擬品類制度形成工作會議機制,雙周單獨向CEO匯報。
這種"小而美"的產品策略,既保證了與原有組織的融合,又能使新團隊相對獨立地運作,聚焦於特定品類的產品研發和銷售策略制定,決策和執行效率大大提高。
一些做的很成功的國際品牌,如On跑鞋、Hoka等,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隻做垂類,小而靈活,但卻能以「小」博大。
並且,原本龐大的區域管理被拆分為更靈活的單元后,每個單元直接對業績負責,也促使團隊從「被動執行」轉向「主動經營」,間接提升了團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所以徐陽在多個場合屢屢強調的「變小」改革,其實以更具機動性的獨立業務單元,打破組織慣性,重塑敏捷競爭力。
2023年,安踏營收623.6億元,再次超越耐克中國,並且兩者的營收比已經從2022年的1:0.96被拉大至1:0.84。
如今的安踏,體量已經相當於1.2個耐克中國、2.3個李寧、2.6個阿迪中國,佔前四名營收總和的37%。
但美中不足的是,安踏主品牌卻面臨認知瓶頸。
2023年安踏財報顯示,FILA和安踏其他品牌營收增長分別16.6%和57.7%,但安踏主品牌僅增長9.3%。
那麼,針對品牌的困局,徐陽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品牌向上又能大眾定位?
2024年春天,北京安踏作品集SV門店前排起了長隊——人們爭相搶購的,是安踏和NBA球星凱里·歐文聯名的限量款球鞋「KAI I 歐文一代」。這雙售價899元的鞋子,轉手就在二手平臺被炒到八千塊,一鞋難求。
而這背后,折射的是安踏的品牌戰略蜕變。
近年來,中國運動鞋服市場增速放緩,行業進入存量博弈階段。耐克、阿迪達斯佔據高端市場,新興國產品牌在下沉市場廝殺,而定位中端的安踏陷入夾縫,頗有點「上不去、下不來」的尷尬。
更棘手的是品牌認知錯位問題凸顯:安踏的主品牌定位是「專業運動」,但即使它已擁有氮科技中底等核心技術,多數人仍將安踏與「高性價比」綁定。
圖源:安踏2023年財報
一位來自北京的消費者向《節點財經》表示安踏 「價格合適」,但對其籃球鞋專業性存疑;另一位初中生媽媽提到,因為中考體測需要,更傾向於為孩子選擇耐克、斯凱奇等,「安踏早就不買了」。
北京朝陽區某門店的導購員也告訴《節點財經》:來買跑鞋的比較多,籃球鞋很少有人問。
這些聲音倒逼安踏加速轉型。
徐陽團隊發現,要打破「性價比」標籤,必須重構品牌價值:一方面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產品壁壘,另一方面藉助IP溢價突破價格天花板。
簽約歐文成為關鍵一役。
2023年7月,安踏和歐文達成全球代言合作,歐文擔任安踏形象大使兼品牌首席創意官。
2024年3月,歐文與安踏合作的第一款籃球鞋「KAI I 歐文一代」在北京和美國全球同步發售,引發粉絲搶購狂潮。
由此,安踏的產品定價從400元上探至近千元,品牌形象也大幅提升,甚至還吸引到了原本不屬於安踏的消費羣體——那些曾經並不會選擇安踏的籃球迷們。
「我是歐文球迷。自從歐文代言安踏后,我就試着買了兩雙,上腳還不錯」,在一家安踏門店里,30歲的張先生這樣説道,「有時候路過這兒也會來逛逛,看看有沒有什麼新款。」
籃球明星產生了巨大的帶動效應。
這也讓徐陽看到IP的價值,因此他開始着手打造安踏的商品IP矩陣:跑鞋有巴黎奧運會聯名款,防風衣推出"空氣甲"科技,籃球鞋則綁定歐文個人標誌。既增加了品牌辨識度,又能通過IP溢價提升利潤空間。
這就是安踏的品牌向上策略。
而品牌向上的根基是什麼?
答案或許是技術創新。
到目前為止,安踏已自主研發了「安踏膜」、柔心紗、氮科技、弦科技、超臨界染整技術等科技成果。
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陪伴中國奧運健兒91次站上領獎台的,就是安踏的領獎鞋裝備。它的鞋面採用獨有技術——弦科技,用一根線織成一個面,韌性和耐磨性是傳統材質的2倍以上;鞋底採用雙層氮科技,能量回歸率達85%,是不折不扣的製鞋尖端技術。
2023年,安踏的技術研發投入已超16億;到2024年6月,安踏集團已累計申請國家專利4655件,在中國體育用品品牌中排名第一。
品牌、技術在一步步「向上」,但看安踏2023年財報中的品牌定位,《節點財經》發現似乎有悖論:大眾定位、專業突破、品牌向上。
那麼問題來了,品牌向上的同時要如何大眾定位?
徐陽的這句話也許就是答案:中國有14億人口,13億都是大眾。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渠道里以不同的價格買不同的產品,安踏不可以用同一個渠道、同一票貨、同一個價格面對不同的人。
比如,通過觸碰感受先進面料的夾克、外套應該放在負擔昂貴租金的線下門店,而線上則聚焦性價比,比如簡單的T恤。
這背后的邏輯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安踏要吸引除普通消費羣體之外的泛大眾;二是要在不同渠道有差異化策略。
比如一款全碳板跑鞋C202 5代GT Pro,有四個價格檔:5代GT Pro 2099元,5代GT1299元,C202 5代799元,C202 lite 599元。這種分層定價,既保證了專業性能的技術沉澱,又覆蓋了從高端到大眾的全消費層級。
產品分層之后,渠道也要分層精細化運營,既要有適應頂級商圈的旗艦店,也要有抓住幾個趨勢品類,如户外、鞋類、跑步、籃球的專門店。
如今的安踏有很多新型業態。比如前文所述北京SV(SneakerVerse)、定位一站式購物的超級安踏、倡導綠色環保的0碳使命店以及常出現在奧特萊斯的Anta Guanjun等。
在2023年的投資者日上,徐陽還宣佈安踏未來的零售業態要劃分出5個等級,競技場級(Arena)、殿堂級(Palace)、精英級、標準級、基礎級,以匹配不同的商圈和人羣。
可以説, 「大眾定位、品牌向上」 的品牌戰略,既允許安踏通過多元化品類、差異化定價將人羣向廣度延展,也可以通過高附加值的商品IP讓品牌往高端市場縱深,某種意義上説這也是對徐陽「讓安踏變’小‘」戰略的呼應。
而在《節點財經》看來,這種分層佈局、差異化運營的思維不僅為企業帶來多維度增長,也為其他運動鞋服企業提供了另一種範式:多元化的同時差異化,增長不是隻有一種方式。
做世界的安踏:一場全球化突圍
3月1日,歐文系列第二代簽名球鞋ANTA KAI 2在全球五大洲16個國家和地區同步發售,再次引發全球粉絲的搶購熱情。
某種程度上説,這是安踏全球化佈局的必然結果。
這幾年,安踏的增長從高峰時期的40%回落至20%以內,且主品牌門店已近萬家,國內滲透率逼近飽和。
與此同時,全球市場結構性機遇顯現:北美户外運動市場2025年將達32.73億美元,歐洲高端細分領域也存在品牌替代空間。
出海勢在必行。
但不同於李寧、特步的全面鋪開,安踏選擇以籃球品類為切口,又通過簽約歐文拿到了進入北美的黃金鑰匙——畢竟這位與耐克合作七年的超級巨星,僅簽名鞋就為耐克貢獻了超26億美元的收入。
如今,這股流量被導向安踏。
2024年3月,歐文簽名鞋"KAI I 歐文一代"首發,美國達拉斯潮流買手店「Sneaker Politics」外從凌晨就排起了長隊。
同時,安踏為主品牌搭建了美國獨立站,「歐文一代」一上線,就成北美收入主力,用最短時間完成了在海外從零到一的品牌積累。
之后的2024年9月,"歐文一代"SPEED升級款正式登陸歐美主流渠道Foot Locker和DSG鞋牆,覆蓋美英法意加五國60家核心門店,所到之處,都是一鞋難求。
自此,安踏也從美國個別城市零散的潮流買手渠道,打入了歐美市場的主流零售渠道。
而這正好對應了徐陽提出的安踏主品牌北美出海「三步走戰略」。
➊ 產品輸出:通過亞瑪芬渠道在北美發售專業運動鞋服,完成市場試探;
➋ 渠道深耕:進入Dick’s Sporting Goods等連鎖零售商,建立穩定分銷體系;
➌ 品牌紮根:2025年計劃在洛杉磯開設首家品牌旗艦店,通過場景化體驗強化用户心智。
如今經過前兩步的完美鋪墊,安踏已經走到了第三步。
而這場漂亮仗,也讓我們看到了安踏的深謀遠慮。
長江商學院戰略管理學實踐教授石維磊曾這樣評價安踏的北美出海:從品類切入,到代言聯名,再到價格錨定,渠道安排,安踏經過嚴密論證,步步為營。
並且,走上牌桌的安踏,也用產品力證明了自己。
KAI I 歐文一代,這雙搭載氮科技中底、動態綁帶系統的球鞋,以125美元定價直接對標耐克、阿迪達斯,國外用户在抓地力、靈活性、配色、輕便方面給出了高度評價。
"這雙鞋的抓地紋路簡直瘋狂!我在木地板上急停變向時,感覺像被釘在地上一樣,完全不用擔心打滑"——Reddit用户 @FastBreakKing
"弧形外底設計完美適配歐文的打法,前掌靈活性是歷代最佳,適合小體重后衛"——YouTube頻道 Nightwing2303
"單隻鞋不到400克,比現在的厚底鞋靈活多了!如果你喜歡貼地飛行,選它沒錯"——Reddit用户 @HoopsFanatic
這也為安踏贏得了在專業運動領域的技術話語權。
而安踏全球化的步伐不止於北美。
早在2023年初,徐陽就帶隊成立了東南亞國際事業部,以新加坡為核心輻射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區,並採取「直營+當地經銷商」模式,進入了當地市場。
不過,北美和東南亞在消費者偏好和市場特點上差別迥異,未來如何在不同市場之間分配資源、制定差異化的市場策略和產品設計方案,甚至兩者能否兼得,是安踏需要仔細考量的問題。
而在查閲安踏以往的公開資料時,《節點財經》還發現了另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創始人丁世忠也有對安踏整個集團全球化佈局的戰略三步走:
➊ 一是讓國際優秀品牌的價值在中國落地;
➋ 二是將安踏獨特的商業模式賦能到全球;
➌ 三是讓開放與包容的安踏文化被世界認同。
我們來一一對應,一就是安踏收購包括FILA在內的國際品牌,在中國進行本土化運營;
二包含兩步,第一步是通過收購亞瑪芬,打開歐美市場,提升海外營收在集團收入的佔比,第二步是安踏主品牌開啟全球化,與亞瑪芬集團形成「雙輪驅動」的全球化佈局。
説到這里,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安踏品牌首次進入北美就能「步步為營」,全得益於前期的戰略準備和鋪墊。
而三則是安踏未來的美好願景。
那麼説回到徐陽的願景——「3年之內我們安踏單品牌要在中國超過耐克」。
我們不妨一起期待下,徐陽「吹的這個牛」三年內能否實現。